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校園規劃設計理念要點

時間:2022-09-13 10:43:25

導語:中學校園規劃設計理念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校園規劃設計理念要點

隨著我國中等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尤其是當前我國中學教學模式改革中出現的教學與學習、學習與培養能力的復合化、多樣化、情景化、現代化及人文化等基本趨勢,作為學習生活主要載體的中學校園越來越注重對能鼓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主動溝通、提升自身人文素養與培育生態意識的創新校園環境的綜合營造,這就對中學校園的規劃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學校園規劃設計更需要從校園與環境相融合的角度出發,有機協調環境元素與校園空間的契合關系,營造出體現環境特色、人境相合、鼓勵學習生活的活力校園空間。本文結合項目實例,對基于環境融合的中學校園規劃設計理念要點進行探討。

1項目概況

項目地塊位于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城北部溫泉鎮資福村。基地現狀地形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四周丘陵向基地內滲透形成盆地。其環境特征整體表現為:周邊山丘環繞圍合,中部低丘田谷穿插相間,谷地田間散落部分山塘與小溪,自然植被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景觀資源豐富(圖1)。校區規劃用地規模約407.5畝,規劃辦學規模150個班,總建筑面積24.8萬平方米,新校區將按照省級示范高中的要求建設。

2規劃設計理念

基于現狀地形環境特征,本方案主要遵循六大設計理念來考慮校園與環境的整體融合,整體規劃(圖2)。(1)剛-柔”相濟的學習生活一體化校園格局。結合基地中部縱向延伸的丘陵與周邊環形山谷地形,塑造剛性的禮儀性軸線空間與柔性的生活性廊帶空間的交織格局,從而打造出“課堂教學性學習”與“課余自發性學習”相結合的全時空、多維度育人環境。(2)“內-外”相聯的共享功能布局。構建內外聯系的功能布局,實現校園與城市對學校文化、體育、科技、培訓設施的共享使用,成為一個“校園與城市”融合的學習生活復合體。(3)“山-水”相滲的生態開放空間體系。基于原有山塘溪流,整山理水,建立與周邊自然環境相滲透的山水空間網絡,營造多樣活力的校園開放空間,引導校園生態景觀與學習生活的交織,打造宜教育、宜學習、宜生活的校園。(4)“人-車”相分的交通組織。合理組織校園交通,利用地形高差建立人車分流的立體交通流線,保障校園內部步行空間的連續性與安全性。(5)“人-文”相映的文化校園。書院精神與丘陵地形相結合,以立體化的山地院落空間與教學、學習、生活、運動功能有機結合,形成多層次的創新書院式校園空間,體現特色人文韻味和校園精神。(6)“生態-技術”相融的綠色校園建筑。以中學教學需求出發,注重當地氣候條件與生態環境特色,通過采用坡屋頂、風雨連廊、立體綠化、被動式遮陽構件以及結合山谷地形營造架空使用空間等低成本綠色技術,最大限度節約資源,提供健康、適用、高效、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校園建筑。

