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實際價值探討
時間:2022-11-19 02:51:28
導語:產品設計實際價值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面對一個新世紀的到來,設計的發展趨勢已愈發引起設計師們的關注,它不僅是有關未來的探討,同時也是關于過去的積累。美國認知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情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會在消費過程中影響人們的行為活動、心理認知。在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科技的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廣大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日趨多樣化,設計風格隨著人們的時代而不斷變化著,現如今產品設計更多的是追求一種人文關懷和精神生活層面的享受,單純的功能性要求已不是主要考慮對象,因此那些人們生活中的消費品行業也逐漸由當初單一的使用功能發展為特定環境下人們的消費需求品。與此同時,設計給商品帶來了高附加價值,一件好的設計產品不單單要考慮它的使用性能,而在于它的設計能否為人們解決問題,能夠讓人感受到高度精神享受。
關鍵詞:產品設計;人文;市場價值
一、產品設計的定義及其意義
產品設計是考慮物體的造型、結構和功能等方面運用不同的生產手段制造出滿足使用者生理和心理需要的經濟適用產品。通過對產品的立意構想和市場調查、設計、制造,包裝等各個部分環環相扣來更好的滿足市場需求的一種手段、一種策略。根據生產技術不同產品設計生產也可以分為兩個種類,一種是滿足大眾基本需求的批量產品,一種是供少數人追求的單件品種。設計在相當長的一段發展時期以后,更多的精神和人文內涵被注入到作為物質的設計中,產品設計開始強調其民族風格、個性化語言和本土文化底蘊,為求在經濟一體化、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求生機。設計已經成為經濟效益增長的必要投入,在經濟一體化、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設計藝術已然成為任何商品的一種營銷策略,商家通過對產品外形的不斷創新來滿足消費者對形式美感的需求,刺激消費從而達到其經濟目的。設計師們則通過設計使自己得到更多的經濟資本。設計不斷刺激大眾消費,消費也成為一切設計的動力和源泉。設計對消費而言除了設計的本身目的是為了消費以外,設計還在市場中起到至關重要的角色,良好的產品設計可以促進商品流通,積累更多的經濟資本。
二、“為人的設計”在產品設計中的體現
任何設計的靈感和制作源泉都應當來源于生活,設計應該為大眾服務與市場接軌,單純的追求其設計的巧妙和精細是不夠的。設計過程中應特別注意環境因素,人們的生活習慣、文化傳承、民族特色、地方風情、宗教信仰等等。設計不僅需要滿足風格的一致性更應接受環境因素帶來的變化。“為人的設計”設計理念自70年代被設計師們提出后,自此就成為設計師更崇高的職責所在。它要求設計師不再過多追求產品本身的形式美而要轉向真正使用這些產品的對象人群,為人們創造出更合理的設計產品,給人帶來更多的生活便意成為設計師的宗旨。為人的設計要求設計師除了用自己設計的產品去關懷正常人的生活,為人們提供更好的實用功能之外,尤其還需要通過對產品的特殊處理關懷那些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兒童和殘疾人等等。例如現在市場中的兒童座椅,它都有安全扶手連接著座位為防止小孩不小心摔倒,保護孩子的人身安全問題,為父母更添一份安心。又如專為老年人設計的Eatwell老年人專用餐桌使用工具,這款餐具是由臺灣設計師姚彥慈創作而成曾獲得設計競賽的一等獎。雖然從表面看來并未有什么特別之處除了顏色鮮艷以外,但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這些碗、托盤、杯子等等的內部弧度都設計的恰到好處,既不會使湯菜灑出去也能方便老年人吃飯,這么一來,年長者在用餐時不會因為身體等方面原因而不能獨自用餐了,家人也可以放心老人們的生活(如圖1-1)。在新的時代里,設計往往運用新興技術和材料以及新工藝生產出實用美觀的產品,同時體現出對人的精神關懷,讓人們在產品中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設計的內涵與精神追求是提高產品高附加價值的必要因素,設計的系統化處理對于設計使用環境的整體認識越來越重要。在信息大爆炸的社會中科技在迅速發展,設計師們的目光更多的轉向新興技術,試圖將技術與藝術做到完美的結合,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由此設計不再單純的為了美觀的外表而是更加注重其是否能給人們創造價值帶來方便。設計大師沙利文提出的“形式服從功能”這一口號現如今已不再是設計師所必要考慮的問題。技術的發展對設計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是需要更高層次的藝術來指導,兩者相輔相成才能達到和諧統一。因此,如何通過對產品的設計使人與機器和諧溝通使人更容易掌握科技技能就成為設計師必須去解決的問題。例如市場中手機行業,從開始的洛基亞按鍵版本的款式到現在大屏化處理,手機尺寸也是為了方便人們能夠看視頻、聊天語音等等越做越大,在外觀處理方面更富有美感,流暢的外型輪廓,簡單的顏色搭配無處不透露著高端大氣的品質。外觀與使用兩方面都盡可能的滿足大眾需求,不斷的爭取更大的市場與效益。科技需要通過設計向人們進行自我表現,設計同時是使科技成為現實的有效手段。科學技術通過藝術的精美加工成為含金量超高的產品吸引著人們,使科技現實化是設計的使命。將產品的藝術與美學特征經過合理化設計加工,使得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現展的要求,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現代美學特征。總之設計師們都是需要通過創新的設計達到使產品成為“友善使用者”的目的。
