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文化創意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3 06:08:00

導語:數字文化創意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字文化創意管理論文

創意產業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總體的動員與政策支持,還必須有實質性的產業發展與推廣。當前各國創意產業的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已不是理念轉換,而是如何實際運作,推動文化創意企業的快速生長,并發揮集聚效應,培育創意市場,打造并完善創意產業鏈,形成新的產業發展群落。因此,建立并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創建創意產業孵化器、創意產業園區是十分重要的基礎建設。

文化創意產業是市場不成熟,需求不穩定,產業鏈尚不完整的風險產業,又是有效需求高速增長,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經濟效益非常誘人的朝陽產業。正是具有如上的這種相反相成的特點,文化創意產業才需要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高效的政策支持機制,高技術的基礎設施,相互接駁的產業鏈條,打破原有行業界限的重組場域,迅速順暢交換傳播的數字網絡和一個高度市場化的交易平臺。創意產業園區、孵化器就是滿足以上需求的產業發展模式。

各國的創意產業園區或孵化器

創業園區最初是從支持和孵化新建高新技術企業而興起的。或稱“科技園”、“開發區”“高新技術區”,企業孵化器(Businesslncubator,InnovationCenter)等。也稱企業創業中心,「創新中心」(Innovationcenter)、「企業中心」(EnterpriseCenter),「支持中心」(SuportCentre)、「工作坊」(Workshop)等。它是一種介于政府、市場與企業之間的新型社會經濟組織和企業發展平臺。它是通過提供一系列新創企業發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資源網絡,來幫助初創階段或剛成立的相對弱小的新創企業,使其能夠獨立運作并健康成長。1980年代特別是1990年代以來,隨著創意產業的興起,各國的產業園區或孵化器高速發展,成為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模式。

美國產業園區或企業孵化器最早出現在美國,是伴隨著新技術產業革命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1956年,美國人喬•曼庫首次提出了孵化器概念,并在紐約成立了第一家企業。美國是企業孵化器發展得最為成功的國家。從1980年到2001年,孵化器數量從12個迅速發展900個以上。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美國孵化器產業大致劃分為四個階段,并形成了4種不同的運作模式:

(1)企業組織創立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這一時期的大多數孵化器都由政府和社區合作建立、以非贏利性機構的形式存在,基本上以混合型的孵化器為主。孵化器的主要目標是為了緩解社區的高失業率的狀況。

(2)從單個孵化器向孵化系統過渡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表現為政府開始從直接資助轉向信息和網絡的支持,從政府主導轉向政府部門、企業界、研究教育機構、社會團體的全面協作,孵化器的經營主體轉向多元化。

(3)孵化器的企業化運作階段(20世紀90年代前期),其特征是孵化器的經營改由具有企業管理經驗者承擔,服務對象由內而外擴張,越來越注重創新。

(4)創業孵化集團的出現(20世紀90年代后期),創業孵化集團的基本特色是它本身就是新創企業,不僅向其它新創企業提供辦公場所和設施,而且還提供更加全面的管理咨詢支持,包括企業發展和技術開發、市場營銷、競爭研究分析、法律顧問、會計等。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通過創業者和風險投資的聯合,將巨額資金與大量具有創意的新創企業結合,同時吸引了大批優秀的管理人才加盟。

目前,美國孵化器主要有四種形式:政府主辦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孵化器、私人主辦的孵化器、學術機構主辦的孵化器、公私合營的孵化器。其中前兩種類型孵化器的特點在大學主辦的孵化器中都能得到體現。除此以外,大學孵化器比較關心學校教工的科研成就,通過創辦孵化器可以吸引許多科研項目和高級研究人才,這類孵化器占總數的18%。

在美國,有一些商業孵化器來幫助藝術家實現藝術作品的商業開發,還有一些是幫助少數民族和婦女實現成功的商業孵化器,加利福尼亞有一個孵化器基金,幫助個人建立他們自己的慈善事業。

