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科學類科技核心期刊評價指標分析

時間:2022-06-10 08:42:31

導語:骨外科學類科技核心期刊評價指標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骨外科學類科技核心期刊評價指標分析

科技期刊是一種發表自然科學理論及專業技術的雜志,是科技工作者宣布科研成果的直接渠道,同時也是積累和傳播科學技術的平臺,最終促進先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自1987年開始從事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工作,經過嚴格的同行評議和定量評價,每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選取國內各學科領域中較重要的、能反映本學科發展水平的科技期刊,即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筆者就國內主要的幾種骨外科學類核心期刊近5年的評價指標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根據2019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1]顯示,骨外科學類核心期刊有16種,分別為《骨科》、《國際骨科學雜志》、《脊柱外科雜志》、《頸腰痛雜志》、《臨床骨科雜志》、《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實用骨科雜志》、《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中國骨與關節雜志》、《中國脊柱脊髓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中華骨科雜志》、《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中華手外科雜志》。以上雜志中《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2016年進入目錄,而其余期刊近5年均未被退出核心期刊目錄。選取核心影響因子排名前5位的骨外科學類核心期刊進行分析,分別是《中華骨科雜志》、《中國脊柱脊髓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9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的數據來源于2018年度期刊發表的論文。1.2評價指標與研究方法選取5個主要評價指標[2]進行比較分析:①核心影響因子,即期刊前2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期刊前2年總數之比。②核心總被引頻次,即期刊自創刊以來所有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③學科影響指標,即期刊所在學科內引用該刊的期刊數占全部期刊數量的比例。④AR論文量,即期刊所發表的論文中文獻類型為學術性論文(Article)和綜述評論性論文(Review)的論文數量。⑤基金論文比,即國家、省部級以上及其他各類重要基金資助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統計期刊2014~2018年的各項評價指標,列表并采用描述性分析。

2結果

《中華骨科雜志》、《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近5年平均核心影響因子高于其他3種期刊,總體上《中華骨科雜志》、《中國脊柱脊髓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核心影響因子趨于平穩。《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近5年核心影響因子呈上升趨勢。《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近5年核心影響因子波動較大,但2014年影響因子為2.614,在當年所有醫學核心期刊中位列第一。見表1。《中華骨科雜志》近5年平均核心總被引頻次最高,《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其次,《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最少。見表2。《中華骨科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近5年學科影響指標均達到100%,而《中國脊柱脊髓雜志》與《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僅達到90%左右。見表3。《中華骨科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中國脊柱脊髓雜志》近5年平均AR論文量沒有太大差異,但明顯大于《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與《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見表4。《中華骨科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近5年平均基金論文比明顯高于其他3種期刊,接近50%,而《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近5年平均基金論文比最低,僅22%。見表5。

3討論

核心期刊是指某一學科所含專業情報信息量大、學術水平高,能夠代表學科發展水平并受到本學科讀者與作者重視的專業期刊[3]。研究發現,實際上在文獻情報來源的分布中,世界上某一專業的大部分科技論文集中在少量的科技期刊發表,即核心期刊效應,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Nature》、《Science》、《Lan⁃cet》,以及SCI數據庫收錄的期刊。科技核心期刊不同于社科類期刊,創刊背景、辦刊宗旨、期刊發展具有特殊性與較強的專業性。醫學類科技核心期刊的創辦集中體現了較高的區域內醫療技術,強大的專家隊伍,以及廣大臨床醫師創新成果的需求。《中華骨科雜志》于1981年創刊,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華醫學會主辦、天津醫院承辦。《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于1986年在解放軍第175醫院全軍骨科中心創刊,目前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華預防醫學會、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辦。《中國脊柱脊髓雜志》于1991年創刊,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國康復醫學會、中日友好醫院主辦。《中華創傷骨科雜志》創辦于1999年,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華醫學會主辦、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承辦。《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于2008年創刊,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承辦。因此,不管是地方還是部隊醫院,其創辦的骨外科學類期刊的重要前提是區域內骨外科醫療技術人才分布較為密集,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較早,科研與臨床研究能力較為突出。科技期刊評價指標中影響因子最被學者們熟知其體現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是期刊發展過程中努力追求的目標之一[4]。國內骨外科學類核心期刊中,《中華骨科雜志》近5年的平均影響因子最高,其次為《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這2本期刊是國內較早創辦的骨外科學類期刊,發行數量較多,傳播范圍更廣,具有廣大的讀者群與作者群。《中華骨科雜志》是國內骨外科學類期刊的領頭羊,雖然現在改為半月刊發行,但是其發文量并未大幅度增加,在注重論文學術質量的同時提升了的時效性。需要特別指出的是,2014年《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的核心影響因子在全國科技期刊中位列第五,在所有醫學核心期刊中位列第一,表明雜志的學術影響力有大幅度提高。除了核心影響因子以外,核心總被引頻次也可以顯示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視程度,以及在學術交流中絕對影響力的大小。《中華骨科雜志》與《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近5年的平均核心總被引頻次同樣處于前2位,體現了期刊在學科內較高的地位和被接受程度。此外,《中華骨科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通常會最新的專家共識與診療指南,這些專家共識與診療指南勢必被廣泛引用,這對于提升期刊影響因子起到促進作用。《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雖然創刊較晚,但是近年來發展勢頭正盛,核心影響因子持續攀升,這得益于該刊創辦時社會經濟已經繁榮發展,醫療技術水平大力提升,有一個更好、更快發展的良好環境。不過《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的核心總被引頻次較其他4種期刊明顯更少,畢竟創刊時間短,發文總量少。《中華骨科雜志》、《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學科影響指標均達到100%,而《中國脊柱脊髓雜志》、《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學科影響指標分別為87%和80%,相對更低。筆者分析認為,《中國脊柱脊髓雜志》刊稿范圍相對更小,論文局限于脊柱部位的研究,而《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中華手外科雜志》、《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發表的論文就不適宜引用該刊文獻。AR論文量可反映期刊發表的內容中學術性成果的數量,《中華骨科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中國脊柱脊髓雜志》近5年平均AR論文量沒有太大差異,但明顯大于《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與《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論著與綜述欄目刊登的論文數量較少,同時為了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中醫與西醫相結合”這一辦刊宗旨,在吸納高質量稿件的同時盡可能照顧基層與偏遠地區醫療單位的投稿,因此AR論文量較少。基金論文比是衡量期刊論文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中華骨科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基金論文比相對較高,但是也未達到50%。筆者分析認為,這與國內基金資助的優質稿源流向國外頂級期刊有直接關系,畢竟科研成果匯報、學術質量的評定需要依靠的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在研究人員研究成果的同時也是一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此外,國內許多政策支持和鼓勵基金項目參與國際科研合作也是一個重要原因[5]。但目前許多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國內科研機構與科研人員應該把好的研究成果、在國內的中文科技期刊上,而且要摒棄唯影響因子論的思維[6]。筆者認為這是國內骨外科學類核心期刊發展的機遇,但是同時也對期刊經營與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