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義與理性主義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24 11:05:00

導語:自然主義與理性主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然主義與理性主義研究論文

1貝尼奇-貝尼奇及合伙人建筑師事務所簡介

總部位于德國斯圖加特的貝尼奇-貝尼奇及合伙人建筑師事務所(Behnisch,Behnisch&Partnership)是德國最著名的建筑師事務所之一,其前身是由德國著名建筑師昆特·貝尼奇(GUnteroBehnisch)于1952年在斯圖加特創立的貝尼奇及合伙人事務所(Behnisch&Partner)。

昆特·貝尼奇1922年出生于德國德累斯頓,1947至1951年,在斯圖加特技術學院學習建筑學,其后在此執業并定居。1967年在達姆城技術學院擔任設計和建筑結構的教授,20世紀60年代,他已成為德國現代建筑發展的領導者之一。

作為一位獨立建筑師,由于其職業生涯早期處于戰后德國社會重建的特殊歷史時期,因而,他除了用建筑的語言來表達對社會的看法和期望之外,也十分關注工業化的建造方法,認為建筑設計也要符合國家工業技術的發展水平。貝尼奇的建筑思想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自然主義”:強調使用天然、地域化的材料、簡單的結構體系和傳統的施工工藝,追求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其二是“理性主義”注重建筑的整體性、邏輯清晰的必要性、簡潔性和有效合理性等,認為建造應符合工業化和現代建筑的程序標準,且更加精密。而運用預制構配件的工業化設計方法,雖然符合當時大規模社會建設的需要,卻也使其早期的作品形象顯得有些呆板。貝尼奇認識到這些弊端,其設計思想也在隨時展而逐漸變化。以1967年的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設計競賽作品為標志,他開始轉而以創造明亮色彩的建筑空間為設計趨向,并以人性主義的思想出發、以理性主義與自然主義為理論依據,突破原來的工業化設計方法,意圖塑造形式與體量自由組合的建筑空間與造型。在生態建筑的研究與實踐領域,貝尼奇及合伙人事務所同時兼顧高技術與低技術兩個應用方向,不僅利用傳統的建筑材料與施工工藝,還結合創新的工業方法,創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穎的建筑形象。

隨著事務所的不斷發展壯大,1997年,在斯蒂芬·貝尼奇領導下,事務所更名為貝尼奇-貝尼奇及合伙人事務所,創始人昆特·貝尼奇強調自然主義、理性主義,以及注重人性與技術的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在新一代事務所得到很好地繼承和發展。

對貝尼奇-貝尼奇及合伙人事務所而言,“每一個項目,都是經過一系列復雜的遴選程序而產生,并且注重遵循社會和經濟發展要求。我們的工作并沒有特定的程式,在每一個新的項目背景下,都盡最大努力去順應其所處地點的獨特要求。通過分析項目所處位置的各種環境因素,結合適宜的技術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我們的設計在建成后成為所處地域的新地標。”在理性主義和自然主義的雙重理念影響下,事務所的每一個作品,都充分尊重其所處環境的特性。結合當地氣候特點,以及建筑功能、歷史文脈和形態設計等要求,合理組織和協調各種環境要素與建筑元素,強調人性化,運用多樣的“被動式能源利用系統”的適宜技術,使建筑本身具有較強的地域適應性和可持續性,創造出將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交匯的理想空間。

2北德意志銀行辦公樓設計解讀

2.1理性主義的設計

北德意志銀行辦公樓位于德國北部城市漢諾威的市中心,在1996年的設計競賽中由貝尼奇-貝尼奇及合伙人建筑師事務所中標,并于2002年建成。建筑面積75000m2,造價達1億8千萬美元。

這座建筑綜合體位于漢諾威的市區商業中心和一個住宅街區之間,西臨willy-brandt林蔭大道,隔路相望為建于1913年的漢諾威市政廳,和一個大面積的休閑體育公園;北鄰一條城市主干道,南接一片建于19世紀的傳統坡屋頂形式的住宅區。周邊幾條道路都承擔著繁重的城市交通。

由于體量很大,而且所處位置非常重要,所以,這座建筑試圖扮演一個處于不同城市區域之間的過渡媒介的角色,來協調統一周邊不同性質的城市區域:商業區,居住區,休閑運動區等等。與這個角色相對應,同時也為了遵循城市規劃的要求,其四至七層高的環形裙房部分與相鄰建筑的尺度(多為6層高的傳統坡屋頂建筑)保持協調,與周邊的城市街道形成了良好的對話。

從建筑體外部看,采用雙層表皮設計的沿街的環形裙房形體簡潔、清晰明快,采用中性的玻璃作為其外層表皮的主要材料,在漢諾威濕潤的氣候和周圍優美環境的掩映下,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優雅而溫和地回應著周邊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與它們和諧的比肩而立。立面上,通透的玻璃材質真實地表達著內部的空間特征,以及雙層表皮間構配件的理性、精確的關系和完美的工藝及施工過程。那些體現著德國先進工藝水平的細部和節點,使構件之間的空間關系更加細膩,也使得建筑清晰的結構得到精確的表達。

從裙房東北角的入口進入建筑體內部,呈現在眼前的是由環形裙房圍合而成的一個別致的內院,這里沒有來自周邊街道的噪音干擾,仿佛是一座城市綠洲。位于內院中央的清澈的水池,連通建筑南北部分的精致的橋,水池上空飛架東西部分的柱形通廊,環形裙房立面上精致的遮陽隔柵,不規則的退臺式的階梯式裙房,以及大面積的屋頂花園,使得建筑體內部空間顯得生機勃勃。同時也使城市街道空間延伸至建筑內部,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觀并使建筑融入城市生活,為城市提供了一個新的具有吸引力的公共場所。

