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設計中心理學元素的可視化應用

時間:2022-03-29 11:07:57

導語:平面設計中心理學元素的可視化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平面設計中心理學元素的可視化應用

摘要:隨著設計技術的不斷成熟,平面設計所追求的已經不僅僅是畫面對視覺的沖擊,而且逐漸轉向受眾的心理反應,讓受眾能夠得到良好的心理體驗。因此,需要在平面設計中使心理學元素獲得可視化的效果,以提高平面設計的人性化水平。擬從平面設計中的重要性出發,多角度分析受眾的心理需要,探索出相應的心理學元素的可視化設計方法。

關鍵詞:現代平面設計;心理學元素;可視化

平面設計是一種發展迅速、與時代緊密相關的藝術,它與繪畫和美術緊密相關,像服裝設計、工業設計等工藝都以平面設計為基礎,因此,平面設計在藝術設計中占據著獨特的地位。而設計心理學以心理學為依據,在平面設計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受眾心理需求的多樣化,使得設計者在設計實踐中對心理學元素的把握不夠靈活。在平面設計的可視化領域中,設計者一般從色彩、圖形、結構、材料出發,盡可能合理地設計出可視化的藝術作品。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四種元素也發生了變化,逐漸由分散走向整合,展現出了整合力,每一種元素都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設計者在設計時要以人為本,研究人的需要,依據科學的設計規則設計,以增進藝術設計和受眾的心理互動,提高作品的藝術價值。

一關于設計心理學和平面設計

1.設計心理學概述。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設計心理學”這一名詞開始出現,它以心理學為基礎,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人的心理狀態和需求,是一種心理意識在設計中得到反應的一種理論,在網頁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設計心理學的命名來源于“科學心理學”,是一種典型的兩種學科的交叉,其目的是將心理學的原理應用于設計,并通過設計影響人們的心理。設計心理學一方面用已經成型的藝術作品研究人的心理行為,另一方面運用心理學對設計進行合理的預測。隨著設計行業的不斷成熟,設計者只有滿足受眾的心理需要,才能滿足受眾心理需求,然而人的心理活動是極其微妙的,受眾對設計的美和丑,高雅和低俗有著巨大的差異。可見,設計心理學的綜合性較高,隨著設計層次的不斷提高,其作用也將得到重視,設計者必須修好設計心理學,設計出美觀和富有內涵的藝術品,展示出作品強大的心理感染力。

2.平面設計概述。平面設計以美術學為基礎,隨處可見的平面設計使得其成為現代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師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美術基礎、心理學基礎以及其他的知識才能設計出有藝術價值和宣傳價值的作品。平面設計隨處可見,設計者通過各種視覺元素把預先設計好的信息傳達給受眾。設計者在設計中要轉變為受眾者,從受眾的心理出發,因此,平面設計不僅僅是裝飾,而是像一本富有內涵的書一樣,需要讀者能夠有共鳴。這對設計者是一種極大的挑戰,設計者要從細節出發,把握每一個元素,通過科學的設計使它們能夠有機組合,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分類方面,平面設計包含廣告設計、包裝設計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平面設計逐漸探索出了其他視覺表現手段,延伸了設計者的設計空間,提高了設計的藝術效果。

