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觀下地域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14 09:39:25

導語:城市觀下地域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觀下地域性研究論文

校園規(guī)劃的地域性

城市作為我們現(xiàn)代生活的載體,既是當代規(guī)劃實踐不可回避的條件約束,又常常是規(guī)劃設計的起點。如何處理大學校園的規(guī)劃設計與周邊城市的自然、人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從而體現(xiàn)大學校園的地域性特征成為一大難題。圖1自然山水風景圖2岳麓書院1獨特的“開放性”湖南大學所處地理環(huán)境十分特殊,場地毗鄰岳麓山風景區(qū),視覺敏感度比較高,校園建筑結合周圍地形,或沿山坡、或站路緣、總體形態(tài)堪稱“納于大麓,藏之名山”[2],以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迎接外來的游客。新的校園規(guī)劃將這種開放性發(fā)揮到極致,校園沒有設置圍墻和校門,校園建筑以一種隱藏的策略,與城市的市政交通、游客行人、周邊的樹木花草,形成了以廣場、運動場、綠地以及周圍岳麓山脈為一體的開放性校區(qū)。校園的開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個城市的態(tài)度、開放與包容。2軸線的變異自古以來,湖南大學就貫有一條明顯的古文脈作為校園的主軸線。在新時期的建設中,負責整個校園規(guī)劃的劉敦楨和柳士英兩位前輩在規(guī)劃過程中,沒有刻意延用軸線,反而力圖弱化軸線的作用。采用新的同心圓規(guī)劃思想,即以體育活動區(qū)、教學區(qū)、學生活動區(qū)、教職工活動區(qū)層層由內向外呈放射狀展開。與此同時,對舊的文脈保持著最大的尊重。這種模式使得對稱感被削弱的同時大大提升了校園的開放與自由度,與整個城市向往開放與自由的精神相得益彰。3空間序列的轉變湖南大學在原有軸線的基礎上,隨著教學建筑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學校向南不斷擴建。故使原中心區(qū)不斷南移,形成了另外一條軸線,這條軸線上集中了各大學校的教學實驗樓,形成新的校區(qū)。新老校區(qū)結合兩條軸線展開,既相互隔離又相互交融,兩條軸線在運動場處發(fā)生空間扭轉,形成全新的空間序列[3]。這條新軸線不僅與岳麓山平行,而且直抵天馬山,使得整個校園在山脈之間顯得更加豐富、富有活力。

校園建筑的地域性

校園建筑是一個校園、一個城市地域性特征最具體的表現(xiàn),也是影響人們感受與體驗的最直接的形式。校園建筑應當有其美學完整性,并充分表現(xiàn)時代特征,傳承城市的地域性。在設計中我們常常關注建筑體現(xiàn)地域性的手法,不是對傳統(tǒng)的可以模仿,不是符號的簡單拼貼,而是用現(xiàn)代的技術、現(xiàn)代的材料來塑造具有地域性的建筑界面。巴黎美術學院教授德•昆西曾在19世紀《建筑百科辭典》中提出:“‘類型’不意味著事物形象的抄襲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著某一因素的觀念,這種觀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則……反之,類型則是人們據此能夠劃出種種絕不能相似的作品的概念。因此可以發(fā)現(xiàn),類型所模擬的總是情感和精神所認可的事物[4]。”看似抽象的“類型”隱含著物體與物體之間最本質的聯(lián)系與共同點。而“轉換”則是在“類型”前提下的變化,即在深層結構相似或不變的情況下,表現(xiàn)結構進行變化。人們往往對這種不同形式下具有的相同本質與內涵的形象會產生審美經驗,在建筑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中體會到生命和活力,產生地域性的判斷與向往。岳麓書院的建筑以黑白色調為主,大多為明清建構,整體布局采用中軸對稱、層層深進的院落形式(圖2。地域性的校園建筑不是要完全依附于傳統(tǒng)文脈,將原有符號照搬照抄,而是將同一類型下的形式進行變化,利用拆分、重組、變形、重置等手段進行物體的“有機更新”。如湖南大學的綜合教學樓,不再是傳統(tǒng)圍合封閉的院落式,而是以一種開放、外向、流動的入口空間將環(huán)境與建筑界限模糊化,通過變化豐富的大臺階將處于不同標高上的內部功能與外界聯(lián)系起來,將內外環(huán)境有機融合。教學樓的內部空間設計則來源于傳統(tǒng)的院落符號,并賦予新的結構形式,通過大臺階、連橋、平臺等形式營造了內向、安靜的庭院空間。湖南大學生物學院樓毗臨原有建筑科技館,設計上沒有將科技館的建筑元素拿來拼貼,也沒有簡單的符號復制,而是采用大片的玻璃幕墻作為建筑的外立面。這種明顯的現(xiàn)代風格大氣卻不張揚,將旁邊科技館的面貌投射在新的建筑中,達成了新老建筑的融合統(tǒng)一。二者一實一虛,一正一反,隱掩在綠叢之中。

結語——地域性的思考

大學校園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應反映城市的地域性特色,是當今學界所達成的共識。而對地域性的表達與探索,不應停留在建筑的形式上,更要從文化上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湖南大學不僅擁有岳麓書院深厚的歷史、前輩留下的經典建筑、更是承載著整個城市開放、包容、大氣、自由的城市精神。筆者認為應抓住地域性這個核心,利用科學的分析方法,提煉深層的空間秩序結構,從而使地域性的城市形成良好的生長態(tài)勢,促成城市地域性的延續(xù)和進化[5]。

本文作者:畢磊工作單位:秦皇島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