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工坊式教學意義探析
時間:2022-11-19 02:50:02
導語:產品設計工坊式教學意義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對基于工匠精神的地方高校產品設計專業工坊式教學模式探討,形成工坊式教學與工匠精神培育相結合的新教學模式。最終達到轉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突出專業優勢、服務地方經濟、完善校企合作模式等一系列目的及意義。
關鍵詞:工匠精神;工坊;教學模式;產品設計
工匠精神是指具備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推陳出新的創新品質、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實踐品格及團隊協作的優良作風等一系列專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是產品設計專業學生尤其需要具備的核心品格,在高校產品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意義,而工坊式教學則是實現與培育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手段。工坊式教學是指以工作坊(Workshop)形式存在于常規課堂之外的教學補充體系,如陶瓷工坊、木工工坊、家具設計工坊等,是培養大數據時代產品設計人才的有效手段。借助工坊式教學來探索與傳承、創新與塑造工匠精神,是培養地方本科院校產品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及教師專業素質的時代要求,其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理論意義
1.有助于實現師生角色轉換與課堂模式變革。工坊式教學模式氛圍開放,教學目標明確而且教學形式靈活,能很好的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交流及分享,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實現形式與教學載體。基于工匠精神的工坊式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為最終目標,通過緊密結合實踐以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依托和手段,通過合作及團隊學習形式,將教師的傳統主導地位轉向輔導地位,學生則由被動轉向主動,教學形式由個體學習轉向群體學習,成績考核形式則由傳統的重結果轉向過程與結果并重,最終達到師生角色轉換與課堂模式變革。2.對設計教育開拓國際視野及富國強國意義重大。工匠精神作為設計教育組成部分中的基礎精神架構,教育基礎平臺中如果缺失這一基本精神,可能會導致基礎平臺失去穩固性而最終影響教育質量。借助工坊式教學培育工匠精神,除了培養學生服務國家的意識外,重要的是促使師生以世界舞臺為基準,讓設計思想通過設計實踐在不斷創造中體現。因此著力提升對工匠精神的認識與塑造,不僅能在設計教育的應用層面上增添鮮活動力,還將在廣義的范圍內大大增強未來中國產品設計人才旺盛的創新活力和競爭力。3.為產品設計專業學科建設提供契機。目前我國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學科正處于互補發展的大好時期。從產品設計教育整體調控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上講,學科整個過程的良性循環更應該注重基于工匠精神的工坊式教學模式。探索與梳理產品設計專業現有教學模式,借助工坊式教學模式來積極探索與培育工匠精神,對普通高校產品設計專業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科建設及推行有效的教學模式而言是非常難得的契機。4.有利于塑造工匠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大學文化。應用型高校大學文化的建設都應該貫穿人文精神與工匠精神這一主線。產品設計專業教學模式采用工坊式教學,在此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將更有利于營造出廣大師生敬業、精益、專注、耐心、創新的良好精神品格與專業氛圍,從而塑造出積極進取,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大學文化。
二、實踐意義
1.對中國從“制造大國”轉向“智造大國”意義重大。未來十年,我國將完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發展過程。屆時中國的產品設計將有能力跟西方發達國家的設計標準及設計理念相媲美。在此目標下加強產品設計學生工匠精神理念的教育與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應用型本科院校產品設計專業培養的人才要具備工匠精神,并借助工坊式教學模式來喚起大學生對中國智造的激情和追求,這樣才能使中國從“制造大國”成為“智造大國”的目標得以實現。2.有助于服務地方經濟及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基于工匠精神的地方高校產品設計專業工坊式教學模式有助于學校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與師資結構,促使教師在智慧、專業能力、個人品行、專業素養等方面獲得質的提高;有助于構建產品設計專業特色課程體系,突出專業優勢與實踐教學體系和平臺;有助于找準專業定位并突出專業特色,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富有工匠精神的產品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以實現與同類院校錯位競爭和特色發展。3.提升產品設計專業學生自身競爭力。通過工坊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具備工匠精神的思維與品格,能促進學生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與規劃。具備工匠精神的產品設計專業學生更容易在未來職業生涯中脫穎而出,在生活及工作中借助這一精神彰顯自身魅力及專業能力。同時在工坊式教學過程中若能強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從企業人事管理的角度講還能極大提高人力資本附加值,更有利于提升企業整體競爭能力以及員工的未來職業發展。4.有助于實現產學研協同合作。借助工坊式教學更容易實現校企合作與產學研協同合作。在高校與企業的合作中,教師或企業一線設計師借助工坊平臺可以在項目教學進程中更加重視技術教學和實踐訓練,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干與探索中學習,還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企業相關標準及對產品的具體要求,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更有利于學生工匠精神的塑造。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世界經濟形勢影響,中國經濟轉型及產業升級的大歷史背景下,探索研究基于工匠精神的工坊式教學模式與實現機制,對設計教育來說既是民族精神的再現,也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重振工匠精神并借助工坊式教學模式來付諸實現,對地方高校產品設計教育未來的結構、目標及定位等都具備重要意義,符合國家戰略需求以及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曹澍.藝術基礎教育中的媒介意識——談美術學院基礎部教育中的工坊教學[J].藝術教育,2017(4).
[2]郭線廬趙戰.重振工匠精神,讓中國設計贏得世界尊重[J].裝飾,2017(01).
[3]郭朝暉.工作坊教學:溯源、特征分析與應用[J].教育導刊,2015(05).
[4]章文.基于傳統“工匠精神”的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藝術設計研究,2015(03).
[5]朱亮.應用型高校:塑造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結合的大學文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6).
作者:王洪亮 單位:湖南科技學院
- 上一篇:跨境電子商務背景下商務英語人才培養
- 下一篇:產品設計實際價值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