二現代平面設計中的心理學元素

1.色彩。從表面上來說,色彩是萬物的標志,每一樣物體都有自己獨特的色彩,人們在時刻關注和運用著色彩,可見色彩的魅力。色彩對人的心理影響是一種潛在的,對人們的情緒有著莫大的影響,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方式影響人們的感官和心理,這對設計者無疑是一種啟示。在平面設計中,對色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錯覺、顏色象征等方面。據國內外心理學研究者的實驗表明,紅色、藍色環境對人們的精神影響是直接的,它們能夠對人的大腦電波起到不同的刺激作用,紅色使大腦電波感到緊張,藍色使大腦電波感到冷靜。因此,色彩是平面設計中要充分利用的心理學元素之一。首先,在冷暖色上,色彩本身并沒有本質的區別,產生心理差異的是人們的主觀感受,是一種心理的錯覺。據此,人們把色彩分為冷色和暖色。冷色主要有紫色、藍色、綠色,暖色有紅色、黃色、橙色。這些冷暖色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紅色的車給人們以速度和激情的感覺;球場上球員的紅色隊衣,讓球迷熱血沸騰;冷飲上的綠色包裝讓夏季的人們感到涼爽等。這些錯覺并不是一種真正的溫度變化,而是人們根據聯想和想象,聯想到曾經真實刺激到心理的物質。設計者的高明之處就是善于運用再創造使色彩發揮額外的心理踧踖作用,滿足設計的需要。另外,色彩除了溫度上的刺激外,還給了人以重量上的錯覺。例如,暖色的物質讓人感覺在下沉,而冷色則有上升的感覺;冷色讓人覺得遙遠,暖色讓人覺得親近。其次,色彩的明亮度和純度也會對人的心理造成錯覺。一般情況下,亮度高的色彩讓人感覺在上升,亮度低的色彩讓人感覺在下沉;純度高的色彩有輕柔的感覺,純度底的色彩有僵硬的感覺。另外,人們看到一個色彩時,通常會聯想到它的載體,例如,紅色讓人聯想到紅旗、血,白色讓人聯想到雪和白紙等。由此可見,色彩本身并無感情,而是人的視覺和經歷與之產生互動后得到的一種心理反應,并儲存在人的大腦中,當再次看見某一色彩時會產生相應的反應。在治療跌打扭傷的藥盒上通常使用紅色,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充分讓紅色刺激肌肉的機能,增強血液的流動,但是在不同的色彩背景下的紅色給人的感受也不同,例如,在藍色背景中的紅色讓人感覺舒適、清新,但與明度相近的顏色一起搭配時讓人感覺火熱;與紅色相比,藍色讓人聯想到大海、藍天,讓人感覺純凈、浩瀚,藍色是自然界最多的顏色,是永恒的顏色;紫色是藍色和紅色的混合色,根據比例的不同調出來的顏色也不同,因此給人一種神秘感和不確定性;黑白色是兩種極端的顏色,黑色代表凝重、空無和死亡,白色活躍、富有生機、無限性,因此,在平面設計中黑色和白色是永恒。雖然色彩帶給人的心理反應是獨特的,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由于受眾者差異使得色彩帶來的反應也發生了變化。當人們的情感在受到色彩的強烈刺激后,會形成一種深刻的影響,使得色彩有了獨特的意義,例如經歷過火災的人,對紅色有一種極大的恐懼感。另外,在中西文化里,相同的顏色有著不同的意義,例如,在中國黑紅搭配很常見,如對聯,但在西方紅色象征暴力和血腥,如果與黑色搭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惡魔;在中國黃色代表富貴,而在西方黃色則是一種下等顏色,因為叛徒猶大的衣服是黃色的。對設計者來說,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受眾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以提高受眾的心理反應。

