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空間設計在九年制學校的實踐

時間:2022-06-25 11:08:57

導語:共享空間設計在九年制學校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共享空間設計在九年制學校的實踐

摘要:以安亭新鎮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雙語學校為例,分別從校園組團庭院、屋面活動區、天橋等室外場所設計,探討九年一貫制學校設計中營造多層次校園室外共享空間的理念及手法,并借此全面解讀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雙語學校設計,以期對未來九年制校園外部交往空間的布局提供參考。

關鍵詞:室外共享空間;九年一貫制學校;場所;交往空間

九年一貫制學校從小學階段開始注重學生習慣的養成,到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方法,兩個教學階段連成一個整體。因較大年齡跨度的學生之間存在著思維上、生理上、心理上的差別,對于教學、活動等生活方式不同,在校園建筑尺度、房間功能組合、細部處理,尤其是室外空間布局的設計時,需要圍繞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進行充分考慮。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一書中談到:“室外空間生活是一種潛在的自我強化的過程。當有人開始做某一件事時,別的人就會表示出一種明顯的參與傾向……每個人,每項活動都能影響、激發別的人和事。一旦這一過程開始,整體的活動幾乎總是比最初進行的單項活動的總和更廣泛、更豐富。”在安亭新鎮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雙語學校的規劃設計過程中,著重創造校園中多元化的室外共享空間,將教學區和生活區多層次的互動交流理念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加適宜的戶外學習環境。

1項目概況

本項目位于上海市嘉定區安亭新鎮,基地北臨南安德路、南鄰京滬高速,東西兩側規劃為公共綠地及住宅用地,用地面積45008m2,總建筑面積43232m2。主教學樓共4層,小學部包括1~5年級,每年級6個班,初中部包括6~9年級,每年級4個班,學校還包括一個700座小禮堂、宿舍樓、綜合體育館和食堂(圖1)。學校的教學單元靈活自由,生活單元能適應功能多樣的空間組合形式,建筑以天橋相連,之間穿插舒適和互動的室外共享空間。在戶外增加學生集中活動場所、休閑廣場、閱覽展示區,結合庭院設計豐富的交往空間,促進各年級學生間的交流。

2組織校園總體規劃布局中室外共享空間理念

2.1總體設計理念

校園總體布局強調各功能區域的整合,九年制小學部和初中部相對獨立又相互連通,共同圍繞教學樓中心的“中華文化區”,實現跨年齡段、跨文化背景學生間的交流。本項目布局無明顯的軸線設計,平面靈活、空間通透(圖2),天橋連接學校各個主要區域,流線上下交錯,自然圍合成形態自由的院落空間和柔和的室內外界面。場地內教學樓、食堂、宿舍樓、體育館高低錯落(圖3),建筑單元由北往南依次布置由開放到私密的功能空間,圍合出大大小小的室外共享區域。總體設計圍繞室外的共享教學、共享游戲、共享活動場所展開,強調知識傳承,注重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操場運動區和教學區、生活區之間由天橋前的休閑廣場分隔,天橋是學生上下課必經的場所,是與教室息息相關的輔助空間,不僅滿足基本的交通需求,提供遮蔭擋雨的保護,也為學生們提供豐富的室外共享空間(圖4)。若遇到陰雨等較差的天氣條件,教學樓東南翼的底層架空空間將成為學生們的風雨操場,提供寬敞的半室外游戲教學場所。

2.2交通設計理念

人車分流的設計原則能保護戶外活動的學生。基地僅北側臨城市道路,人流入口布置于北側中部,主要教職工及訪客車行由東北側入口進入,后勤車輛流線則安排在西北側。外圍環路布置地面機動車交通流線,營造校園內安全、舒適的純步行環境(圖5)。主教學樓設置地下車庫,東西兩端各設一個雙車道出入口,校園中部東西向機動車道于地下連通,避免教學區和生活區受機動車干擾。

2.3單體設計理念

教學樓采用X形設計,中部大型中庭為教學活動提供舒適室內場所,確保九個年級的教育單元交互融通。展開的雙翼圍合出內院共享空間(圖6),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室外教學、游戲場所;兩幢宿舍樓間由中部大堂連接,西側為半開放式公共空間,東側與天橋圍合成安靜閑適的休閑花園;食堂位于校園中央,俯瞰整個休閑廣場與操場;食堂二層室外平臺、教學樓三層露臺、宿舍樓屋頂花園以及體育館屋頂籃球場都為校園增添更多的露天共享活動區域。

