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與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研究
時間:2022-02-14 09:56:51
導語:非遺保護與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中的核心內容和發展之魂,必須在確保其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融入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中。因此,需引入“3+X”風險管理理論,對其進行風險監測、分析、評估和有效規避,拓展旅游市場,實現旅游經濟效益最大化,為做大做強地域旅游經濟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旅游文化小鎮;旅游資源;3+X”風險規避
一、引言
自從我國旅游業推出文化旅游項目以來,旅游文化小鎮已經成為各地旅游建設的一個亮點,當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旅游景區時,為防止出現風險和影響其安全(實質是原真性保護)性而采取風險監測、預警、分析和評估等措施,全面掌控非物質文化進旅游景區的安全局面,有效規避風險,實現旅游景區經濟效益最大化,有效地拓展旅游市場,為做大做強旅游經濟,大幅度增加旅游經濟收入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現狀分析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旅游景區是旅游事業發展的需要,但時刻不能松懈對其開展必要的保護工作,專家們提出了“生產性保護”等具有建設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策。
1.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
2010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筱云受文化部非遺司委托,主持完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現狀及扶持政策調研報告》,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技藝、美術類等項目生產性保護現狀開展了調查研究工作,提出了可行性對策建議。(1)生產性保護理論生產性保護理論的提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全地進入旅游景區提供了理論依據。以呂品田等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進行了研究,特別是對傳統技藝和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理論進行了深入地研究,進一步詮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理論內涵,對厘清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理論的理念、范圍、原則、作用和意義發揮了重要作用。(2)生產性保護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旅游景區一般可分為表演、展示和展出三大類,其中就包括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等生產性保護內容。根據我國旅游事業發展的需要,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將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過程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十分重要,為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全進入旅游景區,采取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就是目前得到普遍認可的保護性措施之一。
2.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消失危險,有關文化管理及保護部門,必須投入足夠的人力和物力及時研究搶救性保護對策,才能確保面臨消失危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到原真性保存下來,并保證能夠得到有效地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是指那些面臨消亡狀態的民間文學、作品、項目、形態及傳承人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將其活的生存及傳播狀態全方位記錄下來,創造出適合它們長久生存的環境和條件。以山東省為例:全省共有17市138縣創新“村報普查線索、鄉點項目、縣做規范文本、市整體收集、省全面保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工作流程和普查方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如下表所示。
3.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符合搶救性保護的原則,是借鑒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成果及具體保護實踐經驗的結果,來源于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所含整體論的思想,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源、環境和相關人群等要素。在當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體表現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完整性、系統性、全局性保護。
4.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是一種富有創新的保護模式,針對仍具“活態”生命力強健的項目采取相應保護措施,以便其“活態”項目有效傳承和延續,在我國全面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性保護落到實處。
(二)旅游文化小鎮規劃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旅游飛速發展,旅游文化小鎮以整合文化旅游等元素為特征迎來空前發展機遇。集文化、休閑性和娛樂等為一體的旅游模式成為當前旅游業最受人們追崇的外出旅游的形式。因此凸顯當地傳統文化元素的旅游文化小鎮建設就成為必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也是發展旅游事業的必然趨勢。文化旅游是繼休閑、觀光、度假等傳統旅游項目增添的又一嶄新的旅游項目。目前,能夠為游客提供具備厚重歷史傳統文化內涵等特性的旅游文化小鎮就是適應旅游業發展的產物。旅游文化小鎮涵蓋文化、休閑、觀光、度假、運動等諸多旅游元素,以文化旅游產業為核心,整合一系列相關產業,創建高效的文化旅游產業集群,不僅能促進旅游城市景觀、基礎設施、文化產業結構、城市就業等方面深刻變革,同時也能對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積極影響,在規劃設計時一定要選擇中國的名村(名鎮),挖潛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讓其成為自身的文化資源,避免旅游文化小鎮同質化而注入文化之魂。
三、非遺與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3+X”風險規避
(一)非遺與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
為提升區域旅游經濟發展效益,取得文化旅游小鎮規劃設計建設工作的成功,地點的選擇十分重要。在實際工作中,要特別注意選擇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為基礎,以江西省為例,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江西省已經公布了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見下表所示:從述表中所顯示的數據表明江西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區的開發形式;其次是舞臺表演形式;第三是現場體驗形式;第四是開展活動形式;第五是商品展銷形式;第六是宣傳展覽形式;第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具體項目和相關文化產品。主要推進措施:措施之一是提供支撐平臺,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項目中,要全方位籌集資金,爭取政府等多方支持,搭建旅游文化小鎮整體硬件支撐平臺,構建科學地配套基礎工程設施和后勤服務保障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單位也要為其項目進旅游景區安全提供保障。措施之二是旅游文化小鎮管理層必須組織力量深入挖潛、開發和利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所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生產性保護形式制造出旅游產品、演藝節目等。措施之三是各級旅游管理部門要將旅游文化小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旅游文化小鎮亮點,通過多種渠道強力推廣,使其成為延續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措施之四是積極探索旅游文化小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形式和途徑,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旅游景區并形成良性互動、利益共享、互惠互贏的新格局。