英國1996年,英國有25家孵化器,此后由UKBI發起,孵化器急劇的增長,2002年全英國有1500多家孵化器在運作。UKBI是一個領先的企業孵化的網絡,可以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專業技能、技巧和信息,能夠幫助企業孵化。在英國所有的孵化器都能夠提供會議室、設備和一些共享的服務。94%的孵化器能夠提供企業規劃的支持,能夠允許被孵化的企業側重于自己的理念,并且能夠為他們提供很多的支持活動。89%的孵化器能夠提供企業培訓的支持,85%的孵化器能夠提供財務的建議。

牛津大學科技園是2000年在一個17世紀的農場上建立起來的。牛津大學在航空、汽車、電子、生物、IT、納米、網格、生態、材料、水利等學科方面的優勢,對新企業的創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學校的老師只管研發技術成果專利,再將專利轉讓給學校,風險由學校承擔。

劍橋科技園于1971年成立,園內有11個孵化器,1600個公司大部分為研發機構,原則上不接收生產型企業入駐。主要集中在IT、生化、儀器、法律等領域,其中大部分為跨國公司的子公司。劍橋比牛津在科技方面更有優勢,有81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來自于劍橋。劍橋科技園是以平衡房地產、風險投資以及種子項目這三方面的關系為原則。

伯明翰研發園成立于1986年,園區至今孵化企業30多家,在英國排名第四。園區管理者伯明翰研究和發展有限公司是伯明翰大學全資公司,通過企業運作管理,使股東的利益最大化。公司的盈利方式主要通過幫助伯明翰大學知識產權的轉化而獲得。知識產權轉化的方式有:專利許可、知識產權顧問咨詢、合同開發、投資子公司等。實現知識產權的轉化,學校、公司、研發老師個人均受益。由于該中心完全是獨立商業化運營的公司,這樣可降低學校在知識產權轉化過程中的風險。另外,學校一般都是非盈利機構,知識產權的轉化會涉及盈利、稅收等問題,由公司按市場化去運作。現在每年學校專利120個,轉化收入400萬英鎊,開發成本60萬英鎊,許可證收入60英鎊至100萬英鎊,合同收入200萬英鎊,個人顧問咨詢25萬英鎊,子公司收入50萬英鎊。這種知識產權的轉化對學校、老師個人都有益,能發揮知識產生財富的利益最大化。

上述三個例子可以看作英國孵化器的三種模式,而無論哪一種模式都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孵化器的利益;二是孵化器的服務與企業賺錢的關系;三是孵化器要做到全方位服務。

以色列以色列的孵化器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國家直接參與企業孵化器全部過程。以色列工貿部首席科學家辦公室下設科技孵化器規劃委員會,負責孵化器項目的審批和政策制定,以及全國23個孵化器的運作和協調。首席科學家出席孵化器規劃委員會主席,委員由高科技行業代表、大學教授、孵化器畢業企業代表以及科技孵化器管理局長組成。其主要的職責是制定有關孵化器的政策、設計支持孵化器的政策以及孵化器中的項目實施的程序和步驟,設置孵化器項目,審批預算,檢測被孵化企業的進展等。

印度印度的孵化器主要集中在軟件園。印度軟件園區由政府統一規劃,全面打造,使之發揮最大效應。1990年印度電子工業部首批三個軟件科技園區: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沿印度南部兩邊海岸沿伸到浦那和布巴爾斯瓦爾,形成地理上大三角分布。1991年印度政府耗資60億盧比在班加羅爾設立了該國歷史上第一個軟件科技園。邁索爾SJCE科學技術企業家科技園,是印度最好的科技園區之一,已得到國際標準O9000、ISO14000認證,并建立了全面質管理體系。邁索爾科技園的資金主要來自私人企業和機構的捐款,小部分來自于政府支持。邁索爾科技園也是其下設的100多所學院的管理者,包括商學院、理工學院以及職業學院,這些學院的學生在畢業時就有了自己的項目,通過科技園區的扶持和服務創辦自己的企業。園區內企業的創業資金多數是銀行貸款,額度不限,印度的銀行家本身就是風險投資家,良好的投融資環境無疑是孵化企業的溫床。企業的孵化期一般為兩年,最多延長至三年,三年后企業無論成功與否都要搬出孵化器。

