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館互動體驗展示分析

時間:2022-05-25 03:29:23

導語:自然博物館互動體驗展示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然博物館互動體驗展示分析

【摘要】本文通過對自然博物館互動體驗展示現狀與存在問題的敘述,提出建議,以期為博物館界同仁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互動體驗;存在問題;對策;創新

自然博物館(NaturalHistoryMuseum)英文原意是指“自然歷史博物館”,是收藏、研究、展示反映自然發展歷史的自然環境或自然遺產的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在我國博物館行業中起步較早且占有重要位置。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學文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僅在部分大城市擴建、重建了一批規模較大的綜合性自然博物館,在很多省博物館內也設立了“自然部”,部分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還建立了各類專題博物館。互動體驗作為展覽及社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自然博物館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能,值得博物館從業者思索。

一、自然博物館互動體驗展示現狀

自20世紀末以來,我國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展示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表現在展示方法上,從傳統單一靜態展示發展到多元化的動態展示,并運用了大量多媒體、虛擬技術、機電一體化等輔助性展示。隨之而來的,我國自然博物館中互動體驗展示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展示設計中的一種元素,互動體驗的運用有著長足的發展。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自然博物館互動體驗展示的發展狀況相比國際水平較低,仍存在許多不足,甚至有“復制”“雷同”現象,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當然,這與我國自然博物館傳統的展示理念有一定的關系。自然博物館互動體驗展示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一)缺乏特色,沒有找準自然博物館的展覽定位。自然博物館在宣傳生物演化理論中給人類帶來了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在發現和保護新的物種、全面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因此,自然博物館在實踐科學發展觀及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長期以來,自然博物館互動體驗手段的重點卻被忽視,缺少自己陳列展示的特色,有些館的互動體驗展示手段甚至與社會歷史等其他類型博物館相差不大,館與館之間出現了“雷同”的現象。(二)資金匱乏嚴重,硬件不過關。隨著我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政策的出臺,更是給博物館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由于資金短缺,博物館在引進設備、增加館藏、制作展覽、修復文物等方面捉襟見肘,不能給觀眾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互動體驗展示的發展與革新更是無從談起。從整體上看,我國自然類博物館的數量、類型、規模和服務功能質量,均無法與國外同類博物館相比,即使是與國內其他類型的博物館相比,也是數量少、規模小,無法滿足社會和公眾需求。特別是從功能上看,自然博物館社會職能發揮得并不充分。由于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力度加大,使標本采集變得越來越難,造成近年來藏品數量增長緩慢,這直接影響標本數量的增長,限制互動體驗展示的發展。(三)現代化展示手段運用不合理。隨著現代資訊的不斷增多,觀眾在參觀博物館時常會有一種被淹沒的感覺。這種情況的形成與很多因素有關:展覽的規模,復雜程度和多樣性,空間的設計,聲光電技術的運用等等。這些問題追根溯源在于展示方式的失敗。有些博物館雖然運用了科學技術手段,將聲、色、光、景結合在一起,對觀眾產生了一定的感官刺激,但并沒有讓觀眾從探索未知中形成新知。因此,如何使資源得到最合理的運用、如何使博物館的展覽更加引人入勝是現代博物館面臨的一大課題。(四)不重視展示之后的評估。博物館的展示是博物館與觀眾溝通交流的平臺。觀眾是否喜愛、接受是博物館是評估該展示成功與否的關鍵要素。試想如果互動體驗手段沒有觀眾互動,那么該設施將毫無意義。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自然博物館做過展示觀眾調查的僅有上海、大連、北京、浙江自然博物館等,大部分博物館對此項工作缺少應有的重視。