在內院的東北角,是一座包含了休閑設施、會議室、餐廳以及辦公室的17層高的塔樓。與裙房不同的是,塔樓的形式既沒有刻意協調周邊建筑,也沒有遵循戰后方格網式的城市規劃形式,而是為了呼應舊城中心區域的傳統城市格局。塔樓與環繞它的院落空間被按照嚴謹的幾何關系組織在一起,其變化豐富的各層平面,滿足了多樣性辦公空間的使用要求并提供了比傳統辦公建筑更為豐富的開放式交通空間,以及更開放的視野和充沛的陽光。各層辦公組團的體塊以不同的角度從主樓向外伸出,同時各樓層之間相互錯位出挑,看似隨意,實則凝聚著建筑師嚴謹的計算和推敲,遵循著理性的設計過程,打破了傳統高層建筑的常規處理手法。其幾何雕塑般的形態帶給人新鮮而優美的視覺沖擊,而且當安靜地徜徉在它的內部時,又給人一種音樂般跌宕的節奏感。這樣一個仿佛自由生長的新穎建筑形象與臨近的市政廳塔樓遙相呼應,共同構筑著漢諾威優美的城市天際線。

這座處在漢諾威大片綠色包圍中的通透的建筑,面對著復雜的城市區域,以一種理性、謙遜的姿態,對漢諾威傳統的城市肌理做出積極回應。其新穎的形體、精致的建筑構件、輕盈的玻璃幕墻等一系列設計體現著建筑各部分間理性的邏輯關系,從點滴的細節中透出德國建筑的理性之美,實現著現代建筑與歷史環境的良好對話。它植根于城市環境之中,為城市肌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成為了漢諾威市的一個新地標。2.

2自然主義的生態策略

北德意志銀行辦公樓采用了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策略,多樣而高效的被動式能源利用系統使建筑達到對太陽能、自然風、地熱能等自然資源的最佳利用,建筑內部無需使用空調。同時,對自然光的良好利用,也極大降低了對人造光源的依賴。

外部的百葉遮陽系統和玻璃幕墻減輕了陽光直射并使建筑外立面更加豐富。其運作是通過計算機輔助遮陽研究計算而定,即減輕陽光入射、避免室內溫度過高,又避免因為室內過暗而使用人工光源。在百葉系統中,最上面的板條與下面緊鄰的板條垂直放置,通過反射太陽光線,使其入射到室內天花板上并反射到室內的深處。沿走廊兩側都是玻璃隔墻,進一步提高了對自然光的利用水平。

裙房部分的立面采用雙重表皮結構,外層為大面積的玻璃幕墻,兩層表皮之間形成空腔、構成空氣流通的管道,給內部的辦公室提供流動的新鮮空氣,在辦公室外側形成高效的溫度緩沖區,不但大大降低了熱量散失的速度,還提高了外部百葉遮陽系統的效率,同時能夠阻擋來自周邊街道的噪音以及汽車廢氣,保護內部空氣不受污染。這種雙層結構能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進行相應的調節。

建筑內的所有房間都可以開啟窗戶以形成自然通風。漢諾威氣候濕潤涼爽,全年只有不到個月的時間氣溫超過22℃。所以在夏季所有房間都可以通過自然通風來達到室內降溫的目的。走廊兩側的隔墻上開啟的通風孔連接室內和走廊,通過結合墻壁設置的一系列排氣管道,將室內空氣從屋頂排出,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自然通風系統。

大面積的屋頂花園弱化了建筑幾何形體的硬朗形象,有助于優化小環境,并收集雨水作為建筑內部的清潔用水。此外還為工作人員提供了宜人的交往空間,使他們在工作之余能夠眺望優美的城市景觀。

另外一個主要的節能措施就是對地熱能的高效利用。在這座建筑中,地熱能有兩種用途。地下熱交換裝置在夏季通過建筑吸收熱量并將其儲存起來,在冬季將常溫的水流過地下熱交換裝置,加熱使其溫度達到30℃左右,再通過建筑內部預埋在混凝土樓板內的聚乙烯管線輸送系統流向建筑各部分,從而實現供暖的目的;在夏季,則是通過管線中水的流通,將建筑內部多余的熱量釋放至地下熱交換裝置。約25℃的循環水被冷卻至18℃左右,然后通過管線回流給樓板制冷,循環往復以達到給室內降溫的目的。而通過熱交換裝置釋放的熱量被存儲至冬季再次使用。每年,建筑往地下輸入的熱量和從中萃取的熱量基本持平,達到能量平衡。加之玻璃幕墻特殊結構的調節作用,使建筑的能耗降到最低,常年都無須消耗過多常規能源。適宜的生態策略的運用,使這座建筑真正成為一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宜人的生態辦公樓。

摘要:貝尼奇一貝尼奇及合伙人事務所是德國最著名的建筑師事務所之一。從創建至今5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事務所始終秉承其創始人昆特-班尼奇的自然主義、理性主義以及注重人性化和適宜技術的設計理念,創造了許多尊重環境、空間宜人、自然生態、造型新穎的優秀作品,北德意志銀行辦公樓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