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居住文化裝配式住宅空間設計分析

時間:2022-09-14 09:38:09

導語:傳統居住文化裝配式住宅空間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居住文化裝配式住宅空間設計分析

摘要:近幾年“新中式”住宅的發展顯示著人們對于傳統居住空間的向往,傳統民居雖然在很多方面已經不適應現代生活,但其居住文化內涵還是為現代居住生活提供了很多啟示。我國近年來不斷推動住宅工業化發展,以提高住宅建設的質量和效率。本文以雄安建筑設計競賽D-03地塊方案設計為例,解讀其中傳統居住文化的空間延續和裝配式住宅體系的運用,探討構建人居環境的新模式和相應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居住文化;院落;裝配式住宅

引言

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黨中央為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所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雄安新區將作為示范性建筑設計的重點區域,起到引領帶動作用。居住建筑是與我們生活最密切相關的一類建筑,我國古代的居住建筑主要是以縱向結構為主的三合院、四合院等族群建筑;新中國成立以后引入了蘇聯式的聯排住宅體系,隨后形成了以套型為主的住宅模式;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住宅的要求不只滿足“住得下”,而是強調居住品質和居住文化[1]。裝配式住宅是指采用工業化生產方式來建造的住宅,具有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減少排放的特點。自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之后,國家陸續推動編制了一系列標準,以加快住宅建設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推進住宅產業化[2]。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當代住宅建筑設計必須考慮傳統居住文化和空間觀念,實現住宅建造的工業化,以滿足大眾的需求。本文以雄安建筑設計競賽D-03地塊方案設計為例(圖01),對其中的傳統居住空間的轉譯和技術優化策略進行解讀,從設計背景、設計理念、空間形態設計和結構系統4個方面來探討構建人居環境的新模式和相應的設計策略。

1雄安新區居住建筑方案設計背景

雄安新區位于華北平原腹地,地勢較為平坦,屬于白洋淀片區,眾多湖泊給雄安新區帶來了良好的自然景觀和礦藏資源。上位規劃顯示居住建筑在總體建筑中占較大的比重,雄安居住建筑的設計有可推廣性的要求。本次設計的地塊位于雄安新區啟動區內,啟動區道路結構主要為棋盤狀網格道路。D-03地塊位于中央綠軸旁的總部商務區內,用地面積6.68hm2,地塊周邊為混合用地。地塊的南側和西側均為風景游憩綠地和水域,有良好的水資源和景觀優勢。

2雄安新區居住建筑方案設計理念

2.1傳承居住文化。歷史發展的獨特路徑使中國人的家族概念很強,形成了“小家庭—大家庭—家族—宗族”的社會結構。這些大大小小的家庭,以一種默認的宗法制度原則和諧相處[3]。由于防御的需要,開始大面積加建外城,聚落空間被重新調整,形成了里坊,并且逐漸演變為“街—坊—巷—院—宅”的空間組織形式[4](圖02)。中國傳統民居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一直堅持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強調對于自然環境的合理利用和主動保護[5]。本設計將通過現代化轉譯,實現傳統空間序列的延續,同時使建筑與周邊環境相輔相成。2.2承載現代生活。現代社會人們對于住區的要求日益增多,需要保證設備設施的齊全完善,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彈性的綠化空間保障雨季集中時的排水,將淀泊湖風光與地塊水渠結合,形成海綿效應,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在空間上確保居住的安全性,使居住空間具有領域感和私密性。同時,對于空間的可變性提出了相應的要求,空間因此趨于多意化來應對不同生活方式的訴求[6]。本設計將從以往單一屬性的空間變為具有多重屬性的空間,靈活可變的空間滿足了多樣化的需求。2.3體現空間觀念。傳統居住空間大多采用圍合的方式,體現“一種對內部空間親和、對外部空間排斥的空間品質”。院落作為中國傳統民居空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容易讓人在心理上產生歸屬感,另一方面也容易讓人產生‘聚合’的心理取向”[7]。同時,院落的職能也是多樣化的,家務農活、接待賓客、祭神祭祖等都在院落內進行。本設計將迎合傳統的空間觀念,創造一個內聚性強、有院落文化氛圍的空間[8]。

