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外貿競爭力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5 03:02:00

導語:產業外貿競爭力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外貿競爭力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闡述了產業內貿易的產生,并分析了產業內貿易對提高我國外貿競爭力的適應性,最后提出擴大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提高我國外貿競爭力的策略。

產業內貿易指一個國家在出口的同時又進口某種同類產品。這里的同類產品是指按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至少前3位數相同的產品,即至少屬于同類同章同組的商品。衡量產業內貿易水平最具權威的是勞埃德—格魯貝爾指數(GL)指數,公式如下:Bi=1-(Xi-Mi)/(Xi+Mi)其中Bi表示一國i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指數,Xi為產業的出口值,Mi為產業的進口值。據1978年資料,工業化國家的平均GL指數為52.8%,新興工業化國家為43.04%非新興工業化國家為25.87%。由此可見,GL指數與經濟發展水平相聯系,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GL指數將逐步上升,產業內貿易正在取代產業間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大趨勢。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飛速,出口額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為2002年的第5位,在出口額構成比重中,產業內貿易所占比重穩步上升,由1992年的38.49%上升到1999年的53.64%,這正符合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可見,作為發展中國家要真正有效地參與國際經濟循環,加快本國經濟發展,必然要加入到產業內貿易的大潮流中來。產業內貿易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水平和經濟增長的標志。產業內貿易水平就是衡量一國外貿競爭力的標志。筆者認為,分析產業內貿易對提高一國外貿競爭力的作用應從產業內貿易的產生出發,而不能籠統地認為所有類型的產業內貿易都能有效地提高一國的外貿競爭力。

產業內貿易的產生

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是產品差異和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

水平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

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說”認為產業內貿易多在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之間進行,這些國家居民的收入水平相似,對產品的需求結構相似。這些國家生產同類的產品,這些同類的產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屬性,但這些屬性的不同組合會使商品產生水平差異,這些國家居民的多樣化需求對同類產品中的水平差異產生不同的需求,同類產品之間的國際貿易得以產生。

垂直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

垂直差異,指產品質量上的差異。消費者對商品檔次的需求是有差異的。不僅國家之間存在這種差異,一個國家內部也存在這種差異。這種差異又主要取決于個人的收入差異,收入高的消費者偏好高檔商品,而收入低的消費者偏好低檔產品,為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就會出現高收入國家進口中低檔產品和低收入國家進口高檔商品的產業內貿易。

技術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

技術差異產品推動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基礎是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先進的工業國技術水平高,不斷推出新產品,而技術后進國家則主要生產已經標準化了,技術含量低的產品,這樣,處于不同產品生命周期的同類產品就會產生產業內貿易。

跨國公司的水平一體化投資產生的產業內貿易

所謂水平一體化投資,是指跨國公司在經濟發展和市場規模相似的國家進行類似的生產經營活動,也就是說,跨國公司在母國和東道國之間進行平行分工,東道國在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時,從母國獲得相同或相近的生產技術,從事整個產業鏈的生產活動,由于同類產品的差異性和消費者偏好的多樣性,母國和東道國在同類產品上進行貿易,因此跨國公司的水平一體化投資也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來源之一。

跨國公司的垂直一體化投資產生的產業內貿易

垂直一體化投資是指跨國公司在母國和東道國之間實行縱向分工,母國從事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一般是知識密集型的生產活動;而東道國則從事產業鏈中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活動。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稟賦有所不同,這種垂直一體化投資方式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典型投資方式。

產業內貿易對提高我國外貿競爭力的適用性

產業內貿易指數以及它的增加值反映了一國在面臨廣闊的國際市場時快速調整自身生產的能力,由此可見,提高產業內貿易水平,是發展中國家提高外貿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否任何一種類型的產業內貿易都會有效地提高一國的外貿競爭力卻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差異產品產生的產業內貿易與外貿競爭力

