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展示空間設計依據與原則
時間:2022-06-27 02:55:41
導語:非遺展示空間設計依據與原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全面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展示工作,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研究的重點。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展示的過程中,展示空間設計是關鍵。基于此,筆者在本論文中,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空間的設計依據、設計原則等問題,展開了詳細的研究和論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空間;設計依據;設計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是人類文明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亡。面對這一現狀,全面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展示工作得到認可。在這一背景下,全國各個地方都開始陸續建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空間,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促使人們在參觀的過程中,對其形成更加全面、系統化的認識,達到傳承、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
1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非遺展示空間
1.1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是在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即:傳統手工藝;社會實踐、儀式和節慶活動;表演藝術;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實踐和知識等。我國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研究中,將其定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各族人民在社會實踐、生產活動中逐漸形成的一些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其中,文化表現形式主要包括民俗活動、表演藝術、與其相關的器具和實物、手工制品等;文化空間則是對傳統文化活動進行集中展示的場所[1]。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七個顯著的特點:(1)獨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對某一地區、某一民族人們的創造力進行了精準地表現,且具有獨一無二、無法再生的特性;(2)流變性。非遺在進行傳播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是通過人民自發學習而實現的。同時,非遺在傳播和傳承的過程中,也屬于一種活態的流變,并且在傳承過程中,與當地的人文風情進行了結合,逐漸演變成不同的流派;(3)綜合性。非遺是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逐漸形成的,是時代、環境、人文精神的共同產物。同時,非遺的表現形式也十分豐富,并且兼具娛樂和教育功能,呈現出極強的綜合性;(4)民族性。非遺常常是某一個民族本身所具備的,體現了民族的生產方式、語言特點、民俗風情、思維方式等,呈現出極強的民族性;(5)地域性。非遺將某一個地域的自然、人文元素精準體現出來,呈現出極強的地域性,使其更加容易識別;(6)傳承性。非遺在進行傳播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是借助師徒相傳、父子相傳的模式進行的,這種傳承模式呈現出極強的動態性、無形性,一旦出現了傳承者、傳承對象分離現象,就導致非遺陷入消亡的邊緣中;(7)活態性。非遺最終的意義不是借助可見的物質形態體現出來,而是借助人的行為體現出來,呈現出一定的活態性[2]。
1.2非遺展示空間概述
非遺在進行展示的過程中,必須借助一定的空間場所才能進行,主要是為展示非遺而人為創設出來的空間,通過對展示空間進行整體塑造,最終將所要傳播的內容展示出來。在當前時代下,為了加強非遺的挖掘、搶救、保護工作,出現了大量的非遺展示空間。其中最為常見的主要有五種類型:(1)鄉村文化禮堂。主要是用來舉辦民俗文化節慶活動、文化儀式活動、文體活動的場所;(2)綜合性博物館。是在原有博物館的規劃的基礎上,將非遺融入其中,增加非遺的展示區域、展示空間,并增添相關的硬件設施,使非遺相關的內容展示出來;(3)非遺綜合館。是專門為非遺文化所規劃、構建的場所,呈現出鮮明的區域特質,旨在對其所代表的非遺項目進行展覽、傳播;(4)非遺專題館。主要是針對某一個固定的非遺項目作為主題展開展示,以便以對某一非遺文化項目展開深入地挖掘、保護;(5)非遺博覽園。主要是將主題不同的非遺項目進行集中,使其置于某一個規定的區域內,并形成一定的規模[3]。
2非遺展示空間設計的依據與原則分析
在對非遺展示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設計依據和基本原則,不斷提升其設計的科學性,以便于更好地進行非遺項目展示。
2.1尊重文化
非遺空間在對非遺項目進行展示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對物品的展示,更是對其背后蘊藏的文化進行展示。因為非遺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民族特色、民族信仰、民族文化、民族崇拜的集中體現,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因此,在對非遺展示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堅持尊重文化的依據和原則,促使參觀者在非遺項目的觀察中,形成更加直觀、深刻、具體和真實的認識。例如,澳洲土著文化的博物館,在對其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依據其獨特的文化,以備受呵護的祭祀禮儀文化作為中心,將其設計在最為亮點的地方,以達到強調、觀賞的目的。
2.2活態傳承
基于非遺的師徒、父子相傳模式,以及傳承過程中存在的活態性,在進行非遺展示空間設計的過程中,必須依據活態傳承的依據和原則,從兩個方面進行努力:第一,將傳習和展示有機整合起來,也就是在對非遺進行展示的過程中,配合與其相關的專業學習,使得非遺展示更加透明化、更加真實,對于參觀者來說,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誘惑性。例如,在大理州城濮鎮扎染博物館中,不僅僅對扎染工藝的制作過程進行了展示,同時還借助Work-Shop手工作坊,由非遺傳承人進行現場教學。如此,通過傳習和展示的有機結合,使得非遺展示更加真實,給游客帶來了更加強烈的觀賞和體驗效果。第二,突出工匠精神。基于非遺的特點和內涵,在進行非遺空間設計的過程中,還應遵循匠人精神的原則,不僅僅關注表面上的展現,還應將與其相關的歷史人物、特定的歷史信息展示出來,促使觀賞者在參觀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例如,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中,在對木雕這一非遺項目進行展示的過程中,還對匠人精神進行了生動的刻畫。如此一來,參觀者在這一非遺項目的參觀中,通過匠人的表情、木雕背后的裝飾等,對這一傳統工藝技術的原材料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最終對其本質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3以人為本
