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轉變環境犯罪研究

時間:2022-11-16 10:06:09

導語:視角轉變環境犯罪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視角轉變環境犯罪研究

[摘要]工業文明使人類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對大自然的無限索取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逐漸使人類陷入與自然對立的狀況。世界各國為了保護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不斷尋求解決途徑。目前,生態環境惡化的程度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世界各國已認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和亟待解決的緊迫性,同樣注意到僅僅保護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是不夠的并開始轉變思維,將環境犯罪的范圍擴展至生態環境。同時,環境刑事立法法益保護也由傳統的人本主義向生態主義與人本主義并重過渡,環境犯罪倫理基礎也逐步向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倫理觀轉變。文章基于此視角上的轉變,提出處罰環境犯罪同時還應加入環境刑罰輔助措施,以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環境犯罪;生態環境;環境刑罰輔助措施

一、環境犯罪概念之界定

(一)環境概念之界定。若要界定環境犯罪的概念,必先清楚環境的概念。環境一詞的內涵十分豐富,因不同領域而不盡相同。環境犯罪的產生又源于刑法對環境問題的介入,故限定環境刑法領域該適用怎樣的環境概念亟待解決。從傳統的法學研究領域和世界各國環境保護立法的狀況來看,絕大多數國家通常將環境科學意義上的環境即人類的生存環境作為自己法律保護的權益。德國則將人類的生存環境與生態環境并重考慮,同時列為其法益的保護范圍。德國學者認為刑法之所以保護環境,不僅是因為從人類的角度出發環境對人類的生命健康至關重要,同時,土地、大氣、水源是生活的基礎,環境是人類生活的組成部分,應該從生態學的角度對環境這一法益加以認識。①時至今日,眾多學者仍對生態學上的環境概念是否應該納入環境法和環境法學,這樣做是否搶奪了人類的利益爭論不休。環境狀況惡化的今天,人類能再以狹隘的眼光和自私的心理去向大自然無償索取,因此,作為環境犯罪意義上的環境,主要為人類生存的環境,還應該包括部分生態學意義上的環境。(二)環境犯罪概念之界定。目前對環境犯罪概念的界定仍無統一的標準,但根據對環境犯罪的不同稱謂,學界當前對環境犯罪的界定沒有太大的差別。通過對環境概念的考察可知,環境犯罪破壞了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資源,觸犯了《環境資源保護法》和《刑法》的規定。縱觀世界各國對環境保護的做法,在廣泛運用刑法作為保護手段的同時,還需配合經濟法、民法、行政法等方面的輔助手段。從傳統的立法模式來看,對環境犯罪懲治的目的通常將保護人類利益置于首位,只有當人類的健康和財產受到環境犯罪的損害時才對其進行懲治。20世紀70年代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開始逐漸引起各國廣泛關注,眾多學者和保護環境的志愿者呼吁將環境保護的范圍擴展至生態意義上的環境法益。在這一點上德國對環境犯罪中環境的保護走到了世界的前沿,德國刑法對環境法益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以保護人類生命健康為中心”到“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中心”的轉變。最初德國刑法保護環境的目的在于使人類的生命健康免于遭受環境的侵害,后來轉變為認為生態環境也是社會法益的一種,生態環境這一社會法益本身就應受到刑法的保護。這一轉變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因此,應當確立一種具有現代意義的危害人類和社會整體利益的犯罪概念,由單純對人身權、財產權的保護擴展至人的生存權利、經濟權益、環境品質和生活品質的保護,從重視事后的懲罰轉變為事后懲罰與事前預防并重,尤其要重視環境犯罪前的預防。基于以上論述,筆者傾向于將環境犯罪表述為:自然人或單位違反環境資源保護法規和刑法規定,破壞人類環境和其他生態環境,使生態平衡和人類社會受到威脅或實際損害,構成犯罪的行為。