2.圖形。圖形實際上是一種符號,它包含了某種思想和觀念。在平面設計中,圖形往往不是單一的點、線組成的,而是多個要素相互作用。第一種,點。在一些圖形里,我們會經常看到雜亂的實點,這些點看起來很凌亂,讓人感覺煩躁或自由;有的實點和整齊,讓人感覺呆板。另外,與實點相比,虛點很難讓人感覺到點的存在,有一種空靈感。在圖形設計時,點的作用不容忽視,它是設計的中心,是力的中心,但不能太大,太大就成了圓,點越小,存在感就越強。第二種,線。點動成線,而且還有方向感,在平面設計中,線有位置和方向以及寬窄之分。線可分為直線、曲線、折線以及圓。直線給人的感覺是理性、直爽,在平面設計中水平線、垂直線和對角線,水平線容易想到地面,能夠承載物體;垂直線上揚;對角線給人以動態感,上揚或下降。折線是兩條直線的交叉,所呈現的角度表現了不同的情緒,直角顯得冷漠和穩定,給人以理性的啟發;銳角顯得緊張,好似即將倒下的人;鈍角逐漸趨于緩和,顯得安逸、慵懶。曲線是直線偏離原來軌道而形成的,有一定的封閉性,當成為圓時,給人以含蓄感和圓滿,使得曲線在女性設計時運用較多,例如,女性洗浴用品的設計很少中規中矩,大多采用曲線設計,為女性帶來了優雅感。第三種,面。面是點和線的集合。面包括三角形、圓形、矩形,其他的都是這三種的派生。平面中都有一種“力”的承載,如果上的作用較強,整個圖形顯得輕松,反之則顯得束縛。例如,向上生長的花朵顯得生命力強,而向下延伸的根系富有厚重感。另外,左右力量的差異也會使圖像產生動感,左強右弱有一種冒險感,反之則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在所有的面中,三角形最為穩定,表現力極強,正三角的穩定性最大,如果倒置則有一種危機感。圓很復雜,也很簡單,圓對中華民族來說有一種獨特的情感,表達了圓滿,同時也展示了一種中庸的態度。

3.結構。在平面設計中,結構也是一種重要的可視化的心理學元素。例如,有的平面設計為了吸引受眾者,通常采取立體化的造型。一方面,結構的設計需要賦予特殊的情感性,另一方面,是結構中的破壞力,這兩種力的相互作用使得人們獲得情感體驗。在設計中,有一些固定的設計法則,例如黃金分割、對稱等,這些都是以受眾的心理體驗為標準,但這些法則也不是不變的,需要設計者大膽創新,尋求突破。另外,有的心理學家認為物體內部有一股突破力,試圖打破圖形的束縛,給圖形帶來了運動感,對受眾起到了一種心理暗示。

4.材質。材料是設計的基礎,設計者在設計時需要對材料有詳細的了解,準確地傳達信息。從材料的形態看,主要有點、線和面、塊,點材的跳躍感強,線材有方向感,面材有空間感,塊材有立體感。因此,在設計時,要依據設計目的,選擇相應的材料形態。另外,點、線和面并不是孤立的,在通過一定的運動后可產生對應的形態,例如,點動成面。從材料的質地來看,不同的材料給予受眾的視覺效果和心理感受也不同,例如,金屬讓人感覺到冰冷,玻璃顯得易碎,木板顯得舒適,這些微妙的心理變化是設計者應該敏銳把握的。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新的材料也隨之出現,對設計也造成了重要的影響,因此設計者要合理運用新材料,推動設計水平的提高,滿足受眾的心理需要。

三現代平面設計中心理學元素可視化的設計方法

1.要掌握受眾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受眾在無時無刻地感受外部世界,通過外部的刺激使大腦獲得信息,在分析后逐漸形成心理和生理反應。對設計者來說,平面設計是一種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的活動,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設計者需要掌握受眾的心理需要,在設計時注意設計實踐對受眾心理的影響。因此,掌握受眾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可以提高設計的質量,擴大影響力。人們在觀察一件平面藝術品時,通常會有直覺、感悟等方面的反應,即在觀察作品后會調動自身的經歷、感覺對其作出評判,可見平面設計的直接表達對受眾有重要的影響。在平面設計中,設計者不僅利用單一的感官,而是利用視覺、味覺等,例如,在音樂海報上,設計者通常會把動態的音樂化作可視化的線條;在食品包裝上,把味覺化作紅色,提高受眾品味欲望,這些通感的設計使產品更加生動,吸引力也更強。但是傳統的審美觀念認為心理和生理需要是相互排斥的,如果單純地從受眾的生理需要出發,設計出來的作品必定與藝術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導致人類審美力的下降,這種審美沖突使得設計者在設計時更加注重受眾的心理體驗,這樣不僅提高了作品的藝術價值,同時也促進了人類文化的持續發展。心理學認為人們的感覺是對特殊事物的反應,從物體的形態、氣味等可以判斷出事物的屬性,這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不自覺地積累起來的經驗。例如,通過橙汁飲料的外觀設計,人們可以很輕松地判斷出這瓶飲料是橙汁,從而準確地建立了受眾和產品的認同關系。

