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框景手法在空間設計的作用
時間:2022-06-21 10:33:00
導語:園林框景手法在空間設計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框景是中國傳統園林設計中常見的一種造景手法,運用到當代展示空間設計中,不僅是對我國優秀傳統園林造景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同時也豐富了展示設計的形式,增加了展示空間的文化內涵。文章通過對傳統框景手法的分析,結合蘇州博物館新館中框景手法的運用,探索傳統園林造景手法在當代展示空間設計中新的表現形式,讓傳統框景手法在當代得以更好地延續與發展。
關鍵詞:框景;展示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文化傳承與發展
今天,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與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提高,藝術設計也開始走向多元化。面對當代展示空間設計的多元化發展,中國的展示設計要想在世界展示設計領域展露頭角,就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努力發掘自身的文化特色,營造出中國味更濃厚的展示空間氛圍。縱觀我國幾千年的設計文化,傳統園林造景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寶藏。在古典園林設計中,通過借景、框景、對景、漏景、障景等不同造景手法之間的巧妙結合,在相對有限的空間內營造出無限的空間氛圍,空間回環相通,道路曲折變幻,達到了“步移景異”、“別有洞天”的效果,使人仿佛置身于自然真實的山光水色中,體驗“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美妙藝境。在傳統園林眾多造景手法中,運用“框景”手法展現空間的層次性和豐富性相對簡潔,也最出效果[1]。因此,如果能夠將這種手法運用到現代展示空間設計中,不僅可以有效地挖掘中國傳統設計文化的優質元素,還有利于傳統設計文化在當代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一、中國傳統園林框景手法
框景是中國傳統園林營造常用的一種造景手法,利用園林建筑中的門洞、窗洞、廊下、柱間,或景觀中的樹枝、山石等形成框架,結合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原理,運用“佳則收之,俗則屏之”的手法,有意識地擷取園林中優美的山水景觀、植物景觀或人文景觀,收入“框”中,形成靈動的畫面,如同裝裱過的山水畫卷,吸引游人駐足,增加了園林的觀賞游賞價值與文化品味。同時,通過框景將園林景觀與園林建筑完美結合,與建筑實墻形成對比,時而開敞明亮,時而密閉幽深,營造出含蓄淡雅的江南園林韻味,達到人、自然、建筑三者的和諧統一。
二、框景手法在展示空間設計中的作用
(一)空間的限定與引導。在展示空間設計中,建筑實體起到阻隔視線的作用,處于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人們在觀賞中,總會有意識地尋找空間變化之處,以滿足游賞的好奇心。框景手法利用有限的透框,對另一空間中的景象進行限定和截取,隱蔽平淡無奇的部分,展現空間的靚麗景致,使無限的美景如畫一般展現出來,吸引參觀者上前觀賞,既豐富了展示空間的內容,又增加了人與景之間的互動,起到情景交融的效果。隨著參觀者的移動,建筑實墻與景框不斷的交替,能窺探到外界環境的景框對人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眼前的景物時而被建筑遮擋,時而又映入眼簾,不斷變化的景色使人仿佛置身于不同的空間中,即可以引導人們不斷前進[2],又起到步移景異、別有洞天的效果。(二)空間的滲透與延伸。傳統園林營造中,建筑實體與景框相互交替,由墻所圍合的建筑實體形成了“實”空間,由景框所包含的景物形成了“虛”空間。景“框”既是內外空間的分界線,也是聯通內外空間的媒介。由于框外形成一個相對獨立固定封閉的實體空間意象,而框內另一個空間所顯現景物的差異感和距離感形成的虛象,使得空間產生豐富的變化,框內外空間相互交融,形成了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結合的層層滲透空間[3],讓景色即使隔著幾個空間也可以進行觀賞,從而使得空間變得不那么單調乏味,給參觀者帶來無限的遐想。(三)豐富空間的層次。不同的空間分割與聯系方式,會產生不同的空間層次。在展示空間設計中,利用框景手法,透過門、窗、洞等景框,看到部分被阻擋的另外一個空間的景色,會產生與直接觀景不同的新奇效果。相鄰空間之間相互滲透,在無形中擴大了空間感受,起到“以小見大”的效果[4]。框景手法的運用使得空間層次更加豐富,空間與空間的聯系更加密切,讓人在有限的空間,可以體驗到無限的空間和更加豐富的景色,產生無限深遠的感覺,使得有限的空間變得韻味無窮。因此,在展示空間設計中,運用框景手法,透過滲透可以極大地延伸豐富了空間的層次性。(四)增加空間的趣味。在展示空間中,利用框景手法將原本由墻體分隔的兩個空間相互聯通,讓另一個空間中的景色通過“框”無阻隔地進入參觀者的視線,兩個空間的通透疊加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由于景框的限定使人只能窺探到透景的局部,產生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極大激發了參觀者的好奇心,不同形狀、不同材質、不同樣式的“框”交錯排列,時而封閉,時而開敞,極大地調動了參觀者游覽的積極性,使得有限的空間更加靈動,富有趣味。
