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植物空間美研討

時間:2022-05-16 04:29:00

導語:景觀設計植物空間美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景觀設計植物空間美研討

1遮蔽空間

植物能分配場地的空間形式,對人形成視線上的遮蔽,這樣形成的植物空間叫做遮蔽空間。這樣的遮蔽效果有局部的也有整體的,是植物營造的空間里最豐富的一種,按照視線的方向大致可以分為水平遮蔽和垂直遮蔽兩種。前者是指垂直于水平面,并且在水平方向上對人視野形成遮蔽的植物空間,通常是指墻面對空間形成的遮蔽;后者是指平行于水平面,并且在垂直方向上對人的視野形成遮蔽的植物空間,通常是指頂面空間形成的遮蔽。

1.1垂直遮蔽空間

垂直遮蔽空間的主要形式表現為植物的枝下高空間。當植物的枝下高超過七英尺或者更高的時候,其構成的枝下高空間在功能上對人而言具有一定的遮蔽作用,如遮陰避雨、屏蔽視線等。當人站在一棵大樹下的時候,就產生了一個閉合空間的雛形,樹冠作為空間的頂面,阻隔了人和天空的聯系,當若干棵大樹成片栽種形成林木的時候,樹林形成的建筑空間就具有明顯的特征了,成片的樹冠構成了建筑頂面,樹干則成了建筑的基柱,而由枝下高構成的空間則顯得非常完整。此時,自然地模擬了建筑的功能,但卻具備真實建筑所不具備的美感和生態。如果是一些樹冠特別大的樹種,如榕樹等,獨木成林,一棵單體植物便可構成一個完整的空間。這樣的空間在光線和氣氛的營造上,有著自己獨特的美。枝下高空間具有光影美。它營造的空間具有漏光性,頂面遮光,但是不完全遮蔽,光線穿透樹冠在地面形成斑駁的光影效果,自然界的光線在這樣一個小環境里變得具有另外一番情趣。任何供人進入的閉合空間都需要光源,建筑能通過安裝在里面的不同燈具來根據不同氣氛創造不一樣的光線效果,植物營造的空間同樣需要不同的光影效果來給人提供不同的場景功能和審美享受。這種不同的光影效果則是植物自身對季相變化的表達。常綠植物由于樹冠濃密色深,隨季節產生的自身枝葉形態的變化很小,因此,由這類植物形成的枝下高空間常年的光影效果不會起太大的變化;而落葉植物由于入秋冬后葉片會變色并且凋落,因此這類植物隨著四季更替所營造的枝下高空間的光影效果的變化就會很大。前者給人以冷靜、肅穆的感覺,但有時會產生壓抑感和陰冷感;后者給人以明亮輕快的感覺,但植物的遮蔽功能并非四季都有。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植物的種類和形態。以樹陣為例,重慶某中學網球場旁設置了一個小規模的樹陣供人讀書休憩,周圍種植了大量的常綠喬木香樟和天竺桂,而樹陣卻用了小葉榕,這顯然是沒有考慮到植物枝下高空間對光線的需求。因為小葉榕是常綠樹種,四季常青,而樹陣周圍是作為骨干樹種種植的常綠喬木香樟和天竺桂,這兩種植物的氣質和樹陣的小葉榕都很類似,無論是季節屬性還是樹形樹色等美學屬性,都是雷同的,并且小葉榕萌發能力極強,會以一種傘狀發散形態生長,屬于水平延展形的植物,高度有限而寬度有余,若作為這個環境下的樹陣樹種,功能性和美感都是比較弱的。綜合周邊環境和功能考慮,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該環境需要一個夏日遮陰冬日進光的植物品種,夏季,天氣炎熱,同學們如果坐在下面小作休憩,則需要樹冠能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強光;秋天天色陰涼氣溫降低,這時植物葉色改變成暖色調,能營造秋天的氛圍并且給人以暖色的補充,緩解氣溫低涼帶來的蕭條感;冬天氣溫降低,陽光的明度也變得很低,這時候,植物的葉片紛紛飄落,讓陽光透過枝干照射到樹陣的地面或座椅上,能為寒冷的空間環境盡可能地增添暖融融的氣息,比如種植銀杏等樹種,就會比原本的小葉榕更美觀和合理。

