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經濟學模式下金融教學設計思考

時間:2022-12-25 09:49:43

導語:實驗經濟學模式下金融教學設計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驗經濟學模式下金融教學設計思考

一、引言

金融教學中一般用理論、模型、案例分析等方式講述基本內容,這些方式常常使學生感到枯燥。實驗經濟學通過在單元教學中引入仿真實驗,即按照一定的交易規則,并支付一定的報酬,創造與實際經濟問題相似的一種實驗環境,通過不斷改變實驗參數,分析數據結果,為投資決策提供依據。金融教學設計引入實驗經濟學的基本模式,既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和實踐操作能力,又使得課程生動形象。

二、可行性分析

(一)一般依據。金融教學的根本是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經濟思維,將學生引入知識的探尋中來,使其成為主動的探尋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金融課堂實驗與理論研究實驗有極大的差異。一是金融課堂實驗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其目的不是驗證金融理論。二是通常需要在固定的空間和有限的時間內得出結論;三是將學生參加實驗的感受和理論講解相結合,鼓勵學生總結實驗所代表的經濟規律并探究成因。查爾斯•霍爾特教授認為,金融課堂實驗是一種專門用來幫助學生理解金融原理的簡短互動游戲。

(二)一般要點。實驗開展前,教師圍繞學習目標設計實驗內容,需要考慮時間的長短、操作的難易、可能出現的問題等。實驗過程中,教師講解實驗規則,掌控實驗進程,為實驗結果的獲取做好鋪墊。實驗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實驗過程,歸納實驗結果,并針對實驗結果,適時分析和講解。

三、案例教學設計

(一)實驗設計。1.交易制度的設計。本次貨幣互換交易實驗中采用拍賣價格制度,即買方和賣方慣序報價,最終按均衡價格交易的制度。2.被試人員選擇。在互換交易中涉及投資銀行、A、B三方,每個實驗組分成三方代表。在實驗中必須支付報酬給被試人員,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受到教學條件限制,向被試人員支付現金報酬并不現實,因此采取以實際收益為基礎向學生支付平時成績的方式。3.交易資產設計。為了方便計算,雙方的融資需求為A英鎊60萬、B美元100萬,并假設匯率始終為1美元兌0.6英鎊。4.信息設計。假設A、B信息不完全對稱,在互換交易中必須引入投資銀行。

(二)實驗展開。本次實驗安排在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課程的貨幣互換部分。實驗對象是金融專業二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遠期、期貨、期權、互換的發展歷程。教學設計通過引入實驗讓學生在交易過程體會價格形成機制,形成風險規避意識。貨幣互換一般是本金和利息同時交換,以此來避免因匯率變動而增加籌資成本。實驗中假設A、B公司可以按表1所示的成本進行美元或英鎊的籌資。通過展示交易條件,引導學生分析A公司的信用等級要比B公司高。相對于在美元借貸市場上的利率差來說,B公司在英鎊借貸市場上比A公司的利率差要小得多。因而,B公司在英鎊借貸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而A公司在美元借貸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如果這時A公司需要英鎊貸款,而B公司需要美元貸款,那么進行貨幣互換對雙方都是有利的。由于信息不完全對稱,A、B公司考慮互換中介即投資銀行的參與。實驗中,A公司需求英鎊60萬;B公司需求美元100萬;期限1年;期初到期末匯率均為1美元兌0.6英鎊,并約定A、B、中介的利益分成為3:3:2。

(三)實驗反饋。總結實驗結果如表2,各個主體的總收益為1.6%,來源于相對利率優勢。只要設定A、B、中介的利益分配為3:3:2,總收益在各個主體問的分配,最終分配結果相同。

四、結語

本次實驗全程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通過課堂實驗,學生理解了貨幣互換流程,掌握了交易操作技能;認識了投資銀行類中介機構隨著交易規模和頻率的增加,不再簡單以經紀人的身份參與,而是作為交易重要參與方。通過課堂實驗,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理解和運用。學生通過實驗發現金融學原理時的那種興奮和享受正是課堂實驗的價值和魅力所在,課堂實驗為更好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借鑒和指導。

作者:劉曉磊 單位:北政法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