愛爾蘭愛爾蘭政府把軟件產業作為本國經濟期發展的戰略重點,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國財政預算支出連年向該產業傾斜;其次是取措施鼓勵外國軟件公司到愛爾蘭從事科研開發;三是降低公司稅、資本收益稅、個人得稅,實行稅率優惠和政府補貼。都柏林城西商業園匯集了9個不同國家的80家企業,提供了配有餐館、酒店、超市的公園式社區辦公環境,建立了方便快捷的光纖電信網絡通訊,成為了全球最優秀的商業中心之一。吸引了ACNIELSEN、ADOBE、MORGANSTANLEY、NORTEL、TDK等世界一流企業入駐。都柏林城市大學創新企業中心成立于2001年,得到包括DCU、愛爾蘭企業局、AIB(BANK)等各方面資金的支持。該中心的宗旨是成功轉化高新技術,引導新技術企業的誕生和發展。該中心對企業幫助的過程:種子基金—孵化—管理—輔導。最值得一提的是,不論從生物技術到計算機、還是到工程設計,都柏林城市大學的科研條件及各項資源與該中心共享,為軟件企業的成長增加了新的平臺。

其他國家孵化器的創建德國于1983年成立了第一家孵化器,至2002年全國有200多家。德國孵化器的發展起步于90年代初東德和西德的合并主要是用孵化器推進東部經濟的發展所以德國孵化器大部分建在原來的東德。在日本,1999年,日本新經濟組織孵化協會成立,至2000年,全日共有203個企業孵化器。其中78.3%是非盈利性質的孵化器。意大利孵化器規模相對較小,只建了12個孵化器,另外有8個正在建設,且多數孵化器主要孵化的是高新技術企業。芬蘭是采用政府牽頭,與大學科研界和企業界三方合作興辦科技園,以技術創新為靈魂,以發展民族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產業為主導,發揮大學科研界和企業界的積極性。

我國創意產業園區的崛起

1987年6月,我國第一家孵化器——武漢東湖創業者服務中心在武漢東湖開發區成立。2004年8月,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達到489家,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孵化器已從早期主要提供孵化場地,擴大發展到現在的多層次、全方位提供服務,例如為企業提供扶持政策、孵化場地、共享服務設施和資金籌集、市場開拓、人員培訓、診斷咨詢、信息網絡、公共關系等孵化服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孵化器在為企業籌措資金的同時,積累了風險投資的經驗,在積極爭取國家計劃支持和銀行貸款的同時,以孵化基金、擔保基金以及股份制改造等方式為企業進行社會融資,孵化基金累計達35億元以上。“十五”期間是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大規模發展時期,各省市對孵化器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

我國近年由單純科技孵化器向綜合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轉化,特別是數字化創意產業園區紛紛崛起。2004年11月,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副司長張新建,提出培育網絡游戲產業的孵化器。實際上,、文化部、廣電總局、信息產業部均已命名和組建多處創意產業(網絡游戲、動漫、演藝、出版)發展基地。

香港在政府推動下創建了“數碼港”和“科學園”等創意產業園區。2004年5月,香港財政司長唐英年表示,為加強對設計及創新發展的支持,政府計劃動用2.5億元成立基金,推出“設計智優計劃”,并成立“創意及設計中心”,匯聚各方人才。2005年1月12日,行政長官董建華施政報告中提出,要盡快設立文化及創意產業咨詢架構,廣納產業界、文化界,以及相關范疇的外地翹楚,共同探討香港文化與創意產業的發展遠景、路向和組織架構,研究全面發揮優勢、整合資源、重點推進。

