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環境設計方法研究
時間:2022-02-24 09:08:25
導語:鄉村環境設計方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健康、美觀的鄉村環境是現階段鄉村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在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過程中,以臨海市小芝鎮為例,總結出鄉村環境設計七大方法:實地走訪調研、創新規劃設計、多方參與創作、攜手村民共建、就地取材運用、精心指導施工、有序管理運行。這七種方法不僅保證了工程正常有序地推進,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打造出具有本村鎮地域文化特色且宜居的鄉村人居環境,使鄉村傳統文化活化在景觀空間中,回歸到當下生活中。
關鍵詞:城鎮建設;鄉村環境設計;設計方法
一、導論
(一)國家層面的政策導向。從2013年“美麗鄉村”奮斗目標的提出到2018年“鄉村振興”戰略任務的公布,國家對于鄉村的建設發展給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和明確的思路導向,鄉村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浙江省積極響應政策,先后實行美麗鄉村建設、小城鎮環境綜合、美麗城鎮建設等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行動,切實有效地推進鄉村城鎮的一體化發展,實現鄉鎮環境質的飛躍。(二)鄉村環境建設所面臨的問題。鄉村作為千百年發展的產物,與地方與自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鄉村的自然屬性受到極大沖擊,復制型地快速建造讓曾經豐富多樣的鄉村空間變得單一而又沒有了靈性和生機,傳統的鄉村文化也漸漸地消失殆盡。隨之而來的是環境的不斷惡化、生態的失衡、風貌的極不協調。鄉村仍然在建設,但顯然不是以我們希望看到的模樣。(三)鄉村環境設計的意義。作為沿海城市的浙江,東部的鄉村保留有原始風貌的已是極少,新鄉村格局大體已定。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很難去改變建筑的形式,唯有景觀空間尚有扭轉的余地。作為鄉村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景觀承載著鄉村人公共活動、信仰、社交、生產、文化創造等行為的場所需求,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鄉村景觀的復興,從某種意義上將亦是鄉村文明的復興,它既可滿足現代人對環境改善的需求,亦可作為傳統文化的展示與宣揚,讓傳統鄉村之美在現代生活中回歸。
二、城鎮建設視域下小芝鎮環境現狀
小芝自然資源豐富,素有臺州市后花園之稱,小芝的傳統建筑和特色文化悠久而濃郁,文化底蘊深厚,但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鄉村的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村落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整齊劃一的新民居,原有的環境被硬化的水泥覆蓋,只有在只言片語中依稀能找尋出之前的自然身影。傳統的鄉村環境在消逝,文化也漸漸被淡忘。我們需要通過一些方式去重塑這珍貴的記憶,去感染當地的村民,找回自身文化的自信,讓傳統的鄉村環境重新走進村民的生活。
三、鄉村特色環境設計方法探究
(一)實地走訪調研。“設計前期調研是設計的第一步工作。設計師在資料收集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判斷、整理,形成合理的設計概念,從而為后面的設計工作提供充分的依據”,而這里我們凸顯了“走訪”的重要意義。鄉村空間不是花架子,它的最終價值是為人所用,在用的過程中實現它的普及性與可持續性。如何用?走訪這一舉動便是了解當地村民對于自己生活空間的期許,從“好用”的角度首先明確景觀打造存在的意義。再則便是文化及地域特性的挖掘與打造,挖掘文化,首先要了解當地的歷史,以及那些曾今為人熟知而現今逐漸淡忘的陳年往事,此舉的目的就能在鄉村中更充分地打造一些敘事性空間,讓生活在其間的人了解這里的曾經,享受生活的當下,揭示發展的未來。地域特征的塑造主要是了解和掌握當地特有的材料以及施工的工藝,組建民間工匠團隊,實現特有材料和工藝的在地化與創新性建造。記錄手法以照片及航拍為主,以俯瞰全局的視角重新梳理鄉村的空間關系,以對比的形式講述前后的變化,以此顯示設計改造的重要意義。(二)創新規劃設計。設計是設計師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技術性的創作與創意活動,其價值本身在于創新與創意。鄉村振興的創新不在于顛覆而在于整理,這有別于常規的規劃設計,需要在深入調研基礎之上,對鄉村結構做徹底的梳理,做有針對性、接地氣的整體規劃設計,做到規劃先行,有序推進。