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景觀設計中設計倫理關系研究
時間:2022-12-31 03:21:01
導語:鄉土景觀設計中設計倫理關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設計倫理學旨在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更加和諧的相處。從以設計師等為主導的“外來者”和以鄉土原有事物(自然、人工、非物質、原有居民)為主導的“原有者”這對倫理關系中分析其中存在的倫理準則,重新反思鄉土建設中鄉土景觀部分的現狀,遵循一定的倫理準則使得外來者與原有者之間有更加融合恰當的關系,從新的視域拓寬對鄉土景觀設計的認識與思路。
我國鄉村地域約有6億人寓居,并且鄉村占全國總面積的94%以上,這意味著鄉村地域的發展在我國整體發展水平中占有重要位置。黨的文件明確提出建設美麗鄉村的奮斗目標,要求把農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在鄉土建設中,鄉土景觀是體現傳統鄉土文化、生活方式等遺存的重要表現形式。經歷了從藝術到設計再到藝術的進程,更有藝術與工藝與設計三者分離的階段,使得人們重新審視設計,認識設計。設計不再是單純的工藝或是單純實用功能的體現,設計倫理學概念隨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在鄉土景觀設計中,設計倫理學的觀點具有指導意義,他們同樣強調人與自然二者之間的互動,無論是道德層面還是觀感層面,目的都是要營造二者更加和諧的關系,這也與“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中國傳統建造營造觀念相符合。
1設計倫理的內涵
倫理學是研究倫理、道德的科學,在哲學的真善美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明代鄭瑗在《井觀瑣言》中提出:“馬遷才豪,故敘事無倫理,又雜以俚語,不可為訓。”[1]認為倫理即事物的條理。漢代賈誼在《新書•時變》中言道:“商君違禮義,棄倫理。”[2]則認為倫理是人類倫理和道德的原則,是指人與人之間各種道德行為的標準和原則。在倫理關系中,人與人之間需要一定的道德準則去約束行為,在人與自然環境的相處中同樣需要這樣的規范去指正人們的行為。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除了給人們帶來更優的生存環境的同時,也帶來了人、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中新的矛盾與不平衡。隨著物質生活資源更加豐富,人們的選擇逐漸不僅僅限制于滿足功能需求即可的產品,而更多開始追求多元化設計以及設計中的個性表達。然而這其中出現了許多問題,例如設計欺詐、趣味庸俗等,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利益。網絡經濟的出現給這些個性化商品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同時也帶來一種新的消費與設計的價值和倫理關系,網絡經濟文化形成了一個迅速增長的世界范圍的二級市場。網絡經濟文化正在創造一個二級的、虛擬的經濟,并且開創了一個全新的交易中介。任何可以被扔掉的東西都能在網上銷售,因此很快就表現出了廢物再利用的觀念[3]。自然環境惡化對人類的影響迅速擴大,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逐漸緊張起來。在商品循環的過程中,對于生態環境惡化的恐懼同樣蔓延在整個環節中,所以人們愈來愈注重人與自然協調的互動相處模式。設計倫理學在相關監管機制沒有確立起來之前,在設計過程中擔負了一定的倫理責任,對于設計倫理學的研究正逐步受到社會的重視。設計倫理學以社會道德關系為準則,跨越物質社會的社會界限和思想關系,展開物質與倫理觀念的研究,其任務是運用一定的倫理學觀念與發展規律適應人、社會、環境的新關系,設計正確的行為準則與社會規范實物,通過物質的人工設計,以求得道德觀念上的人類社會的共同生存、平等、進步、秩序和安全,從而促進整個人類社會道德觀念的進步[4]。
2鄉土景觀中存在的設計倫理關系及其倫理準則
鄉土建設項目的設計意象可以分為三個方向:一是政府引導下的定向重建;二是資本與IP影響下的新建筑實驗;三是生活與需求的空間投射。這三個方向看似對鄉村都是一種“外來”的干涉,所以在鄉土景觀設計之初,可以提出一個問題進行內在反思:這是誰的鄉村,鄉建又是為誰而建設的。首先,鄉土景觀是村民為滿足生存與生活,作用于自然和土地的一種自發行為,是人們從事鄉村生產生活的縮影。它們在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展現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局面,是對內心理想環境的追求和對生活情感的總結。因此,它的營造應該建立在自然客觀的基礎之上,并且全方位、多角度考慮周邊的環境,營造出具有鄉土韻味的鄉土景觀[5]。