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球鉸關節結構優化設計分析
時間:2022-08-30 11:12:27
導語:建筑用球鉸關節結構優化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某建筑項目抗震所用的球鉸關節結構,通過分析提出原有結構設計的不合理之處,進而對結構進行了優化設計,同時采用仿真分析手段驗證了優化方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關鍵詞:球鉸;關節軸承;抗震;結構優化
1引言
球鉸作為一種典型的運動副,具有3個轉動自由度,可繞某一點的任意方向旋轉,在并聯機構中得到越來越多應用[1-2]。球鉸可以采用滑動配合或者滾動配合。滾動球鉸摩擦阻力小,局限性是承載能力差、額定載荷較低,因此在并聯機構設計中仍然以滑動球鉸為主[3]。目前,在建筑抗震設計中,常常使用球鉸關節來釋放建筑結構某些自由度,改善結構內部的應力分布,減少應力集中現象,確保建筑結構的安全。常見球鉸結構有盆式橡膠支座、球型鉸支座,它通過抗震構造和液壓減震元件的緩沖,消化吸收了地震所帶來的沖擊能量,減輕地震對建筑結構的破壞性[4]。因此,本文利用了球鉸關節的抗震特點,設計并優化了某建筑項目所用到的球鉸關節的結構。該球鉸要求使用年限為50年,建筑鋼結構安全等級為一級,建筑抗震設防為重點設防類。作為鋼結構的鉸接節點,該球鉸結構主要承受拉力,設計載荷為1000kN,安全系數取1.5,極限載荷為1500kN,旋轉擺動角±6°。為了解該球鉸結構的受力情況,本文采用了有限元軟件,對球鉸關節進行仿真分析,通過對幾何模型的邊界條件設置、接觸對設置、材料模型和網格劃分等要素的設置,建立了球鉸關節的仿真模型。為確保模型受力情況與節點實際受力一致,建模時將底座下部采用螺栓固定,受力桿件承受拉向的極限載荷,以此考察球鉸關節的受力情況,評價結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2原始結構設計方案
2.1初始設計結構。某建筑項目原有球鉸結構設計方案如圖1所示,主要部件包括球頭桿、球鉸底座、球鉸蓋板三部分,其中球鉸底座和球鉸蓋板以螺紋連接方式鎖固,球頭桿的球頭部分落在底座和蓋板內表面所包圍的球窩中,而球頭桿柄部帶有內螺紋與外部建筑桿件進行連接固定。初始設計時,三個零件件均選用GCr15材料,熱處理硬度要求為54HRC~60HRC。2.2結構仿真分析。通過有限元建模仿真分析,原球鉸結構方案的極限載荷作用下的球頭桿應力分布如圖2所示,蓋板應力分布如圖3所示,底座應力分布如圖4所示,位移分布如圖5所示。從應力分布來看,球頭桿最大等效應力為380.5MPa,出現在球頭桿柄部的內螺紋上,該零件應力較大區域主要在柄部和球面頂部;球鉸蓋板最大等效應力為321.0MPa,出現在蓋板的頂面開口內倒角處,而內螺紋上部也出現一定程度的應力集中;球鉸底座最大等效應力為176.6MPa,出現在外圓柱面與下部法蘭的連接處。由圖5可知,球鉸的球頭桿位移量最大,其數值最大為2.073mm,而底座和蓋板則變形較小,均在1.2mm以下。2.3原結構存在問題。通過觀察原結構設計方案,可以看出該方案存在以下問題:①原設計方案的球鉸關節結構較為簡單,在使用過程中內部球面滑動摩擦副會有磨損、黏合現象,潤滑、防水、防塵與防腐蝕等問題會使產品壽命變短,無法保證50年的使用壽命。②球鉸關節結構的軸向游隙無法精確調整,影響使用安裝精度,容易造成過緊卡死或者過松竄動的現象。③結構受力時,零件內部的應力分布高低差別較大,球頭桿內螺紋、蓋板的頂部端口處存在較大應力集中現象,而整體結構的下部分基本處于低應力區,承載安全系數富裕度較大。④球鉸關節各零件均采用GCr15材料,而零件的壁厚差別較大,在熱處理過程中無法實現整體淬硬,存在表層硬度偏高、芯部硬度偏低現象,在壁厚差別較大的地方更容易引起淬火裂紋、變形不一致的問題,造成產品裝配精度低和使用壽命短等問題。可見,原設計方案并不是最佳方案,需要進一步優化設計球鉸關節節點的結構,改善內部受力和加工所存在的工藝問題。
