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
時間:2022-08-30 11:24:26
導語:產品設計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闡述了武漢紡織大學產品設計專業圍繞“藝術表現能力、工程實現能力、設計創新能力”的綜合性產品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實踐中依托武漢紡織大學的紡織學科優勢,運用現代設計教育理念與方法,構建創意設計與工程實踐互融的產品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搭建多樣化的專業教育和創業實踐平臺,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創新應用型設計人才。
關鍵詞:創意設計;工程實踐;跨界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國家對產品設計的新要求,產品設計專業逐步擺脫純外觀設計的定位,結合社會需求走向跨界融合的新方向。武漢紡織大學依托紡織優勢學科,將紡織品工藝、紡織品文化、纖維藝術融入產品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積極探索創意設計與工程實踐互融的產品設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產品設計人才培養總體規劃
傳統的產品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側重于產品外觀形態的塑造和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這與社會需求以及國家產業調整戰略要求有一定的差異。立足于產品設計專業的綜合性和交叉性特點,以創意設計與工程實踐互融為目的,以紡織纖維藝術與產品設計跨界融合為特色,宏觀的建構課堂教學鏈、創新實踐鏈、校企合作鏈三大人才培養體系,實現產品設計課程結構的遞進化與系統化、實踐教育體系的層次化與深入化,產品設計人才培養的社會化與職業化。
二、創意設計與工程實踐相融合的產品設計課程設置
針對現有產品設計專業課程體系雷同化、課程內容老化、課程邏輯性不強等問題,創意設計與工程實踐互融的產品設計人才模式在課程設置上以增加課程關聯度與課程特色為目的。從設計學科本身出發進行課程設置。首先從設計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拓展三個方面搭建了課程教學鏈,其次將紡織藝術、纖維藝術等優勢學科融入產品設計教學體系,形成具有學科特色的產品設計專業課程培養體系。最后,通過置入延續的案例教學與項目實踐強化學生的專業能力。1.課堂教學鏈建構。設計學科是藝術、技術、文化、心理等多種學科的綜合,藝術表現能力和工程實現能力是設計藝術學科的基礎技能,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設計思維模式和創新設計方法是產品設計的專業基礎,產品設計的專業拓展課程是基礎能力的綜合與提升。因此,依據設計學專業特點及產品設計行業需求,產品設計理論課程形成模塊化的三大課程鏈:設計基礎模塊、專業基礎模塊、設計拓展模塊。設計基礎模塊包含設計工程基礎和設計藝術基礎,設計工程基礎從結構、材料、工藝等方面開設了機械原理、設計圖學、材料工藝等課程,設計藝術基礎包含了色彩、素描、造型基礎以及紡織纖維藝術等課程,通過基礎課程加強學生的技術修養與藝術修養;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是設計創意思維和設計文化課程,從文化、思維、技藝等方面進行專業課程架構,最后在設計方向上進行拓展,通過日用產品設計、家具設計、交通工具設計、紡織品玩具設計等不同的主題設計課程,拓展專業知識,進行創意思維與工程實踐的融合。2.紡織技術、纖維藝術與產品設計的跨界融合。依托武漢紡織大學的平臺體系與學科優勢,開設了纖維藝術、印花技術、裝飾圖案等紡織纖維藝術基礎課程,通過課程設置將紡織品設計融入產品創意設計之中,同時與工藝美術專業建立合作與溝通模式,在產品設計方向上拓展了紡織品玩具設計、印染設計,編制設計等課程,成立了紡織品玩具工作室,通過紡織學科大優勢建立創意設計課程體系。3.通過案例教學的關聯化實現課程系統性與遞進性。為了避免傳統產品設計專業課程多而雜,無序與無關聯的問題,產品設計課程在安排時要注重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關聯性,注重課程知識之間的銜接與知識遞進,注重創意思維與設計工藝的結合。作為交叉學科,產品設計專業課程必須涵蓋設計文化、設計審美、設計技術與設計心理等多種門類,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在每一門課程中都會涉及到,因此可通過案例教學做到課程設置體系化,課程內容關聯化。比如在設計表達、設計制圖、人機工程學等產品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選擇家具設計、紡織品玩具設計、智能家居設計作為課程案例和課程實踐的重點,在專業拓展課程中,以此為重要方向,同時加強與相關企業的項目實踐,以此通過系統的有計劃的案例教學、實踐教學拓展學生的知識能力深度,從而實現廣而專的知識能力培養。