其次,《黨的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農、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態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的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更多落在對于村民生產生活的提升上,鄉土景觀設計也同樣如此。所以村民是鄉土景觀設計的直接受眾,鄉土景觀與村民生活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這樣看來,鄉土景觀設計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景觀設計,由于人的活動在設計中占有的比重更多,更需求設計倫理在鄉土景觀設計過程中起到的對人、自然、設計作品三方的約束與調和作用。鄉土景觀設計是景觀設計與設計倫理的組合體。鄉土景觀是具有本土特色的地域性景觀,是指當地人就是為了生活而采取的對自然發展過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間及格局的適應工作方式,是此時對于此地人的生活學習方式在大地上的顯現。因此,當地的景觀是一個復雜的領域包括土地和土地上的城鎮,居民點,民居,寺廟等。這種傳統鄉土文化景觀可以反映人與自然、人與人及人與神之間的關系。當地風景的這種理解包含幾個核心關鍵詞:即它適合于當地的自然和土地,這是當地人,這是為了生存和生活,三者缺一不可[6]。鄉土景觀設計不僅需要考慮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更需要考慮到對于當地居民的實用性。由此概念將鄉土景觀設計一分為二,形成一組相對關系,即以設計師、相關政府等為主導的“外來者”和以鄉土原有事物(自然、人工、非物質、原有居民)為主導的“原有者”。接下來以這樣一組關系分析鄉土景觀設計,意在補充在鄉土景觀設計中對于設計倫理關系的認識,拓寬設計的思路。目前鄉土景觀設計案例中,“外來者”與“原有者”關系之間或多或少的不協調,導致鄉村原有的自然人文景觀被破壞的較為嚴重,強加給鄉村的“資本元素”“藝術元素”在質樸的土地上顯得格格不入。目前鄉土景觀設計的矛盾首先是鄉村建設的自發性很強,項目沒有統籌規劃,在相應政策、資金投入等方面力度稍顯不足,對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及重要性缺乏準確認識,導致生態維護不夠完善,鄉土自然景觀受到一定程度的毀壞。其次是藝術鄉建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鴻溝”。在開發過程中,以經濟為主要導向的觀念影響下,大批工業廠房代替農田,已經成功的古鎮古村落商業旅游模式大批量在中國各地復刻,導致村落原有非物質文化被忽視,鄉村文化資金的不足導致傳統文化的丟失與斷裂是首要解決的問題,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村民的精神世界相對匱乏,審美水平無法提高,優秀傳統文化和審美觀念無人繼承是問題的核心,以及藝術家簡單地將城市里的精英文化移植到鄉村中,試圖將村民也納入唯美鄉村幻象之中,但是村民與其之間存在的審美壁壘是不允許兩者的文化互相融合的[7]。所以原有者與外來者之間的供需不對等,二者之間無法更好對接,造成鄉土景觀設計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以及大批量相同類型的設計不斷繼續復刻的現狀。
3倫理關系的維系與平衡在鄉土景觀設計中的局限性
以設計師、相關政府等為主導的“外來者”和以鄉土原有事物為主導的“原有者”是鄉土景觀設計活動中的一對倫理關系。這對倫理關系之間存在一種準則,是用以約束整體設計的。因為村民生產生活與鄉土景觀息息相關,所以鄉土景觀設計相較于城市景觀設計更強調設計倫理關系的存在。目前以設計師、相關政府等為主導的“外來者”和以鄉土原有事物為主導的“原有者”這兩種關系目前處在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雙方看似對對方都頗有了解,從場地調研等種種渠道進行深入的溝通,但因為最終需求的不同還是無法避免許多外來因素的干擾。設計師希望營造出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古往今來有許多作品表達了對于鄉村恬靜生活的向往,這也容易形成對于鄉村的固化印象:鄉村生活就是詩意的、浪漫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些作品往往都是理想化的表達,削減了生活中柴米油鹽的描寫,事實上生活并不只有詩意。村民的生活更加實際,他們每天面對的就是如何維持生存,再加上受教育程度低和大環境的影響,所以他們很難去談論生活的高度。這樣就出現了矛盾點,這個矛盾點也是設計過程中的難點之一。在審美觀念上,村民受城市化影響嚴重,他們的目的就是富起來,或是到城市中去。相比起這樣的想法,那些傳統的民俗、民居等他們并不太關心,優秀的文化無人繼承。于是可以看到鄉村建設中逐漸露出了“千村一面”現象的端倪,也就是各種對于已經成功的商業模式的生搬硬套,這種復刻也可能并不是出于設計師本心,村民或是相關政府在設計過程中就會擁有這樣的訴求,因為這樣看起來省時又省力,這是設計中的難點之二。由于以上存在的兩點問題,會導致鄉土景觀設計作品成為“四不像”,在多方角力拉扯中,最終的成品反而不能很好的表達各方的意愿。鄉土景觀設計應該怎樣建,是遵循原有風貌,僅在外觀上能夠體現是新的建造;還是應該注入新鮮血液,同時滿足農村與城市兩方居民需求,在外觀上也有一部分是與現代設計審美所持平的等等一系列問題成為了“外來者”與“原有者”這對關系天平中的砝碼。