在對非遺展示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依據和原則。尤其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參觀者在對非遺進行參觀的過程中,也隨之出現了更多的想法、期待等。因此,在對非遺展示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堅持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的原則,緊緊圍繞人們的非遺參觀需求、參觀喜好等進行設計。具體來說,在對其非遺展示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融入一定的趣味性因素,促使參觀者在非遺展示的參觀中,與客體之間形成溝通和共鳴。
2.4地域性
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出極強的地域性,在對其展示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堅持地域性的原則,最大限度融入一些地域性的元素,進而將不同的地域文化信息傳達出來,使得參觀者在觀看的過程中,獲得更加直觀的體驗和感受。具體來說,在進行非遺展示空間設計的過程中,應將非遺項目的文化、主題、地域性元素融合其中。例如,在傳統技藝類非遺展示空間設計的過程中,就可以將其原材料、原產地信息等融合其中[4]。
3非遺展示空間設計策略研究
3.1營造活態的展示空間
首先,在對非遺展示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有別于傳統的展示空間,依據具體的展示特點和空間功能,進行空間序列組織。在具體進行非遺空間設計的過程中,由于非遺空間功能具有極強的可變性,可借助“討論式”的空間,努力發現新的使用價值,最終形成空間的表意系統;基于非遺項目不同、展品的性質不同,參觀者的參觀方式、參觀形式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可將展示空間進行細分,使其成為暫留空間、流動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增加展區的面積,不斷擴大展示空間的層次;另外,在對非遺展示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還應對建筑外部的空間進行充分利用。其次,流線組織的多元化。在對非遺展示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實現流線組織多元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基于非遺項目在傳承的過程中,呈現出極強的活態性,在進行展示空間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追求動態性的演繹,給參觀者形成整體性印象。因此,在具體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可對多種功能的流線進行復合化布置,使得參觀者在具體的觀察中,不再受到觀賞位置、觀賞角度的局限,可隨意穿梭,進行全方位的欣賞。
3.2營造情境空間
非遺展示空間是對非遺項目進行展示的重要場所,旨在帶領參觀者置于特定的場景中,對某一非遺項目存在的環境、脈絡展開探索,最終將非遺代表的意義精準地傳達出來。因此,在對非遺展示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情境空間。具體來說,在進行非遺展示空間設計的過程中,應將展示環境中的多種符號,包括:聲、光、色、造型等,借助一定的情境渲染,促使參觀者產生情感共鳴,最終促使其更好接受和理解展示出來的內容和文化。例如,布登波洛克文學館,在對其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就借助了營造情境空間的模式,對小說中的整個環境進行了還原和再現。同時,還邀請參觀者在小說的經典場景中,參與布登波洛克家族秘密的探索。
3.3創造參與性的互動空間
在對非遺展示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還應結合一定的原則和依據,努力創造出具有參與性的互動空間,進而吸引更多的參觀者。具體來說,在進行主題體驗性空間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轉變單一的靜態展示模式,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將參觀者的多個感官調動起來,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體驗中。例如,可借助AR技術,將展示空間中的非遺項目進行情境再現,給游客提供更好的感官體驗,不斷提升其互動參與性;另一方面,提供實踐操作的空間。在對非遺展示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由于非遺傳承不僅僅是通過物質形態體現出來的,而是依托一定的行動進行展示。尤其是針對一些傳統的技藝類文化遺產,在對其展示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給參觀者提供一個實踐的空間,使得人們在親身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對其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獨特的體驗等[5]。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非遺展示空間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展示的重要場所,也是實現非遺傳承和保護的關鍵點。基于此,必須立足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依據“尊重文化、活態傳承、以人為本、地域性”的設計依據和原則,營造活態的展示空間、情境空間和互動空間等,不斷提升非遺展示空間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使其更加具有參觀價值。
參考文獻
[1]任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空間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20(2):131-132.
[2]王欣.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展示空間設計[D].云南藝術學院,2018.
[3]孫曼曼.基于情境營造的非遺展示空間設計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8.
[4]劉文陽,楊家林,李悠悠.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交互展示空間設計[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6,2(6):48-50.
[5]關山,郝阿娜,李冰.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空間設計策略研究[J].華中建筑,2016,34(5):148-152.
作者:嚴先琴 周元培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 湛江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