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生態景觀設計思索
時間:2022-05-30 08:32:00
導語:河道整治生態景觀設計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受歷史及經濟建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過去的城市河道治理片面強調河道防洪、排水功能而忽略了河道的其它功能,加之土地緊張、人水爭地,致使河道越縮越窄、越挖越深、越修越直、越做越硬。由于全民環境意識不強,河道管理力度不夠,致使河邊雜草叢生,垃圾成堆,河水越來越臟、越來越臭。面對現狀,需要轉變治水思路:不僅要繼承傳統治理技術的精髓,還應樹立親水理念,注重多自然型河流建設,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水環境,將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景觀水利、生態水利轉變。現結合工程實例,從平面、斷面、材料等方面對城市河道治理中生態景觀設計進行初步探索。
1平面設計
防洪河道平面應盡可能保持天然河道走勢,遵循大自然演變規律,岸線適當后退,保留河道中的島嶼、河灘、濕地等中間過渡帶,為水生生物與陸地生物提供更多的生活空間。城市內河或人工開挖河道一般都是滯洪或景觀河道,水流流速小,平面上避免治理成筆直、等寬的渠道,可設置蜿蜒曲折的水路、水塘,制造豐富多變的河岸線,改變原來呆板、單調的河道模式(見圖1)。一條彎曲、寬窄變化的河道更具靈動性,更適合水生生物生長。
2斷面設計
保留原有河道中淺灘和深潭的形態,不固定河床,使河流擁有一定的擺幅度,盡量不設計水流淺平的矩形斷面,重視水邊的多樣性。縱斷面上要能形成交替的淺灘和深潭,不設計直線形。如圖2所示。河道斷面型式上引入園林設計理念,建成園林式河道,突出親水、綠化。以福州內河為例,傳統駁岸采用一墻到底的砌石擋墻結構,高高的駁岸將人與水遠遠地隔離,顯得生硬且不經濟。采用復式斷面,常水位以下采用擋墻或護坡,常水位以上土坡種植草皮、低矮灌木、楊柳,常水位處設置親水平臺,即經濟又美觀(見圖3)。以4m高護岸為例,采用復式斷面比單一擋墻斷面投資省40%。
3材料選擇
改變傳統的剛性護面,避免河岸、湖岸和底這種“二面光”或“三面光”的水利工程建造模式,尋求既能適應水流沖刷,又能為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場所的護面材料,更突出生態性、環保性。近年來,新生了一些生態型護砌材料,如吉林省水科所研制的“隨機多孔型綠化混凝土”,能夠適應植物生長,可進行植被作業,具有保護環境、改善生態條件、保持原有防護作用等功能,現在北方已陸續采用,取得較好的效果;又如綠霸三維排水柔性生態袋,由抗紫外、抗老化、能透水的綠霸生態袋(內裝耕植土)和三維排水聯結扣組成生態護面材料,可通過噴播、插播、鋪種草皮等各種型式進行植被,與土工格柵組合使用組成加筋擋土墻,既生態環保,又可滿足水利工程抗沖刷要求;韓國的“孔洞型塊體綠化混凝土”(如圖4所示)可在混凝土塊內種草,種花;日本甚至在水下砌筑異型塊魚巢(如圖5所示),為魚類等水生動物提供生存環境。護岸使用干砌石、卵石籠、山石等更為通透的材料既可防止水流沖刷,又可在這些材料之間和表面覆土,促進植物生長(見圖6)。在水位較低部位,在護腳處先鋪設土工布,其上隨意堆放大量塊石,堆放的邊緣彎曲而自然。之后撒一層種植土,使之填充石與石之間的縫隙。過水后,很容易長出大量的水生植物。采用木樁與植物梢、輥相結合的護岸型式(見圖7),在坡面分層栽種柳條等當地土生植物,形成植物為主的護坡工法,無疑更自然更生態。
4結語
每條河流功能、位置不同,治理措施也不同。在采取必要的防洪抗旱措施的同時,河流治理要改變過去渠化設計,注重多自然型河流建設,將人類對河流環境的干擾降低到最小,與自然共存,與河道特性、環境特點相適應,實現人水和諧。
- 上一篇:區教體局校園專職安保員管理通知
- 下一篇:物理教學情境構思原則與對策
精品范文
10河道采砂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