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獻學教學設計研究

時間:2022-05-11 10:03:08

導語:高校文獻學教學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文獻學教學設計研究

摘要:基于翻轉課堂理念,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考核等進行設計,將微課知識包引入課堂,重構傳統課堂的教學設計,實現網絡課程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對學生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學習能力、專業技能的培養,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微課知識包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概念在2000年被明確提出,之后隨著可汗學院、網易公開課等全球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興起,網絡學習平臺和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和智能化學習設備的普及,翻轉課堂的理念逐漸被國內外教育界所接受,也使在互聯網時代面臨諸多現實困境的傳統課堂有了問題解決的可能性。目前中小學課堂對“翻轉課堂”的實踐與應用遠遠多于高等學校教學,那么針對文獻學這樣一門融理論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課程,是否也能夠實現有效“翻轉”呢?

一、文獻學課程“翻轉”可行性分析

近年來,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對文獻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的理論研究成果不少,但從實踐來看,并沒有打破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教師仍然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仍然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育成了“為了知識的教育”,而學生的能力和素養被弱化、邊緣化,有知識、沒能力、缺素養成為了教學最突出、最致命的問題。而“翻轉課堂”則營造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環境,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習時間、學習地點,根據自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來調節學習節奏。“翻轉課堂”要求學生的高度參與,要求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充當的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的指導者。從這個角度來看,文獻學是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但還有若干重要問題值得考量,這種教學模式是否真能取得預期效果是不可輕易估量的,在學生的原有知識體系中“文獻學”是空白的,太多的核心內容僅僅靠學生課前觀看視頻不足以達到對某些具體問題的深入理解,那么就此展開的所有小組討論都將流于形式,并且具有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執行力也各不相同,如何保證監控不同層次學生課前學習的有效性?在分小組討論過程中,如何客觀評價小組成員的貢獻?如果所有的這一切都流于對傳統教學方式的華麗包裝,那“翻轉課堂”就失去了翻轉的意義。經過兩個學期的教學實踐,我們的結論是文獻學這門課程并不適合完全翻轉,但在“翻轉課堂”理念下,我們可以把微課知識包、Kahoot等形成性評價應用軟件以及思維導圖與文獻學教學相結合,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有效改革,既融合了現代教育技術,又克服了盲目跟風“翻轉”的弊端。

二、翻轉課堂理念下文獻學課程的具體設計及實踐

(一)翻轉課堂理念下文獻學課程教學設計的模式教學設計模式有多種類型,有針對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過程模式(如格拉齊和埃利模式、肯普模式等),有以教學產品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模式,還有以系統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模式。[1]針對翻轉課堂的也有杰姬格斯丁環形四階段模式、太極環式翻轉課堂模型等。但我們的文獻學課程既然不適合完全翻轉,就不能生硬地套用任何一種翻轉課堂教學模型。在對文獻學教學內容具體分析的基礎上,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兩種類型的教學設計,即針對傳統課堂教學的設計和針對適宜“翻轉”的教學設計,同時每種類型都要涉及“兩個層面”“三個環節”,可以簡單概括為“二二三”模式。在傳統課堂教學階段,我們可以適時地運用Kahoot形成性評價應用軟件,用于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對前課知識的理解情況,既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又實現了“機”動教學,使學生的手機真正為課堂學習所用。在翻轉課堂階段,要求學生完成網上自測來檢驗自己是否達到本堂課的教學要求,如果合格,可以進一步探究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如果檢測不合格則要復習強化本次教學內容,參加兩次、三次乃至多次檢測,直到合格為止。(二)翻轉課堂理念下文獻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與實踐文獻學既是一門基礎課,同時又是一門重要的工具課,與很多學科都有關聯,但從目前各高校的課程設置及教學實際來看,文獻學僅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歷史學專業專門開設,課程性質或為選修課或為必修課,但課時都被嚴重縮減。互聯網技術、新媒體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更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因而文獻學的教學內容勢必要進行必要的調整。我們選擇杜澤遜的《文獻學概要》作為教材,張三夕的《中國古典文獻學》作為參考資料,對文獻學的教學內容、手段和方法進行重新設計。在綜合分析學情的基礎上,考慮到被壓縮的學時,我們將文獻學的教學內容分為古典文獻的形態、古典文獻的版本、古典文獻的目錄、古典文獻的校勘、古典文獻的檢索五大模塊,每個模塊先劃分為幾個部分(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節),每個部分都以知識點為中心安排教學內容,按照每個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去安排是將微課知識包引入課堂還是采用翻轉課堂的方式。以古典文獻的形態模塊為例,該模塊中“紙質文獻的裝潢形制”部分的重要知識點之一就是“唐代書籍的裝幀形制”,我們從三個維度設計該知識點的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方面,要使學生掌握唐代手寫紙書的有關術語,掌握卷軸裝的具體形制、上架方式,明確旋風裝的概念,了解旋風裝、經折裝出現的背景;能力目標方面,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歸納總結唐代各種裝幀形式的優缺點以及書籍裝幀形式演變的規律;情感目標方面,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中國古代書籍裝幀的形式美、藝術美,樹立古籍保護意識。具體的教學流程設計見下頁。該知識點我們最終錄制成了10分鐘的微課視頻,在2016~2017第一學期采用了“翻轉課堂”的方式,學生在課下自主學習微課視頻,課上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示學生動手制作的唐代各種裝幀形式的書籍模型,利用思維導圖總結各種裝幀形式的優缺點以及各種裝幀形式之間演進的關系,可以說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2016~2017第二學期我們又嘗試將該微課視頻放在課堂播放,然后教師和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各種書籍模型,使本來枯燥的理論講解變得生動形象。通過測試結果比較,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引入微課知識包更能加深學生對書籍裝幀形式的理解,有助于幫助學生理清唐代幾種書籍裝幀形式之間的關系,教師對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以及反饋評價也都更及時。(三)翻轉課堂理念下文獻學課程評價方法的設計評價是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應該和教學內在地結合在一起。在文獻學教學過程中,要設定多元的、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標準。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往往采用課后練習、試卷檢測等考核方式,但這種考核評價方式只能實現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追蹤,完全游離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技術已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必將促使教育教學發生變化。在文獻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引入了一款基于游戲的評估平臺——Kahoot,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在Kahoot平臺創建測試題目、討論題目以及調查問卷,插入生動有趣的圖片和背景音樂,每道題完成后都有實時反饋,包括參與該測試的學生數、準確率、具體的得分及排名情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課程開始十分鐘或者下課前十分鐘,組織學生通過學生端的個人設備,比如手機、ipad等進行及時回答和搶答,在整個測試過程中,學生要做的就是像玩游戲一樣選擇答案,完成測試后,學生能夠馬上查看自己的排名,教師也可以根據統計數據重新決策后續的課堂教學。在完成整個測試之后,學生還能看到自己在全班的排名,教師也可以根據結果看到學生的完成數據分析,并對后續課堂教學進行科學決策。老師可以即時地了解學生的參與情況、完成速度和正確率,根據測驗結果,可以給表現最優秀的個人和小組予以獎勵。翻轉課堂的課堂教學是任務驅動下學生個人展示——小組評價——教師個性化指導——學生重新改進后展示的教學過程,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行動性和操作性,使學生通過這個過程不僅獲得完成任務后的滿足感,同時獲得能靈活運用并能多向遷移的“活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采取學生自評、協作小組互評、教師多層次評價三位一體的評價方式,其中協作小組互評采用的是差別打分方法,小組成員對任務完成的貢獻大小肯定是不一樣的,貢獻最大的可以給10分,次之8分,再次之6分,以此類推。教師評價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利用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的統計數據評價學生課下學習的完成情況;二是課堂上小組成員在成果展示過程中的表現情況,包括對匯報成果的貢獻大小、回答問題是否積極、和老師之間的互動情況等等。

