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探討
時間:2022-11-20 11:26:18
導語: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2004年到2016年,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成功舉辦了7屆。此項賽事是經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準,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的,面向廣大在校大學生的群眾性科技活動。大賽每兩年一屆,已成為常態化賽事,每屆大賽都吸引了廣大學生踴躍參加,通過競賽,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與協同合作精神得到提升,機械創新設計、制作等實踐能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充分展示了我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的成果,同時也展示了我國高校機械學科的教學改革成果。筆者曾指導學生參加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連續三屆的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總結了籌備及參與大賽的工作經驗,在此擬結合這些工作經驗對改善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促進創新教育發展進行探討。
一、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的目的與內涵
(一)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的目的。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的目的,在于引導高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設計意識、綜合設計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鼓勵大學生走出課堂,積極參與課外拓展課程,加強自身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訓練,通過機械設計和工藝制作等課外科技活動,提升自身的創新思維,成為對社會有用的創新型人才。(二)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的內涵。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有其深刻的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重視人文關懷,陶冶創新精神、鍛煉實踐能力,結合生產實際、踐行開放辦學。2004年9月的第一屆大賽無固定主題,但從2006年10月的第二屆到2016年10月的第七屆均設定了相應的大賽主題,如第二屆以“健康與愛心”為主題,第三屆以“綠色與環境”為主題,第七屆以“服務社會—高效、便利、個性化”為主題。從這些大賽主題中可以看到機械創新設計大賽重視人文關懷的內涵。創新無處不在。創新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構成事物原有元素的重新組合;另一種就是在原有元素上加入新的元素。每屆參賽的作品都必須與大賽的主題和內容相符,而且要求作品在功能、設計、結構、工藝制作、性價比、實用性等多方面具有創新性。這就對當代大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體現了機械設計大賽這方面的內涵。結合生產實際、踐行開放式辦學,這是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的另一層內涵。設計是制作的依據,制作是設計的體現。每一個參賽作品,從構思、設計、出圖、工藝到制作,整個過程必須依托生產實際,設計出來的作品可能很美觀,可是如果沒有考慮加工工藝,就無法通過機械加工來完成制作,這就是理論脫離實際。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是一項體現綜合設計能力的科技活動,其要求加強校企合作,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踐行開放式辦學,給學生提供技能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更多地投入實踐訓練中去。
二、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存在的問題剖析
(一)競賽與日常教學活動難以兼顧。按照往屆大賽賽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每兩年舉辦一次,基本是偶數年5月份區賽,7月份國賽,但是高校教學計劃是以年為單位編制班級,所以不能保證每屆的學生都有機會參加競賽。特別是高職院校,很多高職院校是采用“2.5+0.5”的教學模式,奇數年份入校的學生,一年級時沒條件參賽,二年級時又不舉辦比賽,到三年級第二個學期又在校外進行頂崗實習。并且競賽沒有納入教學計劃,學生只能利用課余時間籌備比賽,作品從設計到制作易與教學計劃沖突,參賽作品參差不齊,難以保證質量,這就與大賽的宗旨背道而馳了。(二)學生自主創新的作品難以甄別。由于比賽時間的倉促,學生設計水平的局限,難免存在部分作品抄襲剽竊現象。從往屆的競賽作品來看,有些作品全部或部分技術已被他人申請專利保護,或市面上已有相同商品銷售。另有一些作品遠遠達不到現有應用的同類產品的技術水平。相當數量院校的作品設計比較簡陋,制作粗糙,難免有消極應賽之嫌。競賽的評委來自各院校或某些企業,他們只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對不同領域的科研狀況和科技水平往往不夠了解,他們在甄別作品的創新性、自主完成方面存在困難。(三)競賽未能做到公平與公正。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高校關注的重要賽事,要保持其旺盛生命力,就必須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縱觀往屆大賽,仍存在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方面,例如,競賽組委和評委組成結構的代表性不足,基本上集中在少數的重點工科院校,有些評委本人還是指導老師,指導一個或多個團隊的作品,評委之間賽前允許交流和討論,這樣的競賽難以保證公平與公正性。評委不應該是參賽代表隊的指導老師,也不能為參賽代表隊的領隊,只有對這些事項進行規范,競賽才會向良性發展。
