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環境設計論文

時間:2022-06-12 10:02:58

導語:鄉村環境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環境設計論文

一、當代鄉村環境設計發展方向

1.進一步走“生態可持續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作為人類發展永恒的話題,它“所涉及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環境逐漸變得豐富多元,并且朝向平衡狀態演變的過程。”然而當下,我國鄉村正在面臨這個過程中所迸發出的各種“干擾”元素。鄉村,原本有著豐富多樣的資源能源,但卻因為發展不平衡、開發不合理等因素造成了環境污染、資源過度開發,生態平衡受損,以至于不能長久應對未來的發展。當代鄉村環境設計,應當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可持續的環境氛圍,以保證其在空間與時間中持續發展。除了必須要掌握的:對土地和植物的理解;對氣候條件的掌握;對水流的通曉;對能源資源的節約方式;等等。之外,還要發展文化可持續,將建筑景觀中注入可持續文化,例如:利用鄉村景觀設計帶動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利用廢棄材料通過科學技術再創新。

2.城鄉一體化、互補化

城市和鄉村的關系,在發展中本應是互補的,而非矛盾的。鄉村擁有城市所沒有的:廣闊的土地、富足的農漁產品、悠久的歷史、傳統的民間技藝,等。自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已經出臺一系列關于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決策與措施,確定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發展策略。但是,政策的主題只強調了城市對于鄉村的作用,而忽視了鄉村本身的優勢同樣可以優化城市。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人就提出了“都市農業”的概念。可見,在未來的鄉村景觀建設中,只有實現城鄉的優劣互補才能夠真正促進城鄉共同發展。上海同濟大學創意設計學院院長婁永琪則將鄉土景觀與創意文化品牌相融合,帶領學生下到農村,組建“設計豐收”團隊,將新鮮血液注入到農村,用現代人的眼光和意識引導農民利用地域特色創建屬于自己的鄉村文化,不僅提高農村經濟、文化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會吸引城市人回歸農村,緩解“城市化”帶來的壓力。

3.鄉土地域性資源的整合與“再利用”

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并進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景觀設計應該順應時下發展潮流,突顯本土化的同時敢于創新。鄉村需要的不僅僅只是文化,還應該極力發展創意、創新產業,將鄉村的鄉土地域優勢通過跨文化設計的力量注入當代鄉村景觀設計中去,資源整合,將集結村民的智慧、政府的政策、城市的互助、產業的改造升級、品牌的打造、網絡的推廣,等方式,充分保護鄉村鄉土地域景觀特點,傳承鄉土精神。

二、當代鄉村環境設計的意義

1.傳承土地文脈,傳遞場所精神

傳遞當地“扁擔精神”,進行大峽谷傳送,通過美術館及周邊景觀的設計提高石板巖鄉的地域識別性。

2.推動生態可持續建設

對地域資源能源進行保護和創新性利用,保護傳統技術工藝,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開發類型。

3.豐富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提高鄉村生活適應性

置入展覽、教育、休閑等體系,改善和豐富村民和游客的生活娛樂空間,將農田與景觀同時納入公共活動空間之中,將傳統鄉村中曬場、集會地公共空間融和現代設計和現代人需求,使之成為新鄉村環境的新景觀。

4.整合資源,促進共同發展

創立文化品牌,確定衍生產業。吸引外出移民回鄉置業,進一步解決鄉村社會遺留問題;農村產業置入文化整合之后進入城市市場,促進城鄉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三、結語

這樣看來,似乎建設具有鄉土地域景觀特點的鄉村環境顯得十分重要,尤其是文化公共空間的建立,在鄉村環境建設中具有極大的探索與發展價值。任何形式主義、本本主義對鄉村建設來說都是具有破壞意義的。鄉村本身固有的自然之美和千百年人類留下來的傳統文化終將自然的構成它獨特之美。鄉建,實際上無需大張旗鼓的開發建設,更無需浮夸、個人主義泛濫的設計。只需同他們一起,找尋丟失的記憶;給他們一個空間,將自然和文化還給他們;幫他們打開一扇窗,可以看見外面的世界。如此,一定能再次看見鄉村的美好。

作者:吳夢媛 單位: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