(三)多方參與創作。鄉村環境設計是一項多文化、多形式、多種類的綜合性整治工作,因此我們在設計之初就試圖避免因少數人設計而導致手法、思想、形式單一的弊端,讓盡可能多的人參與此項工作,集思廣益,做到差異化、特征化、豐富化。我們特邀日本明治大學小林正美教授前來指導,提升設計品質。在立面整治上,以保持建筑時代特征、體現當地特色文化為原則,做到針對性改造,以整為主,保持鮮明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在特色風貌打造上,帶領臺州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三十余名學生在暑假期間,以三到五人一組,每組承擔不同區域的景觀小品設計,教師把關方案與材料的形式,對整體進行景觀規劃創意設計。教師與同學們深入到鄉村中,吃住在當地,充分了解當地傳統習俗,與村民進行親切溝通,使設計活化傳統于當下,結合環境現狀,真正做到一點一品。(四)就地取材運用。就地取材運用,為突出鄉鎮與城市、鄉鎮與鄉鎮之間的不同,所有的設計主張就地取材,材料來自當地,手法運用傳統,運用老材料和傳統技法做現代景觀元素,挖掘和傳承即將消失的技藝。(五)攜手村民共建。美化不是一時的驚艷,更應該做到延續和持久,而真正持久的方式就是讓村民參與打造,教會他們如何將他們眼中的生活垃圾變成美。設計的工作更是為了在村民中起到示范作用,我們改造到不了所有的角落,喚醒美的意識的同時,我們希望村民們能更加熱愛自己的家園,一起共創自己的天地。(六)精心指導施工。鄉村景觀建設不是單一的交圖紙工程,面對各種錯綜復雜的因素,設計師的駐場指導顯得尤為重要。圖面的表現僅是整個設計工作的開始,整個設計工作要到施工結束才算完成。進行不間斷的現場走訪與指導,現場示范搭建與構造方式,嚴格貫徹設計理念按圖施工,避免施工隊暴力施工,毀壞有價值的歷史元素及篡改設計意圖。(七)有序管理運行。有序管理運行,針對不同項目采取不同的策略,標準工程按正常程序先出圖、預算、審價、招標再施工,做到流程有序、心中有底。節點打造等非標準工程,以設計人員及學生現場創作、現場指導施工及參與打造的方式推進,縮短設計時間,合理安排人員,編制工程計劃,靈活機動。后續以實際完成工作反套圖紙進行工程量及造價結算。
四、小芝鎮環境設計成果
一年的時間,小芝的鎮區風貌有了質的改變,我們的工作也從村民一開始的不理解、不支持、難推進、處處受阻到認可、支持,再到廣受贊譽,面對老房子他們會主動講述這里當年的場景,他們會主動承諾管好自己房前屋后的花草,會主動參與自己庭院的建設。成果完成的當天,全鎮大約一半的人前來參觀,丟失的傳統文化及生活方式通過實際的景觀再現,重新勾起了前來參觀的村民的回憶,交談聲中,似乎所有的往事都逐漸浮現出來了。此次的設計也為小芝鎮評上省級樣板鎮添磚加瓦,這是對本次設計及施工指導最好的肯定。
五、結語
小芝鎮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改造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在這期間,完成了虎山路整治提升工程、傳統民居改造利用工程、溪濱南北路整治提升工程、特色風貌打造等設計及施工,通過本次設計實踐總結出鄉村環境設計七大方法:實地走訪調研、創新規劃設計、多方參與創作、就地取材運用、攜手村民共建、精心指導施工、有序管理運行。這七種方法不僅保證了工程正常有序地推進,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打造出具有本村鎮地域文化特色且宜居的鄉村人居環境,使鄉村傳統文化活化在景觀空間中,回歸到當下生活中。
參考文獻:
[1]孫晨霞.基于考現學的環境設計調研方法論[J].藝術評論,2017(3).
[2]劉博韜.鄉村人居環境景觀優化設計研究與實踐[D].山東建筑大學,2019.
[3]辛儒鴻.“美麗鄉村”視角下的山地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以重慶市渝北區為例[D].西南大學,2016.
[4]許艷.基于美麗鄉村視角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探析[J].大眾文藝,2019(22).
[5]盧叢.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景觀營造方法探討[J].江西科學,2019(5).
[6]崔羽,王英帆,崔棟.文旅型小城鎮可持續規劃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以陜西省青木川鎮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9(9).
[7]張昕欣.問題導向型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策略與方法研究:以海寧市斜橋鎮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8(5).
作者:金千姿 林興啟
- 上一篇:基于多數據庫環境系統設計及開發
- 下一篇:城市老年公寓室外環境設計研究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