二、互動體驗展示的創新與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博物館一改過去封閉、半封閉的狀態,逐漸由枯燥的圖文解說發展為現代化互動式體驗,這標志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現代化的互動體驗展示效能得到有效發揮。面對新形勢,自然博物館的互動體驗展示理應做出一定創新與發展:(一)自然博物館應把人與自然和諧作為互動展示的主題。大自然的精妙與神奇,在自然博物館里可以得到較為全面的了解。人類只有深刻地認識自然,才能更好地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學會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才能更好地保護好人類自己。這是自然博物館所擔負的使命,也是自然博物館永恒的主題。自然博物館互動體驗手段設計的最大難點是:大自然本身的壯闊與美麗,如何在有限的空間里靠人工盡可能地表現出來。就此方面來說,法國自然史博物館的互動體驗展示手段值得我們借鑒,其展示主題及內容傳達給參觀者一個基本信息:“所有生物的演化過程,都必須經過時間的考驗,人類只是生物體系中的一分子。”中央展示平臺可以容納大尺度的陸地生物,如象群、長頸鹿群,并摻雜小尺度的陸地生物,以游行隊伍的態勢,表演著一場生物的嘉年華,觀眾穿梭生物群像時,就如同參與嘉年華隊伍,似乎在隱喻人類與生物同在生命舞臺之上。通過對生物群像的參觀,人們仿佛身臨其境,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二)加大資金投入,保證互動體驗設施投入使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保證充足的物質基礎,才能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假如物質保障達不到要求,就難以落實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博物館要發揮社會教育職能,得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贏,關鍵是要發揮陳列展覽的作用。而互動體驗展示則是陳列展覽中重要的一環,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博物館自身的積極運營。美國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改擴建項目由當地政府支持,目的是為了讓觀眾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享受互動式科學展覽帶來的獨特體驗。節能與可持續發展是這次改建項目的重要目標之一,此項目將會使博物館更加“綠色”,有利于培養觀眾的綠色環保意識。(三)在展示手段上運用當今國際上先進的博物館展示。理念信息化時代,大容量信息傳播強烈地沖擊著博物館展示設計,對博物館展示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的科普教育中,傳統的自然博物館“照本宣科”的文字解釋方式已經失去了吸引力,而互動式體驗可以將參觀者帶入生動的展覽體驗中,往往會給參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探索角”是北京自然博物館吸收國外一些博物館的先進經驗建立的青少年活動場所,宗旨是打破博物館的傳統式展示,變被動的灌輸為主動的探索。“探索角”分為幾大活動區,都向觀眾免費開放。在“報告閱讀區”里,觀眾可以自由閱讀科普書籍,還可以盡情上網檢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四)擴大科技手段的合理應用。科技手段能為陳列增輝添彩,可以創建互動項目、增添體驗活動、提供豐富陳列內容的載體,增加形式多樣性,最終給觀眾以更多的知識性、趣味性與參與性,是現代陳列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是對自然博物館更為有利。自然博物館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可以設計一些體驗式的展示,以此來創新知識展示途徑,為科普貢獻更大的力量。(五)重視對互動體驗效果的評估。展示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博物館教育職能的成敗。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副秘書長甄朔南先生將博物館展示評估分為三個階段,即:形成前評估(Front-endevaluation):展示初試規劃及制作前的評估。形成中評估(formativeevaluation):展示設計現場動工時評估。形成后評估(Summativeevaluation):展示完成后的評估,以確定觀眾是否滿意。這一理論應用到互動體驗展示中,筆者的理解是這樣的:在互動體驗展示前對展示計劃進行評估,詳細分析計劃的可行性與可能的展出效果;在互動體驗展示形成的過程中,每一階段都要進行評估,根據具體情況不斷進行調整與完善,以求達到最佳的展示效果;在互動體驗展示形成后進行總體評估,觀察和分析觀眾的實際體驗感受,總結經驗,并應用到下一次的設計中。

三、小結

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和我國綜合國力及現代化技術的發展,自然博物館的體驗式展覽注重參觀者的體驗,使參觀者在寓教于樂中感受著知識的形象直觀特性,對自然知識有著深刻的感悟,發揮著自然博物館知識傳播的重要作用,獲得了較好的成效。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優秀的互動體驗展示也成為現代自然博物館增強活力、促進事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葛琳.關于自然博物館展示定位的思考[J].大眾文藝,2007(18):211.

[2]孟慶金,楊德禮.中國大陸地區自然博物館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博物館,2009(1):72.

[3]吳曉明.論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社會時期的自然類博物館展示——兼談浙江自然博物館新館展示實踐[J].科普研究,2010(4):76.

[4]周遠明.關于現代自然博物館陳列展示思考[J].中國博物館,2010(1):24-27.

[5]續顏,馬曉春.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展示理念[A].見董玉琴主編《歐亞自然歷史博物館高層論壇文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215.

作者:王也 單位:長春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