2.4景觀綠化設計理念

外部空間運用“自然流動”的設計手法銜接(圖7),移步換景,實現多層次交往空間體驗。教學區和宿舍區院落以草坪灌木圍合室外空間,建筑單體屋面均有綠化覆蓋,營造植物高低層次。基地外東西兩側公共綠地為校園提供舒適優美的自然環境,從視覺上向校園以外延伸。

3發掘校園室外共享空間核心價值

3.1校園室內外共享空間的連續性

揚·蓋爾認為“活動是從內部和朝向公共空間中心的邊界發展起來的。孩子們總是先在門前聚集一會兒,然后再開始集體游戲并占有整個空間。”九年一貫制學校教學的關鍵在于整合更多的室內外交流場所,通過營造更開放的室內外教學環境匯聚更多的學習資源,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供參與和探索的機會(圖8)。學生的互動從班級教室向走廊延伸,先到達教學樓中心設施——中華文化區或圖書館,而食堂則提供社團日常活動空間,再繼續向外部延伸,廣場庭院活動區域幫助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學習與娛樂之間轉化,使課堂與外部環境無縫銜接。

3.2校園室外共享空間作為非正式教學空間

九年制學校注重學生多元化的教學體驗,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自由加入學習小組,培養興趣特長。在課堂上,學習依托于普通教室、專業教室、實驗室、體育館等室內空間;在課間或放學后,學習不再局限于固定教室內,學生能在庭院、操場、屋頂露臺、天橋、活動區等“非正式教學空間”進行活動交流和學術探討,讓學生在心情放松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社會交往能力(圖9)。

3.3校園室外共享空間以學生為導向

傳統學校慣于采用對稱、整齊的組織秩序,本九年一貫制學校的規劃布局設計則基于多年級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體現以人為本、平等交流、個性自由的精神。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雙語學校設計的出發點以學生為導向,期望每一位學生能夠以校園主人的身份,在日常教學生活中使用建筑空間,借助高年級學生的智慧主動去創造一個更加友好的交往環境(圖10),幫助低年級學生在室外共享空間中開展活動。

3.4校園室外共享空間的生態意義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雙語學校始終貫穿生態化理念,基本教學單元的組合和使用,如普通教室、美術教室、勞技教室、閱覽室等,充分考慮對自然光和自然風的利用,減少建筑物日常運營維護的能耗。室外共享空間交錯穿插于建筑院落之間,加強采光通風,營造出局部舒適的小氣候區域。景觀綠化為學生活動和休憩提供適宜的外部環境,這些室外共享空間同時也為宿舍樓帶來自然采光、通風(圖11),以及優美的風景畫面。

4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安亭新鎮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雙語學校校園室外共享空間設計的實踐,探索學校外部交往場所在九年一貫制學校的組織和應用,符合當代教育理念的創新與素質教育的改革。充分考慮到當代九年制學校中教育教學的需求,認識到校園室外共享空間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意義,通過對教學單元以外空間的組合、活動環境的營造等多方面的規劃布局優化,構建一個屬于學生的完整的校園學習環境,從而提升校園空間的教育價值、審美價值、生態價值。筆者認為,有關九年制學校室外共享空間的設計實踐仍有很多可探索的理論領域,希望在今后的學習與工作中繼續發掘。

參考文獻

[1]陸軼辰.南山六記——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科華學校設計紀實[J].建筑學報,2020(1):45-49.

[2]朱濤.邊界內突圍——深圳“福田新校園行行動計劃——8+1建筑聯展”的設計探索[J].時代建筑,2020(2):45-53.

[3]王小工.適應未來教育需求的學校設計[J].建筑實踐,2020(5):156-159.

[4]車志遠.教育新理念下廈門中小學教學建筑空間設計研究[J].城市建筑,2020(8):151-153.

[5]江立敏.意象、原形、展示——北京十一學校嶗山分校設計[J].時代建筑,2019(6):114-119.

[6]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作者:何文杰 單位:華東建筑設計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