三、創意設計與工程實踐相融合的產品設計實踐培養模式
1.探索課內實踐培養模式,構建產品設計創新實踐鏈。傳統產品設計實踐體系主要是通過課程設計來實現,由于課程之間的無序性以及實踐條件的限制,產品設計實踐課程往往流于形式。因此課程改革中產品設計創新實踐鏈是以實驗的遞進性與連續性為目的進行建構,由簡單到復雜,由基礎到綜合的方式實現產品設計課程實踐的系統化與有序化,整個鏈條由課內實踐、工作室實踐、項目實踐構成。課內實踐以完成產品設計理論課程的實踐部分為主。主要場所包括專業教室、計算機中心、陶藝實驗室、兒童玩具實驗室、模型室、三維仿真技術實驗室等,以班級為單位的專業教室為造型訓練、形態構成、材料工藝等提供了專業場地,計算機中心和三維仿真實驗室為計算輔助設計以及3D打印成型提供了支持,兒童玩具實驗室內由專業印花機、雕花機等專業紡織機器組成為纖維紡織藝術應用于產品設計提供實踐場地。通過校內實驗室的建構,學生可以在校內完成藝術和工程技術的基礎訓練。工作室實踐和項目實踐主要針對大三和大四的學生,依托專業教師所建立的產品設計工作室,通過工作室中的實際課題、競賽課題、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激發學生的創意設計思維,例如組織學生申報并完成“嬰幼兒紡織類玩具設計”創新創業計劃課題,實現創意設計與工程實踐在紡織品玩具設計領域的融合。工作實實踐和項目實踐是課內實踐的補充與完善,強化了學生應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探索企業參與的校內外實踐模式,構建產品設計校企合作鏈。根據國家產業結構和設計產業對產品設計人才的需求,建立產品設計專業校企合作鏈,人才培養中依托校企合作平臺、聘請企業設計人員深度參與課程體系構建、課程教學與實踐指導,形成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共同授課的“雙師制”;通過在簽約企業進行行業知識系統培訓、輪崗學習、設計實訓和畢業設計等培養環節鍛煉設計意識、提高設計素質,實現創意設計與工程實踐的融合以及行業教育模式與校內課程教育模式的無縫對接。近幾年以來,產品設計專業與武漢華夏工業設計中心、華中數控、深圳邦貝爾、等企業都建立了長期校企合作機制,聘請企業設計師擔任導師,導師們定期到學校進行學術講座,課程指導,學生寒暑假去企業進行創意訓練與技能學習,通過資源共享,最終使學生受益。3.探索優勢互補的藝工融合,創建產品設計創新實驗班計劃。武漢紡織大學工業設計專業是我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之一,我校遴選了部分產品設計專業學生參加“藝工結合”的工業設計卓越工程師計劃,開設產品設計創新實驗班。工業設計系是工科招生,產品設計系是藝術招生,通過雙向選擇,部分產品專業學生參加工業設計卓越班項目,由工業設計和產品設計教師依據學生特長,共同制定教學規劃,力圖通過“藝工”互融,形成優勢互補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通過兩年的實踐,創新實驗班的學生藝術表達能力、工程實現能力、設計創新能力相對較為突出。為產品設計創新實驗班的后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結語
創意設計與工程實踐相融合的產品設計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是產品設計專業從傳統教育模式轉向特色發展的必要過程,是產品設計服務于制造業、消費品工業的重要舉措。經過課堂教學鏈、創新實踐鏈、校企合作鏈三大人才培養體系建構、逐步改善老化、陳舊的課程體系以及工程實踐能力的不足,對產品設計專業搭建多樣化的專業教育和創業實踐平臺,培養適應湖北省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創新應用型設計人才有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銀興.產品設計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包裝工程,2014.7.
[2]許江.產品設計專業“遞進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研究.江南大學,2017.5.
作者:郭芳 單位: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 上一篇:廣告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探討
- 下一篇:現代建筑電氣節能設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