1.2水平遮蔽空間

水平遮蔽空間的主要的形式表現為不同規模的植物對人水平視線或者行為有遮擋作用的空間形式,水平遮擋空間可分為半遮擋和全遮擋兩種基本形式。全遮擋空間的特點是植物的高度通常高于人的視線,能完全阻隔視線對需要遮蔽區域的穿透。比如各種隔離樹種,其價值體現主要就是營造遮蔽空間,然而目前很多地方在使用隔離樹種的時候過于目的化和公式化,僅將其作為功能元素來使用,僅僅被為了遮蔽某處視線而設定,與環境場地以及人的行為活動脫節,在景觀元素上稍顯孤立。比如常見的隔離樹種珊瑚樹,因其具有防火的性能和規整的植株形態而常被用材景觀中用于遮蔽環境外的建筑里面以及其他視覺效果稍差的視線聚焦處。但是如果周邊植被配置失調,珊瑚樹就會顯得很孤立,雖然不美的景觀被遮住了,可這時珊瑚樹卻有可能自己變成另一處不美的景觀了。類似于珊瑚樹這類的樹種,其功能和價值無須懷疑,不過在使用的時候,應該多考慮一下它和周邊植物的關系了,是否孤立,或者是否存在對立感等。這類功能性很強的樹種在形成水平遮蔽空間的時候,需要考慮它周邊的植被與它形成一個統一與對比。半遮蔽空間的特點是植物的高度通常低于人的視線,能對人的行為作出一定程度的阻止和隔離,但是無法阻止視線的通透性,具有一定的開敞性。這時這些低矮的植物會融入人的視線形成的畫面中,它們不僅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隔離功能,也與遠景形成對比,成為風景中的構圖元素和審美組分。

2植物的開敞空間

植物的開敞空間是相對遮蔽空間(特別是水平遮蔽空間)而言的,指的是在一定的景觀場地范圍內,人的視線高于周圍植物,由于該空間沒有頂面的覆蓋,所以人們置身于其中會覺得視野通透、心胸開闊,這時候極少數的低矮植被,不會成為遮擋視線的障礙,這時的人們,容易產生輕松感和自由感。植物的開敞空間,需要比較空曠的基面和低矮的水平遮擋植物共同來營造。這種空間通常表現成大面積集中的草地。目前,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植物景觀的開敞性越來越受到影響,特別是在市區人口密集地段,擁有大規模集中的生態綠地幾乎成了一種奢望。因此需要形成一種適合城市高密度空間的植物開敞空間形式。從人處的位置來看,植物的遮蔽空間可以轉變成開敞空間的概念。以城市密集建筑中的一片樹林為例,人們置身于樹林中,那么樹林對人就形成了一個遮蔽空間,如果將城市的一塊環境看做一個整體的大空間,站在高層建筑上遠眺樹林,那么人脫離了置身于樹林的場景約束力,植物相對于人而言就不再是具有遮蔽視線的空間的“墻”了,相對植物而言建筑就成為了占有絕對高度優勢的“墻面”,遮蔽著人們水平方向主要的視線。此時的樹林,成了空間的“底面”,夾于建筑之間,植物的遮蔽性在這個大場景中可以忽略,樹林變成了開敞空間。城市需要呼吸,人們長期面對密集的鋼筋混凝土所建立的灰色墻面,這種開敞的植物空間表現出的魅力就變得巨大。美國紐約中央公園就是這樣一個案例,人置身于公園內,植物起的是一種遮蔽的功能,而宏觀地看整個公園的大面積林木,相對于四周的高層建筑,并沒有遮蔽功能,卻能提供開闊的視野,在建筑群中形成一個巨大的綠色缺口,供處于城市喧囂中的人們一個望穿灰色和喘息喘息的視覺機會,感受自然氣息帶給城市的清新之風。

3植物的引導、強調與修復空間

植物對空間的創造和分配作用還表現在其他一些方面,在這些方面體現出來的作用相對于建筑,仍然有著自身的優勢。

3.1引導空間

植物對空間能塑造一種引導的作用,通過自身的排列組合,能夠引導人們的視線或者行為。相對于硬質元素的引導,植物可以增強景觀場地視線的順暢性和通透性,避免沖突元素的產生。

3.2強調空間

植物對空間的強調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直接強調和烘托強調。前者是指植物以自身作為一個景觀節點吸引人的眼球,相對于雕塑、建筑等硬質景觀,這樣對一種景觀的強調作用顯得操作更加方便,造價更加低廉,并且更能使人融入生態的情調以及對大自然的感悟氛圍;后者是植物利用其體色或者質感肌理與雕塑等硬質景觀的對比作用來突出它們作為標識性節點在景觀中體現的價值。

3.3柔化空間

植物作為景觀設計中的自然元素,有著獨有的柔化功能,表現在能柔化因空間過于堅硬而帶來的破碎感。墻腳的部位是兩個面轉角形成的空間,從視覺形態上說,在某種意義上這樣的空間是一個由兩個面的拼接形成的剩余空間,由于體量不大,很難賦予實際的功能安排,因此這樣一個空間就容易給人以堅硬的感覺,這時植物的介入,正好緩和了視覺的緊張感,將轉面的呆板進行柔化處理,帶給人以平和的感覺。

4小結

植物構筑的空間是很美妙的。作為景觀設計中一個活的元素,相對于建筑而言,植物也能部分表現其空間功能,并且能將空間表達得更加的生動和自然。本文通過對植物營造的閉合空間的研究和討論,引入光影的元素,對目前不合理的植物空間做出了分析以及修改建議;通過以植物開敞空間為引線,拓展出另一層具有現實意義的處理方式,城市的建筑群之間需要綠地,需要以綠色為基調的開敞空間。通過對植物的引導、分割及強調空間等作用的歸納找出它在空間環境的準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