(二)“3+X”風險規避
1.“3+X”風險規避理論概述
“3+X”風險管理理論基礎是現代風險管理理論,現代風險理論正式被世人接受是基于梅爾,赫奇的著述《企業的風險管理》和威廉姆斯的著作《風險管理與保險》的面世。風險理論的發展歷經了傳統風險管理、金融管理、內容控制和企業風險管理理論等過程,經過多種整合和多年發展搭建了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早已成為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有效管理手段,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強有力的保護已是不爭的事實。現代風險管理理論包括風險監測、風險分析與風險評估三個體系。“3+X”風險規避理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旅游景區的安全保護措施得以強化,作為一門新興較為先進的管理學理論,是建立在《企業的風險管理》基礎上,逐步得到發展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旅游景區的安全保護管理引進上述理論無疑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旅游景區風險監測、分析、評估、識別和衡量,從而采取有效預防措施,實現風險規避。
2.“3+X”風險規避主要內容
“3+X”風險規避的目標實現,必須實現風險的的監測、分析、評估、識別、衡量并達到風險規避目的,為最終決策提供可靠的理論支撐。其中監測是識別的基礎,分析是識別的關鍵,評估是風險管理和決策的重要依據。采用“3+X”風險規避理論,首先必須對其機理有比較深入地了解,其中3代表風險監測、分析和評估而X則表示風險預警、防范和補救等措施。該研究成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實踐中可用于規避可能存在的可預見性或可能隱藏的各種風險,并能針對上述情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產遺產進入旅游景區不僅能得到有效保護,而且能有效地開發利用,發揮最大的旅游經濟效益,最終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強有力的保護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3.“3+X”風險規避研究涵蓋范圍
“3+X”風險規避研究涵蓋范圍: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有效利用是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旅游文化小鎮經濟發展的源泉。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有效開發利用在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中必須考慮其存在風險。因此,“3+X”風險規避理論從風險監測、分析、評估、預警、防范和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等進行充分論證,最終提出科學地可行性工作方案用于指導實踐,實現的旅游文化小鎮經濟效益最大化目標。我國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安全進入旅游景區工作,成功的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與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關系十分密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旅游文化小鎮的文化魂,為了科學地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中風險規避問題研究顯得尤其重要。因此,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3+X”風險規避,其目的是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可能產生的各種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后劃分出相應危險等級,積極尋找應對策略,消除不安全因素,將其存在的一系列不利的影響因素降到最抵點,就是要發揮其在旅游文化小鎮中最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將風險降到最低。
4.“3+X”風險規避具體實施
“3+X”風險規避的具體實施,其核心內容可分為方面,一方面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小鎮規劃設計可能存在的風險點進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對“3+X”風險規避模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小鎮規劃設計的影響進行研究。(1)采用通常使用的風險評估手段來評定風險等級,風險評估手段的采用是指在風險發生前后對人們的生命、生活及財產造成的損失,量化評估風險的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小鎮規劃設計中所包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過程中,可以采用上述風險產生危害程度和概率依據相應的風險管理理論進行等級劃分,一般情況下可劃分為藍、黃和紅三個級別。(2)規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小鎮規劃設計來實現風險控制。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小鎮規劃設計關系研究,從中尋找出存在的有機聯系,建立相互促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小鎮規劃設計機制,共同監督其有效運行,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小鎮規劃設計科學合理。(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小鎮規劃設計“3+X”風險規避:查找風險評定風險等級,采取有效措施應對風險發生,避免過程風險發生,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小鎮規劃設計“3+X”風險規避途徑。非物質文化遺產風險監測、分析、評估及規避一覽表:根據風險對后果的影響程度大小可以設定風險點相對小的為藍色等級,該風險對后果不會造成太大的危險,主要體現在風險性質為不符合管理規范。風險應對策略:建立部門聯系制度,加大經費的投入,完善軟硬件條件,加強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提升綜合素質。根據風險對后果的影響較為嚴重的劃為黃色等級,主要體現在風險性質是違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原則。風險應對策略:嚴格制定有有效的管理制度,強化崗位工作人員履行職責的力度,嚴格工作程序,建立嚴格的考核監督機制。根據風險對后果影響為嚴重的劃為紅色等級,主要體現在風險性質是產生了嚴重的違紀違規后果為嚴重,風險性質為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及相關條款。風險應對策略:從抓管理人員法律、法規及相關條款的教育工作,對管理人員違法違紀者必須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旅游景區要慎重,因為存在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全隱患,必須時刻保持牢固的風險意識,要在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等工作的前提下,引進先進的“3+X”風險規避理論,從風險監測、分析、評估、預警、防范和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來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旅游景區安全性、可靠性和必要性。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小鎮規劃設計有機融合,促進旅游文化小鎮經濟騰飛。
參考文獻:
[1]王東.國外風險管理理論研究綜述[J].金融發展研究,2011,2:23-27.
[2]單曉維.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文化價值的實現[J].蘭臺世界,2014,35:90-91.
[3]劉娜.從山東古箏樂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與生態性保護[J].藝術百家,2011,6:185-187.
[4]趙艷喜.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理念[J].貴州民族研究,2009,6:49-53.盧森林,等:非遺保護與旅游文化小鎮規劃設計風險規避研究123
作者:盧森林 平懿 吳麗華 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 上一篇: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質量控制探析
- 下一篇:交通系統規劃設計思考
精品范文
10非遺文化匠心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