三、翻轉課堂理念下文獻學課程的教學設計反思

多媒體、互聯網等信息環境為大學課堂教學提供了發展提升的機遇,更提出了挑戰,高校教師轉變教學理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能力勢在必行。我們針對文獻學這樣一門集理論與實踐于一身的課程,采用翻轉課堂+傳統課堂的形式安排教學內容,并引入Kahoot實時評價工具,相較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我們兩個學期期末向學生發出調查問卷117份,92%的學生認為將微課視頻引入課堂教學、Kahoot平臺的運用都使自己的課堂參與度、實踐度得到提高,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的時間和次數大幅度增加;89%的學生覺得翻轉課堂的方式大大增加了學習的自由空間,與傳統課堂結合起來能使學習更加高效。當然,使傳統課堂與翻轉課堂實現無縫對接仍然面臨著不少難題。首先,古典文獻浩如煙海,文獻學的研究范圍除了文本文獻之外更涵蓋了大量非文本文獻,相關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的篩選和辨識難度大大增加。其次,課程資源需要不斷充實。目前,無論是網易公開課還是國家精品在線課程,對于文獻學來說,在線的可利用資源還相當少,超星視頻中有山東大學杜澤遜老師為研究生開設的文獻學課程以及南京大學武秀成教授為研究生開設的《文獻學的理論與方法》,都是課堂教學的實錄,每節課的視頻過長,并且教學對象是研究生,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對本科生來講都不太適合,因而我們需要自制大量的視頻,工作量很大,而且對團隊教師教育技術的掌握和軟件運用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再次,課堂教學中運用Kahoot等實時測評平臺需要實現教室Wifi無線網絡覆蓋,但延邊大學目前在教學樓內各教室并沒有無線網絡,兩個學期下來,有的學生用的是手機流量,部分學生采用了與任課教師手機流量的熱點連接,無形當中給任課教師和學生增加了負擔。翻轉課堂倡導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知識的內化的教學模式為教育界帶來了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及教學方式和手段的多樣化,基于該理念,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考核等進行設計,將微課知識包引入課堂,重構傳統課堂的教學設計,實現網絡課程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對學生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學習能力、專業技能的培養,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雖然在實踐過程中面臨不少困難,但畢竟在傳統文獻學教學過程中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期待經過更多教學實踐的反饋和修正,能夠形成針對文獻學這門課程的既可靠又有效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烏美娜.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趙呈領,楊琳,劉清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01).

[4]劉艷斐,等.“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5(02).

[5]李新房.新興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發展趨勢與挑戰研究——《2017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解讀與啟示[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7(04).

作者:季南 單位: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