高校科技期刊對學科的貢獻研究
時間:2022-04-02 04:58:06
導語:高校科技期刊對學科的貢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嚴重滯后于科學研究的發展[2],筆者在前期研究也發現,中國高校主辦的SCI期刊落后于相應學科的發展,且對ESI學科的貢獻是發文貢獻度大于被引貢獻度,部分新刊由于回溯年份短,對學科的貢獻尚未充分體現。近年來,中國高校期刊被SCI收錄的種數逐年增加,且新刊發展態勢良好。本文擬就高校新刊對學科的貢獻度做一研究,并在之前研究基礎上對數據進行更新,探討是否回溯年份增加,新刊對學科的貢獻度隨之提升,以期為高校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客觀的數據和參考。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收集2016—2018年中國高校新被SCI收錄的14種期刊信息,進一步對文獻[3]中的42種高校期刊做跟蹤比較研究。1.2研究方法。利用ESI數據庫查詢各期刊主辦高校的ESI具體學科;利用InCites數據庫,查詢期刊所在的ESI學科和CNCI值,高校在該學科的總發文量、總被引頻次和CNCI值,以及高校的該學科在主辦期刊上的總發文量、總被引頻次和CNCI值(年份設定為2009—2019年)。貢獻度計算公式見文獻[3]。
2結果和分析
2.1高校新被SCI收錄期刊對ESI學科貢獻度分析。首先對2016—2018年中國高校新被SCI收錄的14種期刊進行研究,如表1所示,新刊的影響因子普遍較高,14種刊中13種刊的影響因子超過1,最高的達5.534。有4種期刊的CNCI值超過1,最高的達1.57,為南京農業大學主辦的《HorticultureResearch》;但11種期刊的CNCI值低于學科的CNCI值,差距最大為1.12。本研究較之前研究增加了一個新的評價指標,即期刊中學校文章的CNCI,發現14種新刊中僅4種期刊的學校文章的CNCI高于期刊的CNCI值。14種刊數據起始年份最早的為2013年,雖然回溯年份不足,但部分刊對學科的貢獻度較大,例如,沈陽藥科大學主辦的《AsianJourna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發文貢獻度和被引貢獻度分別為4.1%和2.5%,南京農業大學主辦的《HorticultureResearch》,發文貢獻度和被引貢獻度分別為1.4%和1.3%,上海大學主辦的《AdvancesinManufacturing》,發文貢獻度和被引貢獻度分別為2.1%和0.6%。此外,除了一種期刊持平外,其他13種期刊的發文貢獻度均大于被引貢獻度。2.2高校主辦的SCI收錄期刊對ESI學科貢獻度跟蹤分析。對高校主辦的42種SCI收錄期刊對ESI學科貢獻度進行跟蹤分析,結果見表2,42種期刊中有34種期刊2018年影響因子較2016年有所提升。此外,42種期刊中僅14種期刊的學校文章的CNCI高于期刊的CNCI值,4種持平。和文獻[3]數據相比,發文貢獻度上升的期刊有10種,分別為2009年1種、2011年和2015年各1種,2012年4種,2013年3種;被引貢獻度上升的期刊有18種,分別為2009年6種,2010、2011和2015年各1種,2012年7種,2013年2種。可見,新被SCI收錄期刊隨著回溯年份增加,對學科的貢獻度相應提高。2019年,7種期刊的被引貢獻度大于發文貢獻度,較2017年增加兩種;5種期刊的CNCI值高于學科的CNCI值,較2017年減少兩種,這5種期刊的數據起始年份分別為2009和2012年各兩種,2013年1種。
3討論與建議
3.1高校新被SCI收錄的期刊發展態勢良好,但仍落后于學科發展近年來,出版機構以大學為主的SCI新收錄期刊明顯多于學協會或研究機構,可能反映了近年來我國大學結合“雙一流”建設,高度重視創建世界一流學術交流平臺并取得顯著成效[4]。本研究也發現,高校近年來新被SCI收錄的期刊發展態勢良好,在之前被SCI收錄的42種高校期刊中,發文貢獻度和被引貢獻度上升的期刊主要集中在相對較晚被SCI收錄的期刊,這和數據回溯年份長短有關,同時也說明其他大部分期刊進入了平臺期;14種2016—2018年新被SCI收錄的期刊在有限的回溯年份中也對高校學科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同時也可以看到,高校主辦期刊的影響力仍落后于學科的影響力,42種期刊中僅5種期刊的CNCI值高于學科的CNCI值;此外,雖然14種2016—2018年新被SCI收錄的期刊影響因子普遍較高,但僅20%的期刊CNCI值高于學科的CNCI值。表現較好的期刊有沈陽藥科大學主辦的《AsianJourna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該校藥理與毒理學學科自2018年1月起進入ESI前千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該刊的成功創辦。3.2建議高校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高起點創辦新刊。有專家指出,要把創辦“高精尖”科技期刊作為建設世界一流期刊的突破口[5]。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學家、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6]。截至2016年底,正在運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共254個,其中高校占比接近70%[7]。有專家指出,我國旺盛的“論文生產力”未能轉化為“期刊生產力”[8],因此,建議高校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高起點創辦新刊。例如,本研究中,南京農業大學主辦的《HorticultureResearch》依托該校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創辦,專家辦刊,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成功推動了該校農業科學在ESI千分之一排名中的上升。又如,江南大學依托該校的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創辦《FoodBioscience》,該刊成功創辦后同樣也推動了該校農業科學在ESI千分之一排名中的上升。