三、改進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促進高校創新教育發展
(一)把競賽納入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中,加強創新教育。知識只有創造性地運用才談得上有力量。創新教育在于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地學知識,并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只有引導學生在學習上發揮創造性,摒棄以往消極地存儲知識,被動地接受知識的觀念,才能達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學生要發揮創造性,除在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外,還要加強課外的動手操作能力。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課外實踐平臺,參加競賽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夠激發創造力,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的宗旨是“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所以,建議在保證學校的日常教學情況下,把競賽納入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中,加強對學生的創新教育。(二)結合競賽特點建立智創團隊,充分發揮學生創新潛能。團隊協作是歷屆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的特點,有一個良好的創新團隊才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根據筆者多次參加該項大賽的經驗,團隊成員必須具備勤學好問、肯鉆研、能吃苦、表達能力好、動手能力強等素質。所以,結合競賽特點建立智創團隊,建設智創工作室,以老帶新,養成團結協作、共同創造的良好習慣,顯得十分重要。智創團隊中的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發揮潛能,進行一些創新性的設計制作,一方面增強對本學科知識點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通過競賽拓寬視野,為今后步入社會積累經驗。此外,為了充分發揮智創團隊的創造力,各高校還可以考慮建立智創團隊工作室。目前,不少高校仍缺乏適合創新人才培養的良好環境,很多學校的實訓基地參差不齊,對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不夠重視,有的可能連好一點的加工作品的工作場所都沒有。為了保證參賽作品的質量,高校可以考慮建立智創團隊工作室,讓學生課余時間能在工作室里設計與制作作品,充分發揮創新潛能。(三)規范競賽相關事項,促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只有對大賽的相關事項進行規范,嚴格做到公平、公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參賽積極性,促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首先,要杜絕大賽抄襲現象。據了解,在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有些院校為了完成比賽任務,隨意拿個作品或在網絡上抄襲一個作品充數參賽,這樣既占用了競賽名額,也占用了比賽場地,更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樹立。對此,應嚴格對作品進行把關,杜絕大賽抄襲現象。要明確競賽主題,明確競賽主題就明確了競賽方向,參加競賽的學生作品就必須與主題相符,這樣能夠一定程度上杜絕學生對其他作品的抄襲。其次,要對大賽的評委進行嚴格甄選,即對評委進行綜合性考核,保證評委們所擅長專業涵蓋各領域,對不同領域的科研狀況和科技水平有足夠的了解,這樣才能很好地甄別作品的創新性以及是否為學生自主完成。此外,要避免裁判既是指導員又是裁判,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公平、公正的評判機制。(四)完善參賽獎勵制度,鼓勵學生自主創新。每屆機械創新設計大賽都會涌現出不少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中有的還是受法律保護的專利作品,這充分說明在帶隊老師的指導下,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能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和競賽環境,學生是能設計和制作出優秀作品的。但是,再大的潛力也是需要激勵的,有了相應的激勵,學生才能將自身潛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當前,在參賽激勵方面,每個學校有所不同,有的學校獎勵力度很大,有的學校獎勵力度很小,這樣就難免出現消極備賽的情況。為鼓勵學生積極參賽,充分發揮自主創新潛能,各高校應完善參賽獎勵制度,鼓勵學生自主創新。例如,可以在物質上給予獎勵金等獎勵,也可以在精神上給予個人榮譽等獎勵。
總之,創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能夠從意識、思維、個性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改進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并將之與高校創新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有利于促進高校創新教育的發展。
作者:江健 方小菊 單位:廣西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樹才.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可持續性問題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2]張東升.淺談機械設計大賽與大學生的創新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09(12)
[3]賀武華,高學峰.楊叔子的“四論”與大學生創新素質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5(11)
- 上一篇:新能源發電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 下一篇:機器人創新設計教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