2.避免單一的感官刺激。在平面設計時,要避免單一的感官刺激,要使設計充分刺激受眾的眼、耳等感官,提高刺激效果。實際上,在大多藝術創作中,各種感官并不是獨立的,而是互通的,例如,一件作品的基調低沉,畫面陰暗,模模糊糊有一雙眼睛,看到這樣的畫面,人們心里會感到恐懼、落寞,這就是視覺帶來的心理體驗,提醒著平面設計者要充分刺激受眾的感官。色彩刺激是一種常見的感官刺激手段,不同色彩設計可以進行不同的色彩誘導,例如醫院和歌廳的色彩設計截然相反。另外,一些設計會調動受眾的生活經驗,產生獨特的心理體驗,即每個人心中都有獨特的“哈姆雷特”。在現代平面設計中,優秀的作品通常對受眾的心理影響較大,正如NIKE的球鞋設計,不僅能夠滿足受眾的生理需求,同時也能滿足受眾的名牌體驗,讓顧客獲得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體驗。再如,在燒烤主題店里,以烤豬手為主,燒烤師傅的裝扮是豬八戒造型,不僅造型有趣而且味道鮮美,吸引了顧客的品嘗欲望,獲得了較好的推廣效果。

3.要與受眾者角色互換。與受眾互換角色可以讓設計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受眾的心理需求。角色互換就是要站在受眾的角度,為消費者著想。一方面,設計者可以通過統計數據獲得準確的受眾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設計者可以進行角色體驗,自己評價自己的作品;另外,在設計公司里,設計小組通常會對產品的受眾對象進行研究,以提高設計的針對性。角色互換實際上是一種與受眾的交流溝通,以此使雙方達到一種默契。在一些設計中,設計者為產品增加了很多功能,但有些功能超越了受眾的接受能力,例如,現在的智能手機功能越來越多,但有些功能消費者根本用不上;月餅的豪華禮品盒其實是一種過渡包裝,超越了設計的意義,造成了資源浪費。因此,對于設計者來說,必須準確地把握受眾的心理需要,適當擴大設計的附加功能,使設計更加和諧。另外,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需要摒棄無益于受眾的設計,從長遠利益出發,準確把握角色的心理需求。

4.創新設計思維。設計者通常將事物概念固定化,按照思維慣性快速推斷,但這極大地限制了創新。雖然慣性思維能夠提高設計效率,但容易阻礙創新。創新是設計者保持優勢的重要措施,通常是意料之外的事。因此,設計者要從身邊的小事物入手,發散思維,保持好奇心,保持創新;要經常與他人溝通,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時刻保持新的設計思維。例如,人們越來越愛用手機自拍,自拍桿的設計使自拍愛好者能夠更加便利自拍,為顧客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感受。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受眾可能不接受設計者的設計,覺得受眾挑剔,其實是設計者的設計問題,從專業的角度看,受眾很難讀懂設計者的設計。因此,設計者必須充分了解受眾的社會背景,深入了解受眾的想法,以創新促進平面設計水平的提高。

四結語

人們追求藝術的腳步從未停止,對平面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平面設計者不僅要從視覺效果出發進行設計,同時更要注重心理學元素在設計時的運用。本文從平面設計中的可視化的心理學元素出發,即色彩、圖形、材質、結構,研究了這些元素對受眾的心理影響,以此為基礎提出了現代平面設計中心理學元素可視化的設計方法,期望在心理學的指導下能夠提高平面設計的水平,觸動受眾的心靈,幫助受眾接受優秀的作品,促進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

作者:金卓 單位:亳州學院

參考文獻:

[1]趙江洪.設計心理學[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2]高菲.平面設計中符號學的應用[D].山東輕工業學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