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論文

時間:2022-06-17 08:01:35

導語: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論文

一、課堂教學設計的潛須知

1.理清知識背景與化學核心素養的關系。明確教材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承擔了怎樣的教學功能和價值,這些功能和價值能發展哪些化學核心素養?課標有什么具體要求,教材內容能把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提升到哪個層面,教師期望學生達到哪個認知水平,是否需要補充更多的教學資源?把這些關系理清后,對照《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五大化學核心素養[4]尋找教學的基準點,建立以化學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堂教學設計理念。2.確定學生的認知需求和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要達成的最終標準,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依托。制定教學目標,不能只局限于課程標準,還要根據學校的特色、辦學理念、教室媒體設備、學生綜合基礎等要素,關鍵是確定學生應該知道卻未能知道的知識內容,將隱性內容內化抽提為具體的可操作、可實現的顯性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多重的、動態的,一般有主目標和副目標之分。主目標通常是課程標準要求達到的,是共性的,是能夠寫出來說清楚的。副目標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個性化差異、課堂疑問、實驗失敗等意外情況綜合形成的生成性目標,具有瞬間存在性、潛伏性和不可預測性。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要擯棄固有的“三維目標”中的了解、理解、掌握、學會等難于評價的用詞表述,制定具體可測量、可評價的教學目標。目標制定得越具體、越細化,在教學活動中越容易得到落實和體現。具體可以借鑒《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學生能力要求及其表現的“3×3”模式。[4]例如,“水的凈化”教學關注的不是水作為純凈物本身的性質,而是關注其作為混合物,怎樣將混合物變成純凈物,才是教學需要關注的重點。制定教學目標前要充分了解知識的生發點。比如,①通過閱讀教材,能獲得哪些信息?②你了解常見凈水器的原理嗎?③凈水絮凝劑的作用是什么?有替代品嗎?④混合物分離的方法有哪些?⑤要實現水的凈化,有哪些途徑?⑥對本節課,你還想了解什么?等。根據檢測結果,整理出學生的已有認知和希望獲得的新知,再結合課程標準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

二、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

1.設計思路。設計思路即教學思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并始終為教學目標服務。課堂教學離不開科學的、清晰的思路,沒有思路的教學是無序而雜亂的,很難聚焦教學目標。基于化學核心素養的教學思路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維的。用學生熟悉的素材設置教學情境,更容易搭建腳手架,將舊新知識科學串聯,形成新的知識體系。以“巴特勒學習模式”[5]為依據,設置任務問題驅動教學進展,實現重“教”向重“學”轉型。如“水的凈化”,以學生的認知需求設計驅動性問題。以天然水到凈化水的生成過程為主線,設計相應問題線、活動線,構建學生認知發展線,以學生熟悉的素材——木蘭溪構建證據線,以提問、設問、追問、互問互答、交流討論、反思評價,把知識問題引向縱深的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解決學生的須知問題。2.將學生的認知需求轉化成驅動性問題的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是實現教學目標落地的關鍵,是將學生的認知需求轉化為驅動性問題并促使教學目標達成的方法。目標達成的途徑可能有很多條。哪一條途徑最合適?選擇什么媒體?理論依據是什么?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和現有的知識儲備等多重因素的不同,最直接的途徑不一定是最合適的。美國理查德•E.邁耶的實證研究,證明設計良好的多媒體并不適用于先前知識經驗高的學習者。[6]因此,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全方位、多角度的反駁質疑、推理論證,并不斷地修正,找出最具普適性的教學方案。方案必須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易控性和創造性,并能突顯化學學科本原。如“水的凈化”,設計教學策略時不但要考慮污水的來源、水凈化的步驟、絮凝劑的使用、過濾操作、實驗方案的設計等,還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課堂教學趣味性、有效性和高效性,最重要的是考慮課堂教學的普適性。具體活動流程如下:展示不同年代的木蘭溪圖片,對比圖片說出變化的成因(學生自由回答,互相補充)→如何凈化木蘭溪水?(學生分組實驗,凈化一杯木蘭溪水)→小組匯報實驗方案(代表匯報,評估方案的可行性)→實驗過程中的疑難問題或值得注意的問題?(進入互問互答環節)→鞏固練習:找錯誤(交流討論,尋找正確答案)→對比正誤(展示正確的操作)→學生代表介紹本地自來水的凈化過程并播放相應視頻→拓展延伸(思考:學完本課題,你能為治理木蘭溪做些什么?)通過學生熟悉的木蘭溪的歷史演變,激起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學生分組實驗提前,避免思維定勢,杜絕把探究實驗變成驗證實驗。匯報實驗方案置后,既保證學生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又促進參與度。把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疑難問題或需要掌握的知識要點設計成互問互答環節,既加深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又刺激學生思維的發散性,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很好地評價教學活動。特別是尋找凈水絮凝劑的替代品,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又達到深度教學和全面發展核心素養的目的。通過匯報和播放自來水凈化的真實流程,讓學生感受化學就在身邊,化學與生活密切相關,化學是有用的,從而促使他們熱愛化學,樂學化學。鞏固練習是及時評價課堂習得效果和加深認識新知的必要環節,達到教、學、評一體化。拓展延伸是檢測知識遷移應用的能力,使學生對水的凈化的認識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3.評價設計。評價設計的目的是為了給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一個精準而又客觀的價值評判。評價應跟目標、內容和驅動性問題相對應,盡可能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采用智能測評方法,設置關卡,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提高。普通學校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群體,采用類似階梯式的評價方式。需要提升學生能力的,可以把熟悉的內容情境換成陌生的,或設置開放性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揮智慧的機會;對學生暫時沒有辦法達到的高階思維,如復雜推理、創新思維等,通過提示或舉例把問題適度降階,變成可操作的簡單設計或推論預測。“水的凈化”的互問互答環節,學生開始可能無所適從,通過提示給一個臺階或一個突破口,適當地降低能力要求,使學生能夠輕松地駕馭問題。