高校還可支持高水平英文國際期刊擇機創辦英文子刊或新刊,例如,南京農業大學在創辦了Q1區期刊《HorticultureResearch》后于2019年又新創辦《PlantPhenomics》,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優勢學科支撐,加上專業的科學家辦刊,該刊前景可期。加快建設承載一流學科成果的一流學術期刊,還能助力一流學科及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和評估,強化傳統學科建設,筑建學科高峰。3.3高校期刊應爭取校內的優質稿件,加強與校內學科帶頭人及青年英才的實質性互動。本研究發現,大部分高校在主辦期刊上發文的影響力要低于期刊的影響力,普遍情況是高校的學科影響力大于期刊影響力,期刊影響力大于本校論文影響力,也就是說高校主辦期刊爭取不到學科的優質稿件,這說明期刊和學科發展的互促模式還未形成。目前,高校主辦期刊的送審模式主要還是編輯送審,加上沒有嚴格的終審機制,所以造成人情稿屢禁不止。建議高校主辦期刊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學科編委(Associateeditor)送審模式,嚴把校內稿件的質量關,堅決杜絕人情稿[9]。部分對學科貢獻度接近0的期刊,說明學校內的編委都不給期刊投稿。建議高校期刊要抓住“雙一流”建設契機,關注校內重大重點項目的研究進展,吸引校內學科帶頭人及青年英才等有實際參與度的專家進入編委團隊,通過組織學術論壇和沙龍為校內專家搭建交流和宣傳平臺,綠色通道發表校內專家的原創性高水平論文。加強與校內學科帶頭人及青年英才的實質互動,以期在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同時也能解決主辦期刊對學科發文貢獻大而引用貢獻小的矛盾。3.4高校期刊應合理看待學科貢獻度值,通過吸納世界一流科研成果打造學者心目中的權威期刊。高校主辦的優秀期刊早已不限定于學校的發表范圍,本研究專注于高校期刊對學科的貢獻度,但貢獻度為多少才算合理,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貢獻度過大,說明期刊的稿源地域乃至國別多樣性不夠,稱不上是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貢獻度過小,說明期刊的影響力還不足以吸引本校的稿源,遠滯后于學科發展。因此,貢獻度是一個平衡值的問題,不能簡單地對其高低進行判斷。毋庸置疑的是,高校期刊要打造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須要能夠吸納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畢竟,一流的學者并不僅僅看期刊影響因子,更注重刊物的實際影響力和引領作用。目前,國際上像牛津大學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等有多種老牌經典的權威期刊,但國內高校主辦的期刊,由于起步較晚,吸納全球領域的優秀稿源能力不足,能夠成為國際學者心目中的權威的期刊尚不多見。建議高校主辦的學術期刊還是要以爭取國內外優質稿源為第一要務,一方面提升校內優質稿件對學科的引用貢獻,另一方面時刻關注學科熱點,爭取首發權,引領科技源頭創新,以期打造出學者心目中的權威期刊。3.5主辦期刊學術質量評價應納入學科評估體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與“雙一流”建設互促發展。學術期刊單位在“雙一流”建設高校機構中的位置存在差別。據報道,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主辦的學術期刊數量顯著高于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主辦的學術期刊數量,但與其一流學科的匹配度并不高,“雙一流”建設高校創辦和發展與一流學科相匹配的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中、英文專業性學術期刊勢在必行[10],讓高校學術期刊出版與“雙一流”建設相向而行,同振共鳴[11]。在2019年11月6日的《關于對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擬入選項目進行公示的通知》中,高校主辦的多本期刊入選高起點新刊類項目,如山東大學的《仿生智能與機器人》《化學物理材料》和《急危重癥醫學》、清華大學的《復雜系統建模與仿真(英文)》和《國際肝膽健康(英文)》、北京理工大學的《類生命系統》和《無人系統》、重慶醫科大學的《基因與疾病》、中國農業大學的《農業信息處理》、溫州大學的《碳能源》、華東師范大學的《統計理論及其應用》、天津中醫藥大學的《針灸和草藥》以及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中醫藥文化》。其中,山東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是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天津中醫藥大學和上海中醫藥大學是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議高校將主辦期刊學術質量評價納入到學科評估體系中,通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與雙一流建設互促發展,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服務科技強國建設。
高校科技期刊對學科的貢獻還體現在引領創新、培育人才、監督示范、促進傳播等各個方面,期待在雙一流建設與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大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發展與學科建設同頻共振、互融共進。
作者:丁佐奇 李芙蓉
- 上一篇:高中數學課堂導學問題設計思考
- 下一篇:電教手段在數學教學的運用分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