3優化設計后方案
3.1優化后結構。根據上面所述的結構問題,對原有球鉸關節的結構進行了調整,優化后的結構方案如圖6所示。此結構引入了一種關節軸承的新型球鉸結構,零件包括銷軸、底座、底板、兩套帶自潤滑材料角接觸關節軸承和一套防護裝置(包括O形密封圈、環形緊箍圈、不銹鋼波紋管密封罩、內六角螺釘、壓板等組成)。新舊結構對比,主要變化如下:原有球頭桿零件變為銷軸和關節軸承內圈3個零件,壁厚均勻性較為一致,熱處理變形小、硬度分布更為均勻。球鉸底座和蓋板變為底座、底板和關節軸承外圈4個零件,各零件的壁厚較為一致,熱處理變形小、硬度分布更為均勻。底板與底座采用螺紋連接結構,可起到調整軸承徑向游隙作用,待軸承游隙調整好后,可對底板進行點焊加固,防止螺紋松懈造成游隙變大,從而防止結構受沖擊時帶來的軸向竄動。兩套角接觸關節軸承外圈和內圈材料為鋼/鋼,內圈外球面鑲嵌固體自潤滑材料,可有效保證結構的自潤滑作用,從而實現免維護并延長使用壽命。新結構考慮了防水、防塵、防腐蝕因素,增加了頂部的防護罩等裝置,可防止外部雜物進入內部造成軸承卡死損壞,從而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新結構的外形尺寸做了適當減小,使結構更加緊湊,內部受力更加合理,質量由原來的350kg減少至310kg,減去約11%。此外,新方案的銷軸可實現360°周向轉動、±10°擺動,能承受軸向和側向高載荷的靜載或動載作用,用在普通建筑的抗震結構中,可承受一般地震沖擊和外部激勵交變載荷的頻繁作用。總之,新結構方案設計易于維護,維護成本低,使用壽命更長。3.2結構仿真分析。同理,新結構方案的球鉸關節,在軸向極限載荷為1500kN作用下,其主要承載零件的等效應力分布及位移分布分別如圖7~圖12所示。圖7銷軸應力分布圖8上、下軸承外圈應力分布圖9上、下軸承內圈應力分布圖10底座應力分布圖11底板應力分布圖12位移分布從圖7~圖11可看出,銷軸最大等效應力為409.2MPa,發生在中部凸臺與銷軸連接過渡圓角處;外圈最大等效應力為317.9MPa,出現在上軸承外圈,而下軸承外圈受力很小;內圈最大等效應力為262.5MPa,同樣出現在上軸承內圈;底座最大等效應力為345.5MPa,出現在底部臺階與外圓柱面過渡圓角上;底板最大等效應力為129.8MPa,出現在螺紋的最下部。由圖12可知,球鉸結構的最大位移量為3.049mm,比原結構位移量2.073mm略大,但此位移屬于彈性變形量,載荷卸除時可恢復原狀態,不影響節點的使用。由此可得,各零件的最大等效應力均低于材料的屈服強度,不僅能夠滿足設計承載載荷要求,而且內部應力分布更加合理、均勻。
4結論
球鉸結構的原設計方案構造簡單,在潤滑、防水、防塵與防腐蝕方面并未考慮,而且承載時內部應力分布不是非常合理。新優化設計的球鉸關節結構更加緊湊,各零件的壁厚分布更加均勻,內部受力更加合理,而且解決了防水、防塵、防腐蝕和潤滑等問題。優化后的球鉸結構質量比原來的減輕了40kg,所減質量比例達到了11%。
參考文獻:
[1]劉天柱.基于3-RPS并聯機構的自調平升降機設計與研究[D].淄博:山東理工大學,2017.
[2]苗蓉.基于BP神經網絡的并聯機構誤差分析[J].機床與液壓,2017,45(11):13-17.
[3]劉良寶,吳振強,張潔,等.滑動球鉸的精度分析及減摩優化[J].航空精密制造技術,2018,54(6):28-31,36.
[4]金巧,謝飛.民用建筑抗震滑移球鉸支座應用[J].江蘇建筑,2013(5):24-26.
作者:鄒寬城 單位:福建龍溪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上一篇:建筑工程造價管理創新探析
- 下一篇:電力通信傳輸線路優化設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