三、產品設計在市場中的影響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設計無疑成了商家占據市場獲取實際利益的最佳途徑。當產品在性能、構造等因素無明顯差別的情況下,外在設計感成了搶占市場的決定因素。構成產品魅力的途徑有很多種但在信息化時代的當下產品設計是最有效的手段,產品的性能、構造、精度和造型等都屬于設計的范疇,它的重要性不在于設計的產品是否符合大眾需求,更重要的是創造出新的市場,打開一個市場缺口。設計作為創造附加值的手段現如今已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產品設計行業也在不斷創新,運用新興材料、高科技技術或新工藝等手段提升產品外觀造型,滿足消費者的審美需求,提高其經濟價值。一件優秀的產品設計應與市場緊密結合,不斷追隨著現代市場的需求。設計與市場的關系實際上是設計與消費的關系,在市場中,經過設計者精心設計的產品總是能夠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刺激大眾消費。市場本身即是由有貨可供的賣方以及希望通過交易購買物品的買方所組成,兩者相互影響,共同促進市場的強盛。在市場營銷策略里,主要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中心,以產品的定價與促銷等作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經營銷售活動。在西方社會里市場營銷與設計是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才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機制,至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社會化大生產制造工業迅速發展,人們的市場需求日益提升,企業以利用新技術擴大生產、提高生產效率以較低成本為核心,大批量的生產實用產品,這一時期產品的設計觀念是極為薄弱的,主要以生產滿足使用功能的產品為主。在批量生產的浪潮后市場在過度的飽和狀態下出現物質生產過剩的嚴重問題,人們開始思考應該如何銷售產品,促進人們消費。當設計成為經濟載體之后無論是企業還是商家都利用其巨大的吸金能力為自己創造更大商業空間,設計治廠的口號被世界上規模巨大的國際集團公司提出時就曾稱設計是提高經濟能力和市場影響力的最佳有效途徑。一個公司也只有設計取得領先地步才能在市場贏得主動權,才能為自己創造更大的空間和效益,撒切爾夫人就曾說過:優秀的設計是企業成功的一半,它既是保障也是價值。
四、產品中的人文因素
好的設計產品為人們帶來了更多機遇,帶動各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民族的進步,設計師們越來越注重在產品中的注入傳統文化因素為其增加更多的文化內涵,一件作品只有存在意義、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才能稱之為好的設計,產品設計是藝術與美學特征的完美結合。好的設計能促進商品化的成功,打通市場缺口。因此,產品的藝術含量是在設計每一件產品時都因考慮的因素,力求達到藝術或美的雙重要求,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藝術本身是一個概念性的東西并不能用實際物體來衡量它的價值,它是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滿足,產品則更多的是注重其市場價值,能否被人們接受并消費是企業的追求與目標,然而在設計與產品共存時,既不能將產品的藝術設計出低俗之感又不可單純在藝術方面追求極致,兩者的結合才是一個優秀的設計師應該做的努力。產品的設計必須蘊含豐富的情感和人文關懷,能夠真切的感受到使用者的需求是設計師最應達到的需求。未來產品設計與人文的融合必然是通過設計與人文的整合,當設計師能從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和想法出發充分地感受他們的生活形態和活動,設計出的產品才能真正地關注和體現使用者的價值、關懷人的自身,同時體現出產品的人文內涵。
參考文獻:
[1]劉平.楊杰.“互聯網+”背景下文創產品的設計趨勢及方法[J].大眾文藝,2018(19):121-122.
[2]張俊杰.張乘風.仿生設計在現代室內空間中的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08):96-97.
[3]楊陽.設計經濟價值評估方法初探[J].設計,2017(19):88-89.
[4]宋雨菁.消費者購買行為與產品設計相互影響關系研究[D].現代商貿工業,2010.
[5]張建萍.熊瑤.孫威.淺談對東方美學品格的理解[J].大眾文藝(18):234-235.
[6]吳通,陳登凱,余隋懷.產品創新設計的可拓推理設計方法[J].機械設計,2018,35(04):113-118.
[7]謝寒.色彩在產品設計中的情感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17,30(11):268+280.
[8]趙凱.概念家具設計中單體與組合形的共生[D].新疆師范大學,2016.
[9]彭珊.兒童房室內軟裝飾策略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10]張家祺,任鵬.產品設計的本土化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7,2(12):107-109.
[11]陳友蓮.產品設計中的細節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17,30(11):271.
[12]林德躍.論產品設計中的細節設計[J].藝術.生活,2011(05):32-33.
作者:裴中蘭 吳禮程 張乘風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 上一篇:產品設計工坊式教學意義探析
- 下一篇:博物館文化衍生產品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