對我國而言,目前在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技術水平上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因此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主要是由垂直差異產品和技術差異產品產生的,我們知道,作為技術后進的國家,在產品生命周期的鏈條上,我們只能等某種產品被先進工業國推出后,待技術成熟,生產漸趨標準化后才利用本國勞動力資源優勢進行生產,這時該產品早已從技術密集型轉為勞動密集型。而生產該種產品的技術也早已不具有壟斷優勢。進行標準化產品生產的技術后進國家僅僅是憑借自己的勞動力優勢在貿易中分得“一杯羹”(較少的利潤),而此時,那些先進的工業國不再生產該項產品,取而代之為向這些后進國家進口。他們把大量地經費投到新產品的研發上,期待在推出的新產品上獲得高額的利潤。由此看來,技術差異產品推動的產業內貿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決我國的勞動力就業問題,提高現有的工業技術水平,增加貿易利益,但卻無法使我國獲得壟斷性技術優勢,因而在提高我國外貿競爭力上作用有限。同樣,在垂直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中,多數是高收入國家中的低收入居民對我國同類產品中的低端產品產生進口需求,而我國高收入居民對高收入國家同類產品中的高端產品產生進口需求。因此,這種類型的產業內貿易拉動的仍然是我國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的產品的出口,這對于改善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提高我國的外貿競爭力并沒有太大的裨益。

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產生的產業內貿易與我國的外貿競爭力

如前所敘,跨國公司在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傾向于采取垂直一體化投資方式。即在總部和海外工廠之間進行縱向分工,為了保持技術優勢,跨國公司把產業鏈中高附加值環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東道國只能從事產業鏈中低附加值環節的生產活動。在貿易實踐中,常常體現為東道國從母國輸入零部件和中間產品,加工后輸往母公司和其他子公司。這種產業內貿易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一國的外貿競爭力。因為在技術含量低的產業鏈環節上,我國只能變相地收取一點加工費。這在中國的突出表現就是加工貿易比重的迅速提高。從短期看,加工貿易固然可以增加我國的貿易利益,但從長期看,這種兩頭在外的貿易形式,對前后產業的帶動作用很小,對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不大。但如果是跨國公司的水平一體化投資,如前所述,由于東道國從事的不是產業鏈中低附加值環節的生產,而是整個產業鏈的生產,東道國就可以在這種平行分工中獲得規模經濟、吸收來自母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這對促進東道國的產業升級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與垂直一體化投資相比,水平一體化投資引起的產業內貿易可作為一國外貿競爭力提高的標志。

擴大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提高我國的外貿競爭力

積極進行產業升級,重視發展高新技術,把發展高新技術與勞動力資源優勢這兩個因素很好地結合起來。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水平型產業內貿易之所以沒有發展起來,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的高新技術發展相對滯后,無法同發達國家在技術含量高的產品上形成水平分工。跨國公司之所以不對我國進行水平一體化投資,原因也在于此。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競爭優勢不在技術水平上,而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上。因此,一貫以來我國的傳統貿易模式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即在資源稟賦基礎上實行分工,我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從發達國家進口技術密集型產品。誠然,為了解決就業壓力問題,我們必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現階段,我國的產業結構仍需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但從長期來看,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某些領域形成壟斷性技術優勢卻是勢在必行。因為只有我國的技術水平有了長足進展,我們才能與發達國家進行水平型產業內貿易。

改善商品結構,實現產業內貿易的升級。用錢納里和泰勒對產業發展三分階段劃分的概念來描述我國現有的產業發展水平,我國的產業正處在早期階段向中期階段過渡,并兼有向后期發展的特征。這種產業結構對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發展的約束主要表現在商品結構的低層次上。根據有關部門統計資料,雖然現在工業制成品在商品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已遠遠超過初級產品,但制成品中高附加值、高技術、深加工的重化學工業產品、機電產品所占比重甚小,而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居多。可見,這種出口商品結構與水平型產業內貿易要求的產品特征相去甚遠。要改善我國現有出口商品結構,就必須在某些戰略性領域趕超,形成有中國獨特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同時要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提高生產技術,改進工藝流程,實現注重產品質量和技術的內涵型擴張,逐步實現產業結構符合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的要求,最終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資料:

1.張建紅,《對國際貿易中產業內貿易的理論探討》,《思想戰線》,1997年第6期

2.于李娜,《產業內貿易理論對我國的適用性分析》,《國際經貿探索》,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