上海創意產業在短短幾年時間里,也獲得了快速發展,推動了一批創意型行業起飛,建立了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創意產業園區,聚集了一批具有創造力的優秀創意人才。這些年上海大力開展國際的電影節、電視節、音樂節、藝術節、各類設計展,在國際上贏得了廣泛的聲譽,創意產業已初具規模,形成了一定的創意設計方面的集聚效應。上海市首個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基地,2004年10月12日在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揭牌。該基地已確定以動漫和網絡游戲業為突破口,建設文化與高科技密切結合的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將依托張江高科技園區雄厚的軟件產業和芯片產業,著重發展動漫和游戲產業(包括網絡游戲)、影視制作產業、多媒體內容產業,其中包括多媒體的軟硬件開發和制作、動漫畫制作、游戲軟件、高科技影視后期制作、產品工業造型設計等。近年,上海還開發改造和利用了100余處老上海工業建筑,對老廠房、老倉庫進行了改建,形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創意工作園區,如泰康路視覺創意設計基地、昌平路新型廣告動漫影視圖片生產基地、楊浦區濱江創意產業園、莫干山路春明都市工業園區、福佑路旅游紀念品設計中心、共和新路上海工業設計園、“八號橋”時尚設計產業谷和天山路上海時尚產業園等。闖出了創意產業與城市改造的新路。

在深圳,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園正籌建中,其定位為平面設計、動漫畫設計、影視制作、網絡游戲、三維設計、工業設計等相關多媒體文化創意產業的孵化器。

此外,四川也在2004年12月成立了成都數字娛樂軟件園,要為游戲策劃、美工、程序開發、測試到運營提供孵化器。2005年初,重慶也舉辦了創意產業研討會,可以看出,關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正在成為孵化器發展的新的趨勢。

創意產業園區的重要功能和特征

創意產業園區或孵化器在推動創意產業發展,催生高新文化創意企業創業,打造產業集群,甚至在就業人數等方面均有重要功能和特征。

創意產業園區具有聚合、叢集和融合、交匯功能。產業園區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產業集群或產業叢集。創意產業的各個部門在總體上可能有很大差別,但每一部類內卻有著共同的或相近的屬性。比如都生產同一類產品或相關產品;共同分享同一市場,采用大致相近的銷售方式、渠道;產業上游的資源需求相同;智力及人力支持的群體相同或相近,科技理念與技術支持相同或相近。比如香港總之,產業園區構成了共同的產業運行鏈條。產業間企業間相互激蕩,就形成了一系列的產業優勢。在產業內,企業之間互動;產業外,企業可以結盟,共同對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同時,產業集群因享有地理上的優勢而有可能獲得更便捷的有機的發展。如在香港,出版、廣告與媒體公司多位于銅鑼灣、測魚涌和北角。米歇爾•波特認為,這種產業的群集具有特殊的優勢。地理位置接近也許會產生集群間的激烈競爭,但企業間卻可以分享信息資訊,聚合特定的需求,繼而降低交易成本。產業集群也能使一個個孤立的企業,從較大規模的經濟活動中受益,同時刺激相關產業和后續產業的發展,為產業群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波特將這種集群模式描繪為一個“鉆石”形的結構。

創意產業園區除了一般產業園區的構成外,還具有如下特征:

創意產業園區的企業集群具有較大的跨行業重新按需組合的特征;其主要構成應有相關文化藝術創意設計方面的企業,應有提供高科技技術支持如數字網絡內容產業方面的企業,應有國際化的策劃推廣信息咨詢等中介機構;應有從事文化創意產品生產的企業,還應有經濟管理、商品管理方面的有經驗的公司。這種構成對于開放集群內企業間的動態聯系,構成立體的多重交織的產業鏈環,形成綜合融匯的集群效應。

創意產業園區的這種組合對人才構成也有很高要求。一是創意產業需要大量復合型人才,受過三級以上復合教育,如文化藝術的理論與創作,網絡設計或相關專業技術,工商管理或金融經貿教育;二是在企業內、行業內、創意產業園區內配置不同的專業人才,形成多種創意人才的互補聚合優勢。一方面,創意產業園區無疑需要硬手:優秀的科學家、設計家、工程師、建筑師、投資人、金融家;另一方面,創意產品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無形化、文化化和藝術化,所以創意產業園區需要“波西米亞人”:富于靈感的藝術家(包括先鋒藝術家)、民間藝人、自由撰稿人、文化學者,甚至哲學家。第三,創意產業園區還需要管理人、廣告人、媒介工作者等中介人。這是文化與經濟、藝術與技術、人文與科學、形而上與形而下的沖突、較量、碰撞與融合。其實,無論科學技術的創意,還是文學藝術的創意,在創造的境界上是完全可以相通的。

