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鄉工業經濟情況剖析

時間:2022-05-16 04:28:00

導語:區鄉工業經濟情況剖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鄉工業經濟情況剖析

今年以來,我區工業戰線全體員工,進一步提振信心,搶抓機遇,政企聯動,克服了通脹、拆遷等不良影響,強化經濟協調運作,一改去年低速增長的被動局面,顯示出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現將全年規模工業經濟分析如下。

一、運行特點

1、總體情況: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536.3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3.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20家,完成工業總產值496.67億元,較去年同期可比增長14.2%,現價增長17.09%。規模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比重為92.6%,較去年同期提高0.01個百分點。

2、從各經濟類型來看:①重工業發展較快,增速領先輕工業3.31個百分點。具體如下:輕工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92.86億元,占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58.97%,較去年同期增長15.76%(現價,下同);重工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03.81億元,占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41.03%,較去年同期增長19.07%。②外向型經濟復蘇明顯,拉動全區增長。我區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在六大經濟類型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是我區工業經濟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截止12月,我區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38.44億元,占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48.01%,較去年增長28.45%;另一比重較大的類型—股份制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05.21億元,占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41.32%,較去年增長6.93%;此外,國有企業產值3.46億,占0.7%,增長21.41%;集體企業產值31.4億,占6.32%,增長10.18%;股份合作企業產值0.71億元,占0.13%,增長24.86%;其他經濟類型企業產值17.46億元,占3.52%,增長18.61%。

3、從行業來看:全區規模以上工業所分布的27個行業中,食品制造業、橡膠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五個行業工業總產值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余共計22個行業實現增長。四大主導行業的發展形勢總體樂觀,累計產值占全區總量48.38%,工業增長貢獻率達58.28%。具體如下

4、從各鎮街來看:我區十個工業主管單位全部實現正增長,部分鎮街增長幅度較大,主要有:臨江街道完成規模工業產值2.51億元,增長44.17%;三叉街街道,產值0.7億元,增長40.92%。截止十二月底,我區各鎮街下降企業154家,凈減產值37.32億元,具體情況如下:鎮10家,城門鎮39家,蓋山鎮23家,建新鎮63家,螺洲鎮5家,園區辦14家。

5、從工業園區來看:工業集中區內共211家企業,累計實現產值232.95億元,占全區46.91%,增長21.09%。其中59家企業與去年同期比較產值出現下降,凈減產值15.01億元。工業區領先全區均速4個百分點。

6、從規模上看:產值億元以上企業139家,累計實現工業產值367.54億元,增長22.07%;產值5千萬—1億元企業97家,累計實現工業產值69.1億元,增長20.36%;產值5千萬以下企業284家,累計實現產值60.0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8.57%。億元以上重點企業拉動工業經濟增長13.38個百分點,對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達91.63%。

二、年面臨的主要問題從全年來看,區工業經濟運行態勢總體良好,但年也面臨許多困難:

1、因節能減排而關停企業將逐漸增多。隨著《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中明確的各項工作的全面落實,宏觀政策穩定淘汰落后產能步伐加快,傳統的高投入、高污染制造業將逐步取消;

2、市政建設限制企業正常生產。作為工業重鎮的城門、蓋山,受東部新城建設影響的企業最多,或停產或注銷或搬遷;

3、市政規劃限制企業發展空間。主要是土地存量不足,引不進新的工業項目,現存企業發展空間不足。因廠房不夠,企業生產能力無法充分發揮;

4、“高進低出”致使資金周轉困難。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持續上漲,工業產品出廠價格增長有限,高進低出沖減了企業的盈利空間,生產成本加大。

三、對策建議

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工業發展任務更加艱重。結合年規模工業運行特點,就年工作提一些建議:

1、盤活土地存量,扶優扶強。發展空間不足嚴重制約了企業裂變擴張。一者,對廠房使用率不高、成長性不佳的企業,通過提高租金促其搬遷轉移;二者,在政策許可的范圍內,向市政府申請提高容積率,擴建部分廠房;三者,不改變用地性質的前提下,申請修建高層綜合工業廠房等;總之,想方設法使原有土地集約高效利用,盡可能為高成長企業提供發展空間,以解決土地不足帶來的產能制約。

2、加快項目建設,創增長點。成立區級指揮小組,強化工業園區建設,加強協調和監督,深入項目現場,及時幫助解決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加快進度,確保順利完工投產,為今后發展蓄積后勁。

3、培育新興行業,激勵創新。

面對土地不足、市政建設、發展規劃、能源短缺、環境保護等諸多因素,工業經濟只能走集約型發展道路。經濟部門要加強行業分類指導,積極培育電子信息、機電設備、輕紡服裝、生物醫藥、食品衛生等都市型工業。對傳統產業要鼓勵技術改造技術革新,增加科技含量,提升附加值,促進產能升級。文化產業也是國家重點打造的新興行業,我區可充分利用文教區市場優勢,重點培育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