4基于設計倫理關系及其倫理準則下的鄉土景觀營造
使“外來者”與“原有者”這對倫理關系維持在相對穩定狀態,遵循這對關系下的倫理準則進行設計,成為設計者營造鄉土景觀的重要著力點之一。“外來者”與“原有者”這對倫理關系中體現著鄉土景觀與城市景觀的不同在于鄉土景觀更需要尊重“原有者”這個角色,在保護鄉村自然、文化特色的基礎上更注重提高居民實際生活水平。由于鄉土景觀最大的受眾是當地居民,鄉土景觀的設計與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設計規劃中首要解決的問題聚焦在新建鄉土景觀與當地居民之間的矛盾,也就是“外來”的新景觀和“原有”的居民生活模式之間的矛盾之上。新的鄉土景觀設計在營造的過程中要盡量減少過多的“城市人”審美取向,減少設計中過于烏托邦的唯美構想。鄉土景觀設計是需要充分了解當地現有的情況后,在尊重這些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設計者的主觀能動性去營造的。在前期調研過程中,不單單只是了解當地傳統的歷史文化特色、景觀植物植被、水文與土地狀況等方面,更多關注當地居民的生活日常與當地民俗審美意象,使設計出的方案在外形上有當地特色與新時代審美的融合,在內涵上能夠滿足居民追求舒適生活的需求。其次,大部分鄉村現有居民的生活質量更多停留在基本溫飽這類的生存問題的層面上,他們追求更多的經濟效益能夠讓自己得到更多的保障,并沒有太多的經濟基礎讓他們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設計者在設計時應該滿足這種需求,但避免過量對于利益的追求而陷入的消費化的陷阱。解決的基本的生存問題,讓當地居民的生活不再窘迫與被動,他們就有更多的心靈空間容納和享受生活的情趣。最后,外來的因素不僅要尊重當地居民的原有的生活狀態,也需要尊重當地原有的生態環境和人文傳統。在中國傳統營造工程中,對于環境的分析和利用的重視態度延續至今。當地原有的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需要保護起來,在現代科學技術強有力的支持下推動當地可持續發展,增強當地的生態價值與環保性。原有的人文傳統在鄉村發展的過程中已經遭到不小的破壞,民居、文物等帶有濃厚鄉土特色的傳承正在漸漸消失。在鄉土景觀營造的過程中,對于這些民俗文化記憶點的修復能增強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也能更優的體現當地的文化特色,為鄉土景觀設計添加閃光點,增加鄉土景觀設計的內涵。
5結語
鄉土景觀設計是鄉村建設核心環節之一,鄉村建設的最重要的落腳點之一落在解決村民實際需求,改善其生活上,可以有效改善鄉土景觀設計中存在的矛盾問題。站在設計倫理關系的視角更加理性的去看待鄉土景觀設計項目,盡量避免急于求成,生活與設計如果完全割裂開來容易陷入消費化和烏托邦的誤區。所以打破自我幻想,更多關注鄉土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倫理關系問題,將生活與設計緊密結合起來,是鄉土景觀設計可以參考的一個設計方向。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保持地方獨特性的同時,不讓項目走向符號化和消費化,這樣一種思路也為設計師開闊了視野,提供了一條不一樣的鄉土景觀設計思路。
參考文獻:
[1][明]鄭瑗.井觀瑣言[M].北京:中華書局,1985:4.
[2][漢]賈誼.新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27.
[3]趙偉軍.倫理與價值現代設計若干問題的再思考[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10.
[4]唐濟川.現代藝術設計思潮[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128-129.
[5]孫雅潔.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土元素的應用及研究———以義烏市上溪鎮美麗鄉村精品線規劃設計為例[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8.
[6]俞孔堅,王志芳,黃國平.論鄉土景觀及其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J].華中建筑,2005(4):124-125.
[7]隋緣.“碧山計劃”與藝術鄉村建設[J].民藝,2020(3):39.
作者:田丹珂 單位:山西大學美術學院
- 上一篇:傳統美學下汽車造型設計思考
- 下一篇:冰雪主題公園景觀情感化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