二、環境刑法法益保護和倫理基礎轉變與環境犯罪的關系

(一)環境刑法的法益保護之轉變與環境犯罪的關系。環境刑法中所保護的法益對象根據環境犯罪概念可知,為人類環境和其他生態環境。但從傳統立法模式看,人類利益首先是考慮對象,環境立法的初衷不在于一般的保護生態環境,而在于保護人類的生命健康以及財產等利益免于遭受被破壞的環境的侵害。如果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沒有造成對人類的實際損害,刑法則不會出面干預。這種立法思想存在以人類為中心的傾向,主張以人類為中心的人類生存環境,忽略人類所處的生態環境,最終法律保護的仍然只是人類自身利益,破壞生態環境僅僅是侵犯人類利益的媒介,懲治環境犯罪的行為僅為保護人類的自身權益。②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重要價值是不可低估的,生態環境受影響的程度明顯或潛在地影響著人類社會。傳統的法益更注重保護人類自身的利益,這就使得一些行為雖然已經對環境資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由于并沒有實際威脅到人類的生命、健康、財產等利益,或者并未對這些利益造成威脅,傳統刑法典便不認為是犯罪。因此,轉變法益保護的觀念至“生態中心主義”與“人本主義”并重成為焦點,因為僅追究造成人的健康、生命和財產的實際損害或威脅環境犯罪行為的責任時,可能使那些造成了環境的破壞但并沒有危害到人類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利益的行為,免受法律的制裁,顯然這是不利于環境資源的保護的。基于這種思想的轉變,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世界環境刑事立法的趨勢逐漸由傳統的“人本主義”向“生態中心主義”與“人本主義”并重過程中轉變。在兼顧人類自身眼前和未來利益的同時,還應對生態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給予相當程度的重視,生態環境法益保護逐步成為主流觀點。(二)環境刑法倫理基礎之轉變與環境犯罪的關系。因環境犯罪的產生源于刑法對環境問題的介入,環境刑法又是運用刑罰手段保護環境的法律,是刑法的有機組成部分。環境刑法作為一種必要的“惡”,就需要與道德規范體系相一致并獲得倫理上的支持,使之具有正當性根基。不同社會、不同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因社會、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處于一個不斷轉變的狀態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倫理學逐漸建立,環境倫理被認為是人與人之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的倫理關系;人與人負有道德義務,人對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也負有道德義務。環境倫理道德影響環境刑事立法始于20世紀初,目前,人類對倫理道德的認識已經不斷攀升到新的高度:公正和平等成為刑法道德理念的核心,公開和寬容成為刑法道德理念的基礎,人道成為刑法道德理念的直接體現。③環境刑事立法法益保護的對象于20世紀70年代后開始由人本主義向生態中心主義轉化,基于法益轉換和價值觀的改變,世界運用刑法手段保護環境生態法益的面越來越廣,力度越來越大,對如何整治環境犯罪提供了越來越堅硬的基礎。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道德觀是一種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過程中所形成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觀,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以生態中心主義為中心,重視人類自身的長遠發展和生態利益。不僅注重代內公平、代際公平、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更注重以此為基礎的環境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環境犯罪防控對策,有效約束人的行為,取得更為理想的法律效果。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實際就是生態中心主義與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結合,很大程度上反映生態中心主義的價值重要性,也即部分學者所謂的折中環境倫理觀念,它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環境刑法的指導思想應當是人本主義和自然本位主義的有機結合,因此,環境刑事立法既要考慮人類的利益,還要兼顧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利益,這樣才能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已日益被人類所倡導且被世界各國選擇適用,相信在今后的社會進程中,人類和大自然將會重修友好。

三、懲治環境犯罪刑罰方法之轉變

(一)適當采用非刑罰輔助措施。預防和控制環境犯罪不僅要從各國的環境刑事立法上加以限制,還應注重現代生態中心主義在實踐過程中的運用,加大對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的宣傳力度的同時,還應實施一些積極的非刑罰輔助措施,同時倡導和鼓勵人民群眾參與維護生態資源,維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不再單獨依靠某一個職能部門對環境問題進行查處,建立專門的執法部門或將相關的部門進行整合,加大對環境犯罪的打擊力度,同時在適當時機輔以環境刑罰輔助措施。目前從我國的環境刑事司法在整治環境犯罪過程中收益不甚明顯,效果不盡如人意。縱觀環境立法還可發現,對環境犯罪的懲治力度仍然以刑罰為主,規定的處罰一般為自由刑與罰金,對環境保護所起的作用收效甚微,非刑罰方法使用較少。目前刑罰輔助性措施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立法和司法中被推廣,我國對此方面是否應該積極采納和運用,應盡快達成共識以貫徹落實到實踐中。世界各國在保護生態環境過程中對環境犯罪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立法,雖然對環境犯罪而言,刑罰是懲治環境犯罪的主要手段,但刑罰不是對所有的環境犯罪都起到作用,因此,有學者主張,對生態環境犯罪在適用刑罰方法的同時,還可以使用一些非刑罰措施,以促進生態環境的恢復:第一,教育措施,即對行為人進行批評教育,使其認識到環境犯罪的危害性;第二,民事措施,責令行為人采取補救措施,以促進生態環境的恢復;第三,行政措施,比如限期治理和勒令解散。這種觀點十分可取,應在實踐中廣泛運用,不僅有利于大自然生態平衡的恢復,還可以造福于人類自己。(二)增強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刑法是法律的最后一道防線。環境犯罪不只是一個刑法的問題,僅靠刑罰的處罰難以有效解決環境問題。有效地遏制環境犯罪的再發生,不僅需要不斷完善刑事立法,還需要人類倫理道德觀念的提升,增強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將二者相融合可謂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強有力途徑之一,再配之以相應的合理懲罰措施與環境刑罰輔助措施,相信生態環境會得到相當程度恢復,還可有效地預防環境犯罪的發生,減少人類與自然間的沖突,從而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四、結語

有效地解決環境犯罪離不開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升,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重視環境犯罪的事前預防,在環境犯罪發生之后采用適宜的刑罰方式對犯罪人予以懲戒,才能有效減少環境犯罪的發生。同時,人們生存的生態環境受到社會活動發展的影響,環境犯罪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因此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環境犯罪,隨著環境犯罪的變化采用適合的刑罰方式。不斷完善刑事立法,增強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將二者相融合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

作者:趙倩倩 單位:河南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