3雄安新區居住建筑方案空間形態設計

3.1總平面布局特點(住區層級)。(1)總體布局。方案在總體布局上采用合院式布局,在中間形成兩條綠軸街巷,在綠軸兩旁是大大小小的院落,總體構成了兩巷十二院的格局(圖03)。院落的開口均朝向內部街巷,圍合形成的較大院落空間由小體塊打斷,形成尺度宜人的院落,同時部分體塊底層架空,以加強院落之間的聯系。這既有利于鄰里之間的交往(對內親和)和安全防衛(對外排斥),也營造了多樣性、人性化、有歸屬感的城市社區氛圍。(2)交通與屋頂排水分析。本設計中場地內部的交通實行人車分流,機動車從城市街道直接進入地塊內部的地下車庫,地塊內的綠軸街巷完全步行化,保證地塊內部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圖04)。將雨水和地表徑流水匯聚到各個院落的池塘內,院落池塘與內街水道相連接,經過水系內植物的過濾凈化后,最終匯入場地西側的主河道。形成彈性的綠化空間,實現以人為本的可控生態景觀。3.2地塊平面布置特點。(坊院層級)(1)流線分析。在住宅歸家路徑的設置上,采用了“城市街道—綠軸街巷—院落—居住單元”的空間順序,實現了“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的空間過渡。這種逐級過渡的空間層次賦予住區環境較強的連續性,一方面激發了街巷生活的多樣性,另一方面確保了城市生活與居民生活相互獨立又有機聯系。(2)院落設計。住宅院落尺度控制在30~45m之間,5~7層的建筑高度共同形成尺度宜人的半圍合空間,同時保證住宅能夠滿足日照要求。內院置基于傳統居住文化的裝配式住宅空間設計分析雄安建筑設計競賽D-03地塊設計D-D-03PLOTDESIGNOFXIONGANARCHITECTURALDESIGNCOMPETITION李岳巖惲彬蔚(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710000)圖01D-03地塊設計方案效果圖圖02傳統居住空間序列的延續圖03居住區總平面布局及經濟技術指標入不同的活動場地,如羽毛球場、沙地、健身設施等,同時點綴各種花草樹木,形成有傳統特色的、小尺度的、親近行人的宜居空間。(3)視線分析。采用錯落的建筑體塊阻止了外部視線的直達,同時部分底層架空與內街連通,又能夠使得院落內外的一部分視線相通,實現園林景觀中的“圍、擋、遮、透”。3.3戶型設計特點(內宅層級)。本設計針對不同的人群和家庭結構,設置了從24~142m2的7種戶型,合理平等配置,形成多元化的混居社區(圖05)。(1)戶型特點分析。本次戶型設計中,將服務空間集中在兩戶之間,兩側是被服務空間,實現空間的集約。戶型大多采取躍層的形式,每兩層一個公共走廊,減少了交通和公攤面積,且每個戶型都有良好的通風和日照。為底層戶型配置面向街道的花園以保障住宅私密性,利用頂層戶型錯層空間設置屋頂花園以提升居住品質(圖06)。(2)戶型組合模式。本次設計大部分戶型的進深相同,面寬有所差別,故多種戶型在同一住棟內部實現混合居住。由于整體采用裝配式建造手法,分戶墻可以拆除,從而實現戶型之間的合并,共有10種組合方式(圖06)。方案中單元戶內部采用可移動的部品系統,可以根據不同的功能需要,改變內部的空間劃分和家具擺放。

4雄安新區居住建筑方案裝配式結構系統

本設計中裝配式結構系統總共分為3個部分,聯系上下層的核心筒作為結構支撐系統,位于空間內部的厚墻體系作為空間部品系統,起到分隔圍合、儲藏收納的作用,位于最外側的可拆卸墻體是結構圍護系統。3個系統均采用裝配式建造的方式,可拆分成不同的部件,其尺寸均滿足公路運輸的要求(圖07)。(1)結構支撐系統。主體結構由預制的核心筒構件與現澆的水平向樓板組成,在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保證結構的穩定性。同時,在核心筒的位置設置管井,將所有的管道線路在此位置進行整合,實現了設備的集成(圖08)。(2)空間部品系統。空間部品系統主要是由木板拼接而成的厚墻體系,起到分隔空間的功能,同時兼作衣柜、書桌、儲存櫥柜等家具。組合拼接的木板按照300mm×300mm的網格模數設計,支撐構件和木板格構組成不同尺寸規格的厚墻體系(圖08)。(3)結構圍護系統。結構圍護系統主要指分為內墻和外墻的預制墻體,含有門窗的構件單獨設計。預制墻體的主體結構為輕鋼龍骨,在兩側鋪設保溫層、隔音層和面層,以滿足室內保溫隔音的需要。每個預制板上都會有預留的凸起和凹槽方便墻體之間的互相連接。同時在安裝墻板的樓板上會設置固定的軌道,來保證墻體的安裝[9]。

5結語

本文在傳統文化復興和國家大力推進裝配式住宅的大背景下,以雄安設計D-03地塊為例,提出以傳統居住文化作為出發點,將傳統居住空間與裝配式住宅相結合的設計原則和方法。在傳統居住文化方面,提出了“城市街道—地塊內街—院落—居住單元”的空間序列,實現傳統居住空間“街—坊—巷—院—宅”的延續。在住宅工業化方面,提出單元模塊的構件劃分和核心筒體系,實現了支撐結構和設備管線的集成。同時讓居民共享一定的資源與空間,為改善日益淡漠的鄰里關系做出了積極的嘗試。希望以此實現中華傳統居住文化的傳承和時代的創新,創造溫馨和諧的生活氛圍與親切雅致的人居生活環境。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目標和效果導向的綠色建筑設計新方法及工具”子課題“建筑綠色性能模擬分析技術流程和策略”(2016YFC0700209)。

參考文獻:

[1]代元麟.基于傳統文化思想的居住建筑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121.

[2]蘇婷婷.中國裝配式建筑的現狀以及在住宅建筑中的運用[J].建材與裝飾,2020(11):98-99.

[3]曾憲平,譚敏麗.家庭、宗族與鄉里制度:中國傳統社會的鄉村治理[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04):35-37,58.

[4]王魯民,韋峰.從中國的聚落形態演進看里坊的產生[J].城市規劃匯刊,2002(02):51-54,80.

[5]王湘昀.論傳統民居對現代居住建筑文化的啟示[J].南方建筑,2004(06):17-19.

[6]田韌.數字時代的虛擬建筑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4:91.

[7]胡哲銘,李秋實.探究傳統居住文化——談院落空間在現代居住建筑中的演繹[J].華中建筑,2009,27(05):72-75.

[8]高嬋.冀南地區傳統合院式民居空間形態研究[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15.

[9]張理奧,周靜敏.E·HOUSE基于開放建筑體系的互聯網住宅系統[J].建筑技藝,2018(05):106-112.

作者:李岳巖 惲彬蔚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