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研究

時間:2022-05-26 04:04:51

導語:地方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研究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學校成為了智慧教育的節點。教學和互聯網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手機、平板電腦在線學習的優勢,開辟了學生自主學習教育形式——“掌上課堂”,通過視聽、觀摩、交流、測驗的多樣化學習,有效解決了傳統學習教育中存在的學生學習被動的局面,切實增強學習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

關鍵詞:互聯網+;智慧教育;融合創新

互聯網與教育結合能夠提高教育資源優化利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已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伴隨著時展的快速發展,網絡移動數據發展訊速普及利用,信息網絡與現代教育結合勢在必行,將現在教育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現代教育的各領域之中,互聯網開發應用于專業示范課程、精品課程等優質資源,采用網絡教學、視頻直播、微課等形式,學生也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有效的進行查漏補缺,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完全可以實現網上教研交流、備課在網上、網上布置和批閱作業、在線輔導等教學活動,同時學生可以通過掌上課堂自主學習、完成作業、討論協作等活動。隨著互聯網成果與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互聯網促進信息技術與專業課程的融合,加強實踐教學;廣泛應用于產教結合、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促進院校創新人才培養與各行各業人才需求的對接。

一、“互聯網+”跟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融合應用

充分利用互聯網與教育兩個方面的有利資源進行完美的融合,將大數據、云平臺等強大功能應用于平時的教學改革、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實踐以及教學評價等環節,有力的促進教學。環境設計專業的整體發展狀況,最終要以學習者職業發展為核心,接受社會評價。著力點在實現專業與地方相關產業經濟發展對接,人才目標培養與當地行業需求實現對接,培養規格與具體崗位需求對接,積極邀請當地企業參與當地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強化專業理論、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突出專業實踐,人才培養要結合企業需求、培養學生能夠解決設計實際問題的能力。環境設計專業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兼備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注重新技術新資源的融入,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發展特色教育為主體,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憑借教學實踐基地的開展,發展“產、學、研”結合、“校企”結合。重點掌握非文本呈現方式的評價手段與環境設計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為環境設計發展培養出具備較高素質修養,能從事居住空間設計、公共空間設計等方面的環境設計人才。地方高校結合互聯網資源實現智慧教育,突出特色培養創新能力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當今的設計師不但應具有環境專業知識,同時還具有應用互聯網科學技術、整合社會人文、藝術理論、傳播與管理、經濟金融、計算機技術等相應技能和理論知識,必須具有全方位的文化視角,足夠的智慧和豐富的專業知識積蓄,做一個設計市場上真正需要的設計人才。

二、“掌上課堂”將教學工作和互聯網深度融合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學校成為了智慧教育的節點。教學和互聯網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手機、平板電腦在線學習的優勢,開辟了學生自主學習教育形式——“掌上課堂”,通過視聽、觀摩、交流、測驗的多樣化學習,有效解決了傳統學習教育中存在的學生學習被動的局面,切實增強學習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掌上課堂”以手機為例,大學生上課玩手機,不認真聽課學習就成了現代教育中最讓老師們煩惱的事。學生對手機依賴力,超乎教師的想象,對于老師的善意提醒,學生常常是無動于衷的,既然學生依賴于手機,我們為什么不能利用手機來進行教學呢?這樣的教學說不定更能得到學生的認可。1.手機與教學聯系方式。利用手機移動學習,在當下互聯網網絡的優勢下,以多媒體視頻、圖像形式呈現;更生動、快捷、智能等優勢;高效率的現代生活,學習者可以充分利用“零散”的時間來進行學習,有效的利用時間化零為整;學習者可以不受空空間、時間的限制,實現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學生又可以反復的學習難點和重點不熟任何局限,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者的效率;教學手段的改變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和諧,師生教學互動更加頻繁。從根本上提高學習者學習積極性和愉悅性;比如,QQ、微信即時通訊工具,更快速,學生有問題及時提問,老師及時掌握學生聽課情況,從微信的功能出發,結合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和手段改革等應用于教學和教育中形成多樣化的新型課堂教學方法和教育方式來互動課堂。2.手機與教學過程,把手機屏鎖掉,不如把手機利用好,就像大禹治水是疏不是堵。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式乏味,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少,一直困擾著不少老師。近幾年的高教改革中,摹課、微課解決了課內課外的自主學習。比如上手繪課,由于學生的基礎不同,學習能力不同,如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手繪技法,成了不小的難題。學好手繪最主要的就是要多看多練,其中,臨摹好的作品教學效果最為顯著。針對當前的教學進度、教學目的、訓練重點,教師可在課前將學生需要臨摹學習的圖片和上課讓學生觀看的教學小視頻傳到班級的QQ群里,讓學生在上課前進行下載,這樣可以起到很好的預習作用。上課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能力的不同,自由選擇自己要臨摹的畫的圖片。上課時嚴格要求學生,要求學生選好臨摹圖片后就按照教師的要求高效認真的完成布置的作業,并按時檢查。學生上課時用手機看圖片畫作業,而且每節課老師都按時檢查作業,學生上課就沒有時間玩手機了。在課下教師用手機與學生溝通,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師生交流溝通。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實現在課堂外還能指導學生的目的,讓學生發現問題就立即可以得到解決。教師在課堂上傳播新理念、新技能。有句古語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告訴學生好的學習方法和擁有好的學習資源,這樣才能將有限的課堂學習轉化為無限的學習空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根據教師的教學設計,隨時翻看查閱資料,按要求完成任務,達到學習目標。另外,學生還可以在交流群中與同學交流探討學習經驗,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3.手機與教學評價,一方面對學生作業的評定,要求學生完成作業后可拍照上傳照片,同學們可參與照片評選,哪個學生的作業照片獲贊多,排名靠前,誰的分數就高,打分公平公正,這樣同學們既能互相交流,又能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提高效率和作業質量。另一方面對教師教學的評價,教學評價對提高教師素質,改進教學不足和提升教學效果都至關重要。作為教師希望每次上完課,都能及時讓學生做出課堂評價,了解每節課中的缺點和不足。在互聯網+的時代,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我們是可以及時量化傳遞教學評價的。學生可以建立手機客戶端,安裝“評教體系”對教師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客觀的理性的而又詳細的評價,對教師的教學理念、素質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各個進行指標的評定,具體的每個指標內容可靈活設計幾個具體的考核細則。這樣,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對教師教學效果進行打分有利于教師改進教學質量。4.手機應用在課堂應用的未來挑戰,手機在課堂的應用形式從簡單到深入,存在著巨大的挑戰。智慧課堂再活躍,究其核心依然是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將手機變成有效的學習工具,真正實現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看似教師變得輕松,但更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才能有效推進課前傳送,課上提問指導,答疑。手機教學是一場混合式的教學改革,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互聯網時代,老師面臨著很多教育的挑戰,讓教師不再是一味的灌輸思想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學問進行思考與探究。

時代在發展,教育要不斷前行,緊跟時代步伐,時代進步科技迅猛發展,新型的教學理念、更人性化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學手段,不斷涌現,極為活躍。通過不斷改進教育的信息化來促進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著力構建數字化校園、智慧校園建設平臺,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人才培養、科研、教師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工作的深度融合,讓傳授知識、教書育人不再有圍墻。

作者:薛紅娜 單位:商丘學院

參考文獻

[1]周恕義.高校教育信息技術應用[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3.12

[2]尹慶民.應用型高校教育教學創新與實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6

[3]姚紀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辦學理念的認識困惑與重構策略,教育理論與實踐[J].第33卷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