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研究
時間:2022-06-14 09:30:16
導語: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兩型”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是指在社會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通過采取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保障社會可持續健康穩步發展的發展模式。它將實現合理有序開發利用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緩解資源瓶頸的制約。“環境友好型”,是以生態承載力,環境容量為基礎,認識并尊重自然環境及其演變規律,保護生態環境,致力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和睦相處的社會形態,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發展,它不再把環境看作外在因素,而是一個與人并列的內在要素,涉及生產生活的所有方面。目前,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地正面臨著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的嚴峻挑戰,資源與環境約束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此,加快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目標的“兩型”建設已成為社會的普遍共識。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作為體現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和展示城市特色形象的重要“窗口”,其景觀設計理應在“兩型”建設的正確指引下率先垂范,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利用景觀生態學原理,積極走生態現代化、綠色城市化、資源節約化城市公共景觀建設道路,為城市帶來了活力與色彩,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的加快及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日益關注戶外生活品質。人們不僅需要創造賞心悅目的公共環境,而且需要創造健康、生態、安全的公共環境。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作為整個城市中對所有市民開放與共享的空間,提供除基礎設施外一定的活動設施、承載各類公共活動并以承載生活性公共活動為主的場所空間,是匯聚著城市的文化特質、包容著多樣的社會生活和體現著自由精神的場所。通過利用景觀學原理,在認識和理解景觀特征和價值的基礎上,對公共區域內的各種景觀要素進行整體規劃與設計,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找到歸屬感與認同感,為人們帶來愉悅、舒適、可親可近、寄托心情、富于意義、美輪美奐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
第一,讓自然做功。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景觀設計大師俞孔堅說“低碳就是讓自然做功”。因此,現代景觀設計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種自然元素,包括陽光、氣溫、風等創造宜人的微氣候;利用太陽、風、水等發電滿足景觀用電需求;同時要充分認識自然是具有自組織與自我設計的能力的。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將其用水泥護襯或以化學物質維護,便會在其水中或水邊生長出各種水藻、雜草和昆蟲,并最終演化為一個物種豐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統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遠遠超出人為的設計能力。與其如此,我們不如開啟自然的自組織或自我設計過程。第二,顯露自然。現代城市居民離自然愈來愈遠,自然元素、自然過程日趨隱形,遠山的天際線、腳下的地平線、自然林緣線等儼然快成為城市人們的抽象名詞。因此,顯露自然已成為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重要的設計理念,在自然狀態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豐富、生態效益最高的地段。景觀設計中注重對特殊的自然景觀或生態系統的保護,如城區或城郊濕地、湖泊等自然水系、歷史文化遺跡、山體、坡地、森林以及大的植被斑塊,規劃時應該優先考慮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對待這些特殊自然景觀資源,堅持“合理利用與有效利用、節約利用”的開發利用原則,切記“殺雞取卵”,以讓城市的人們能重新通過雨后感受清新泥土的氣息、通過枝葉飄動感到自然風的存在、從花開花落看到四季的變化等。第三,科學選用各類生態環保造景材料。充分發揮綠色植物的生態學效益,注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科學配置,整體優化,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復層混交人工植物群落;同時,設計充分利用舊材料、節約造價、倡導低成本維護等生態理念,包括舊磚瓦的再用,水體護岸的生態友好型設計、建筑物的節能設計以及可降解材料作為大面積鋪地。如廣場硬質鋪地可大量運用天然石材、木材、透水磚,為人們提供更高層次的文化、游憩、娛樂需要的生態良好的互動場所空間。
人作為主體是景觀的創造者、建設者;與此同時,景觀中的人作為客體又是景觀的使用者、體驗者、評價者,即景觀為人而建,景觀為人提供多種體驗場所,滿足人的多種需求,并影響景觀中人的心理與行為。第一,整體環境營造應滿足人的基本行為心理需求。一個好的設計應當能對人的需要敏感地做出反應,使人盡情地游玩,使他們精神煥發、興趣盎然,滿足人們行為心理的需要。美國行為科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成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歸屬與愛)、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馬斯洛認為上述需要的五個層次是逐級上升的,當下級的需要獲得相對滿足以后,上一級需要才會產生,再要求得到滿足。人類設計由簡單實用到除實用之外蘊含有各種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正是這種需要層次逐級上升的反映。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所說的“衣必常暖,而后求麗,居必常安,而后求樂。”即多少闡述了人類需要滿足的這種先后層次關系。因此,環境設計中應注意令人感到舒適的各種物理性指標:如光照、溫度、濕度、噪音、通風等,以增強空間的親切感和認同感。第二,塑造多樣化的空間形態,強調參與性。公共開放空間是為公眾設立的,而不同年齡、性別、職業、愛好和文化背景的人群對空間需求與活動規律是不同的,如小孩好動、老人喜靜等。設計時不僅應考慮其觀賞性,更應創造條件讓人們積極參與其中,使審美、參與、娛樂相互滲透與結合。因此,規模較大的公共空間應盡量進行功能分區,使人們能各取所需。尤其應對殘疾人使用景觀場所給予更多的重視,要考慮無障礙設計,為他們提供便利的條件。同時注重創造交往空間,在公共空間中設置各種活動、運動場地以滿足人們運動、游戲的需求,使人們在更大范圍內進行社會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提高公共開放空間的人氣,充分體現其親和力和人性化。第三,宜人的設計尺度的合理運用。在設計中除了體現環境的整體功能、氛圍的創造外,尺度宜人也是衡量一個設計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這里的設計尺度,既涉及整個公共空間的規模尺度,也包含各景觀元素及其細部構造設計的比例尺度。目前部分城市對公共空間的建設規模有越做越大的趨勢,根本沒考慮其服務半徑與人群的多少,這勢必導致公共資源的浪費,與“兩型”建設是背道而行的。而各景觀元素如座位、臺階、亭廊等的設計比例尺度大小直接影響人在空間進行各類活動的審美性、舒適性與安全性,因此,設計前必須科學規劃,使各城市公共空間合理配置與充分利用并以人的基本行為尺度為基準進行科學設計。
本文作者:肖姣娣工作單位:婁底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審計局開展三分類三升級活動報告
- 下一篇:城市公共服務研究進展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