正因為創意產業文化藝術特性,大型創意產業園區還應考慮創意產業人員的生活環境,包括生活質量、生活格調、品味、生活舒適度等,它往往也配有相應的休閑娛樂區域(企業)。

創意產業園區的高級形態和未來發展趨勢

以地理方式實體構建的創意產業園區畢竟受到各種條件如地域分割、傳統格局、資源配置、利潤預期等的限制,很難達到理想的要素構建和產業配置。本身這一過程也是一個市場選擇的過程,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因素。特別是企業家、投資者對創意產業的認識尚處于初級階段,對其前景的預期還不樂觀。

創意產業的根本觀念是通過“越界”促成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重組與合作。通過越界,尋找新的增長點,推動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并且通過在全社會推動創造性發展,來促進社會機制的改革創新。而從發展來看,數字化高端融合是創意產業園區的高級形態和未來發展趨勢。

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的高級形態和未來發展趨勢是依托一定的實體創意產業園區,在實物設施的創意產業園區基礎上打造無界域國際化的虛擬創意園區,建設一個迅速順暢交換傳播的數字化網上市場和一個數字化的交易平臺;構建“虛擬創意產業園區”或“文化創意信息數字交易港”。這是未來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的嶄新模式。

這一模式的要求是,網上虛擬創意產業園區或“文化創意信息數字交易港”應當在當代文化潮流、文化消費、文化市場、文化時尚基礎上,構建某一創意產業(行業)科研、生產、流通、交易的數字化平臺。吸引巨量信息匯聚,開展網上信息交換、商務交易和產品推介銷售。

這一網上創意產業園區或“文化創意信息數字交易港”是面向世界市場的無國界的國際化平臺,可以為世界各國的客商服務。它需要解決不同語言轉換的問題,可設置多語種交流平臺,建立完善的商務翻譯服務。

與網上創意產業園區或“文化創意信息數字交易港”相應,地上可有相應的實體型生產、物流中心或會展中心、貿易中心。可與定期的博覽會、交易會相匹配,形成網上常設數字交易與地上會展業以及直接交易的立體交易系統。

網上創意產業園區或“文化創意信息數字交易港”必須聯絡支持風險投資的各種投資機構和誠信、高效、安全、服務良好的金融服務系統及其技術支持。

同時,網上創意產業園區或“文化創意信息數字交易港”可以更方便地集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個體創意者的最新技術成果,推動技術成果轉讓,實現科研成果向生產轉換。

總之,嶄新模式的立體創意產業園區或“文化創意信息數字交易港”將有機會全面實現官、產、學、研、投、貿等各個鏈環的數字化高端整合,代表著創意產業園區的高級形態和未來發展趨勢。

努力營構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的優質環境

“創意產業”這一新行業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對過去行業經營方式的反思與突破。反映了對舊行業的理論范式、現有機制、政策趨向和實際運作的調整或反撥。創意產業的興起一方面是對現有產業的機制、政策和運作的總結,是對其缺乏創造性的批評,另一方面也開啟了新的發展的廣闊視域。

建設一個高效務實快速穩步發展的創意產業園區或孵化器,必須建立一個良好的基礎。這些基礎包括:

1.建立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必須擁有強有力的制度保證、政策支持和高效的協調機制;這包括法律(經濟法、市場法、版權法等)制度;金融結構,對外的國際承諾,為社會文化和知識資源發展提供良好的國際國內環境;誠信、互惠、合作、富于功效的良好的社會網絡。

2.提供良好的文化、藝術創意的資源,對創意、藝術、藝術教育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對文化標準和文化價值的推崇。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轉換、利用;一個推動國際化的多元文化發展的共識;一個城市或園區文化活動的社會氛圍,公眾參與的熱情與素質培養;

3.市場網絡發揮集聚效應,培育創意企業群體,打造并完善創意產業鏈,形成新的產業發展群落。

4.高技術的基礎設施支持,相互接駁的產業鏈條,打破原有行業界限的重組場域;

5.完善有效的投融資支持,吸引富有實力的文化創意產業基金和風險基金支持;

6.吸引創意產業人才的文化氛圍、城市風格和舒適自然的生活配套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