三、框景手法在蘇州博物館新館中的應用
(一)新館中框景形式的選擇。貝聿銘十分喜愛幾何圖形的運用,整個新館的建筑群就是采用極具現代化的幾何形坡頂,新館中的框景也大多是幾何形式。在蘇州博物館新館中,框景主要由門、窗以及建筑屋頂等幾種表現形式構成,從造型上來看,大多是方形、三角形、六邊形等簡潔的幾何形態,以及富含古典韻味的海棠和月洞門形態。這些框景的設計并沒有照抄古典園林框景的設計,貝聿銘渴望用現代的設計手法與形式來表現中國韻味的博物館。因此,新館中很多框景的設計都突出了傳統與現代的交融。貝聿銘對傳統框景文化精神的現代性表達,給予傳統框景文化一種新的表現形式,使其更符合當代的審美與價值,從而在當代得以更好地傳承[5]。(二)新館中框景手法的運用。蘇州博物館新館由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設計,他曾經說過,“在西方,窗戶就是窗戶,它放進陽光和新鮮的空氣;但對中國人來說,窗戶是畫框,那里總有風景[6]”。進入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入口處長方形的自動門,對稱式的構圖給人一種穩重感,方形大門的中間是圓形的玻璃,透過玻璃可以看到大廳內部的景象,在視覺上給人強大的沖擊力,讓人聯想到傳統園林中的月洞門造型,這種將月洞門形式與方形的組合是前所未有的,再加上玻璃新材質的使用,古典又不失新意,引導參觀的路線。步入大廳,面對我們的是大面積明亮開敞的玻璃幕墻,將庭院中更多的美景收入廳內,讓人眼前一亮,墻與玻璃幕墻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使人仿佛置身于庭院中。隨著參觀者視線的位移,眼前的景色不斷發生變化,使行走的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增加了空間的趣味。(三)框景手法對傳統園林意境的營造。蘇州博物館新館中隨處可見的框景手法為整個博物館營造出傳統江南園林般愜意雅致的氛圍。在走廊轉角的休息處,是大片的玻璃幕墻,光線十足,與走廊的多邊形小窗形成強烈對比,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通透感,窗外是整齊排列的毛竹,在粉墻的映襯下,透著江南雨后的清新,將參觀者的疲憊感一掃而光。走廊上方的屋頂是現代化的鋼架結構,結合大面積的玻璃材質,玻璃頂棚上是帶有幾何圖案的天窗,陽光透過屋頂的遮光條,透過天窗灑入室內,形成類似于樹影的斑駁效果,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鳥語花香中。為了達到更好的展示效果,展廳的內部多為人工照明為主的封閉空間,展廳內采用了特制的紗窗,透過紗窗可以隱約看到遠處庭院內的景色,營造出一種縹緲的意境,朦朧模糊的畫面給人奇特的視覺感受,使人仿佛在欣賞古色古香的江南風景畫卷一般,突出了景框的存在感,使空間層次各加豐富、變化無窮。
傳統園林造景手法更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瑰寶,對當代我國展示空間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展示空間設計中,運用傳統園林造景中框景手法,制造出精巧多樣的空間布局,以及靈活豐富的界面處理,既完善了空間形態塑造,將展示空間的各個組成部分相互融合,在有限的空間中營造出無限的空間意境,給參觀者帶來無與倫比的視覺享受,使參觀的過程充滿更多的樂趣,也賦予展示空間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耿劉同.中國古代園林.[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2]張婕瓊.蘇州古典園林營建手法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設計,2014(01):175-176.
[3]譚凡,王春申,史鐘穎.傳統園林的空間處理手法在展示空間中的運用[J].設計,2017(06):108-109.
[4]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5]程萌.論蘇州古典園林在現代設計中的創新型應用[J].設計,2017(23):計,2017(23):20-21.
[6](美)貝聿銘傳.坎內爾.倪衛紅譯.[M]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6.
作者:楊潔 潘俊峰 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 上一篇:過程思想空間設計研究
- 下一篇:建筑設計中色彩設計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