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時代藝術設計論文
時間:2022-11-24 04:08:10
導語:數碼時代藝術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由技入道還是由道而技
不可否認,電腦設計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左半腦,也使得人們的視覺資訊由單一走向多元,世界由此更加豐富多彩。但同時,人們對電腦的過分依賴,使思維缺乏創新,更趨功利性。從近幾年的學生課程作業來看,對計算機的依賴超出我們的想象,當教師指出學生某個設計不足時,學生就會以計算機的配置不好、打印機的色彩分辨率有問題等來申辯,在設計的程序上連草圖也懶得畫,不喜歡開動腦筋,只想從數據庫、材料庫里東拼西揍來敷衍老師,自己的創意越來越少,只是一味地追逐畫面的電腦化效果,追逐華而不實的藝術風格。更有甚者信手拈來一幅圖片,排幾個字體,便完成了設計,使設計藝術創作變成簡單加減法的工業生產。同樣,在很多國際間院校的設計交流中,我們的學生通常都只落得一個電腦應用水平超乎想象的贊嘆。這就有點本末倒置的味道了。當今的藝術設計教育中,有一種技術至上的論調頗為流行。該論調的主要觀點就是:所謂電腦藝術設計,其核心在于以信息技術、數碼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對傳統藝術設計的一種沖擊與改造,因而掌握最新科技已經成為當前設計師的首要任務。作為溝通藝術與科學、技術與生活的重要橋梁,設計活動當然不能忽視新技術的發展,但是過分夸大科技的作用,卻是相當危險的。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是由技入道還是由道而技?中國當代設計之所以難以在國際上形成較大反響、引起足夠重視的原因,主要在于觀念的、創意的、文化思考的層面,而絕非技術因素使然。我國有句古話工欲善其技必先利其器,電腦作為藝術設計的輔助工具,它就只能起到輔助工具的作用,無限的拔高它的地位,于藝術設計而言,完全是一種極端錯誤的想法。藝術設計重在創意,藝術設計教育是理念的教育,而非技巧的教育。如果僅憑著有限的一技之長而輕視觀念的更新、創造思維的訓練,這不能不讓人產生對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憂慮,也不能不讓人覺得現代藝術設計教育黔驢技窮、誤入歧途的聯想與擔憂。正因為如此,在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改革中,要切實作好防止由技入道,提倡設計以理念為先、技術為輔的觀念。
二、以人為本的設計教育
以人為本這個詞,在當今工業社會已經被人們用濫了。這讓人不能不深究其原因:在大工業化的社會中,生產的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值,極盡可能支配占領自然資源。教育在這個時代必然重視技能的傳授訓練,培養學生成為社會發展所需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追求技術發展速度和完美性,崇尚功能的巨大作用,形成物化和思維物化,為達到目的不惜代價,忽視了人作為主體的存在。以傳授技術為目的,以功利性的技術傳授體現其價值,強化了外部對教育的工具化需求,結果造就一大批沒有自己思想的工具人。愈來愈功利的心態和冷漠、理性教育模式,開始離人性精神越走越遠,盲目地擴招、批量化、格式化,標準化的人才培養規格使學生成了“產品”,學校成了“人才工廠”。這種帶有明顯的急功近利性給設計教育今后帶來的可能后果,確實值得深思。反思我們的教育體系和教育目的所在,我們不得不呼吁教育的人性化回歸。我們今天提倡以人為本的設計教育,關鍵一點在于創新能力的培養是設計教育過程的重點。每一個人都有潛在的創造能力,要給其營造好創新的環境氣氛,激發其創造的欲望,滿足其用于創作的各種需求。在教學方法上多采用誘導、對話、討論、講評的方式去鼓勵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創造能力。每一個人都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如家庭出生背景、教育背景以及影響到個人成長的社會環境、政治制度、民俗習慣、信仰宗旨以至生理上的發育程度、智商、悟性及心理的承受能力等等。但每一個都有長處和短處,如果在教學中毫不考慮這些差異,采用千篇一律“大一統”的教學模式,勢必抹殺個性。一個直接的后果就是本該人文氣息很濃的藝術設計在這種教育下蛻變為一個張牙舞爪的、沒有任何生氣的工業社會的附屬品,同時也造就了大批千人一面的設計師。藝術設計教育,應該在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下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杜甫有詩云語不驚人死不休。藝術設計創作中,同樣需要這種氣質,這就要求設計師有著特立獨行的個性。不少的設有藝術設計專業的院校同時是一個多專業的綜合性學校,在教育管理中,往往實行一刀切的管理模式,無庸質疑,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個性發展。中國傳統教育極注重對人的尊重,重視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在這一點上,藝術設計教育還做得遠遠不夠,在師資力量匱乏的情況下,盲目擴招,使得這一點的不足尤為突出。試想,沒有足夠的導師,談何因材施教,能窮于應付教學任務就已經很不錯了。當今藝術設計教育中,教多過學,填鴨式的教育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要求。面對藝術教學與實踐結合的社會呼聲與時代趨勢,中國藝術設計教育是時候走出作繭自縛的象牙塔了??v觀當今國內幾家辦得風風火火的藝術設計院校,幾乎是沒有只重理論教育的。學生是未來的設計師,脫離發展中的社會,充其量也是閉門造車而已。
當今社會是個一日千里的社會。各種設計理念的碰撞,對藝術設計的發展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置身事外的教學,永遠慢潮流一拍甚至更多。缺乏與外界的溝通,造就出來的設計師的思想難免因循守舊、保守呆板。一線設計大師最大的優勢在于,在第一時間內,與世界頂級設計師們享受同樣的信息資源。各種媒體、雜志、互聯網、論壇、講座、展覽……每分每秒提供著迅即的信息。模仿是學習的一個過程,缺乏與外界的交流,被模仿的對象依舊停留在已經被潮流拋在背后的事物上,這樣的藝術設計教育不能說是成功的教育。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國家培養綜合性的藝術人才。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隨著數字技術在教學方面的影響日益深刻,每個學校都必須有積極的應對策略,適當地將電腦科技引導于藝術設計中,使我們的高等教育平穩地行駛在數字高速公路上。
作者:溫靜單位: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 上一篇:保護區項目建設論文
- 下一篇:基于計算機技術的數字電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