三、課堂教學設計后的思考

1.教學設計的創新點。教學設計形成后,首先應該思考教學設計有沒有值得推廣或借鑒的地方,即所謂的創新點。“水的凈化”,把分組實驗提前,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促進縱深思考,體現教學重心從講授知識轉移到應用知識。互問互答環節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有力手段,體現化學核心素養的創新意識。匯報實驗方案,既分享學生實驗方案的閃光點,又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2.教學效果預測。教學效果預測是教學設計是否合理的直接體現。效果好或不好,不是單靠課堂練習或單元測試來判斷,應與教學環節、教學目標緊密結合起來,達到教學評的高度一致。“水的凈化”學習,從實驗探究到理論學習再到實地參觀,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認知的生長點上都能得到發展和提升。3.教學設計反思。設計反思是針對教學設計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反復的質疑論證。主線是否觀點明確,資料證據是否充分,推論過程是否有理有據,是否留給學生反駁質疑的問題,學生參與度的量比,教學目標能否達成,評價標準是否合理,教學的主體有沒有發生偏差,教學中有沒有創新點,采用的方法策略是否恰當,有沒有值得修正的地方。在反思的過程中可能出現靈感突現、觀念變遷、思考問題的維度變化等,及時完善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更具普適性。“水的凈化”中,反思實驗提前或置后,哪個更能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實踐證明,先探究后交流的實驗教學到后續學生分組做粗鹽提純實驗,學生獨立操作能力更強;反之,沒有經過深刻的思維訓練,很容易出現做過就忘或把探究實驗變成驗證實驗,不值得提倡。

四、結語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只有靠積極思維得來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以核心素養為目的的教學活動,正是以驅動性問題推動課堂教學進程,在知識遷移應用中獲得自我超越,體現“做中學”和“做中教”的教學改革方向和教學研究視角。基于化學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設計,一定要做到腦中有目標,手中有策略,心中有學生,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圖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Z].教基二〔2014〕4號,2014-03-30.

[2]王磊,范曉瓊,宋萬琚,等.在新課程中如何進行基于核心觀念建構的教學設計[J].化學教育,2005(1).

[3]李曉東.理解學科核心素養的三個關鍵[J].今日教育,2016(3).

[4]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黃甫全,王本陸.現代教學論學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6]〔美〕理查德•E.邁耶.多媒體學習[M].牛勇,邱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a

作者:陳瓊蘭 單位:莆田市教師進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