3規劃設計要點

3.1規劃結構。規劃致力于創造融合現狀山地環境特征和園區空間特色的空間格局,形成了“一環核、兩軸廊、五綠脈、多組團”的空間結構(圖3)。一環核:依托中部環形山谷地形,創造引人入勝的核心開放空間,整合聯系各教學、生活、運動等設施,促進不同年紀學生和教師之間多元學習與活動的交流共享,激發學習與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兩軸廊:結合校前區的谷地與山丘地形,形成寬廣內聚的東西向入校軸廊空間序列和節節攀升的南北向教學軸廊空間序列,體現了學校培養學子們虛懷若谷的謙遜品格與勇于攀登的拼搏精神的育人宗旨。五綠脈:結合延伸的丘陵地形,營造滲透的綠脈空間,保持校園內部空間與外部山地空間的延續,并強化了校園分合有致的空間格局特色。多組團:圍繞核心環帶,有機組織教學實驗區、辦公、活動中心區、女生宿舍區、男生宿舍區、教師公寓區、中央后勤區、體育運動區等七大組團,強化各組團的聯系性。3.2功能分區。因中學較規律的作息安排,校區采用清晰的組團式功能布局。首先,結合山水環境形成內部生活區,其中男女宿舍南北分區,并與教師公寓區圍合中央后勤區布置,使師生日常生活高效便捷,且便于學校規范管理。其次,靠外部道路設置體育運動區、教學實驗區及辦公、活動中心區的公共功能組團,既便于學生學習活動需要,又能在保證教學的前提下,向社區居民開放為公眾服務。教學實驗區居中布置,兼顧內外,并延伸多功能學習生活環廊、結合生態綠脈縫合內外組團形成高效功能網絡,滿足中學校園以教學功能為核心,兼顧生活、運動、文化與社區服務功能的需求。此外,內外功能區布局預留未來的拓展空間。由此,七大功能區之間實現互動融合、分合有致的整體功能格局。3.3開放空間規劃。校園開放空間格局以東南向主軸線空間為骨架,其中布有數個重要廣場和開放空間,形成一個完整的開放空間序列。校園功能主軸空間依托山丘地形,自東南向西北逐級升起展開,形成禮儀性主入口開放空間,并以圖書館、大禮堂作為節點,連接教學組團。教學組團與食堂后勤組團、宿舍組團圍合布局,形成校園的中央生態景觀帶,成為校園最主要的開放空間。各教學區和宿舍區內部,也以庭院形式形成次一級的開放空間。由此,校園開放空間通過收放有致的水面、起伏的丘陵山地、莊重的禮儀性廣場及舒適的建筑庭院空間的結合,形成層次豐富的校園空間與宜人的場所尺度(圖4)。3.4道路交通系統規劃。規劃以“人車分流、步行優先、便捷高效”為原則。首先,設置外環路環繞校區,聯接各主要建筑組團及對外出入口,以組織內部機動交通流,并減少對核心空間的干擾,為校內營造一個舒適寧靜的學習生活環境。其次,校園內部的人行流線主要圍繞核心空間、通過立體化的多功能風雨廊及廣場帶組織,并形成步行網絡,以滿足遮陽避雨、無縫聯系、便捷師生的需求。第三,規劃停車場采用地面和地下相結合的方式。其中,地面停車主要沿學校主要入口附近設置,方便接送學生及外部訪客車輛的使用。同時,結合公共建筑設置相應規模的地下停車場,特別是利用建筑與山谷地形結合所形成的架空空間進行設置,減少土方量節約建設成本。此外,學生自行車停車主要結合生活區的建筑底層架空集中停放,方便而不影響景觀(圖5)。3.5綠化景觀系統。規劃從生態格局入手,充分利用基地現有自然條件,重點強調外部生態環境的積極引入和內部景觀綠地的有機融合。一方面,依托周邊楔形丘陵形成生態廊道,積極引入外部山地景觀環境,并延續生態網絡和開放空間景觀,使校園綠地景觀結構融入區域山地的整體景觀架構中。另一方面,結合環形山谷形成校園主體綠地景觀骨架,多向契入各組團,形成立體化的組團綠地景觀,并結合連續的風雨廊、林蔭步行帶、綠化廣場、景觀湖等元素,其間設置體現組團特色和校園人文精神的特色植被與景觀小品,形成連續流暢的整體綠地景觀網絡。同時,結合山地地形的天然豎向優勢,建立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的校園海綿系統。利用中心谷地設置集中景觀湖面與綠地,并結合周邊不同標高建筑群落設置的分散組團綠地,形成由綠色屋頂、雨水花園、可滲透性地面、生態草坡、雨水草溝、中心公園等設施組成、遵循雨水滯留、下滲、凈化、回用等循環規律的海綿系統。進而連接外部區域的水體循環系統,形成整體的海綿城市雨水循環系統,構架區域山地生態安全格局(圖6)。3.6建筑形態分析。建筑設計采用簡潔、現代、體現徽派地域文化特色的風格。首先,根據岳西氣候特點與丘陵地形,建筑群體緊湊布局,以院落空間及連續的廊道遮陽避雨,營造鼓勵交往的宜人學習生活空間。建筑群體組織順應山勢,疊級爬升,形成與丘陵地形融為一體的優美形態,并營造“書山有路勤為徑”的場所精神。其次,校園群體建筑設計低調、內斂,強調對空間的圍合以及景觀視線的對景組織,并使標志性建筑成為空間的焦點。如圖書館和大禮堂是中央十字景觀軸上的兩大核心建筑,是校園中心的點睛之筆,同時對由東西向入校軸廊與南北向教學軸廊構成的十字核心空間序列起到承接、轉化的作用,打造出兩大軸廊的空間關系(圖7)。建筑造型莊重大氣,講究構成形式的韻律與節奏美感,基于現代教育建筑的簡潔大方、功能適用以及與環境氣候相適應等理念,并結合運用安徽地區傳統建筑的灰白色彩意向與抽象的馬頭墻、坡屋頂、層樓疊院、格窗等建筑語言,塑造出融合了岳西地域特色、時展氣息與教育文化意向的嶄新中學校園,體現了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相統一的現代建筑整體設計觀(圖8)。

綜上所述,在中學校園規劃設計過程中,應遵循把對校園的營造與環境特征性元素相融合的原則,著重通過從結構組織、功能布局、交通組織、景觀營造到建筑形態等不同層面貫徹與環境特征的整體融合,實現對不同層次的、體現環境特色的特征性校園空間的營造,以及對與環境地貌、氣候特征相適應的校園建筑形式、色彩及場所氛圍的塑造,從而整體創造出一種鼓勵學習與交往、激勵創新與合作、發展智力與能力、培養人文素養與文化認同的創新性中學校園。

參考文獻:

[1]藍春玲.中小學建筑設計要點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11).

[2]才.淺談中學校園規劃設計——以武漢四新中學總體規劃設計為例[J].建筑知識,2016(02).

作者:黃燁勍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