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動模式展示藝術設計分析
時間:2022-05-25 03:58:38
導語:基于移動模式展示藝術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藝術展示設計形式為研究對象,對當前流行的移動展覽模式進行分析。通過對移動展覽模式概念內容的描述,說明其在藝術展現過程中的形式特征,并在參照具體應用案例的基礎上,對其中的設計關鍵要素進行歸納總結,以此為相關研究與應用提供參考材料。
關鍵詞:藝術設計;建筑;展覽;移動模式
1引言
社會的高速發展,使人們的精神文化涵養明顯提升,并在精神文化需求的內容上,對其展示的品質與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在藝術展形態上,也需要迎合社會環境的發展需要,作出適當的調整,移動展覽模式由此應運而生。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一藝術展示設計形式的應用價值,務必要從基礎的展覽模式入手,通過概念內容的明確與強調,為內容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2新興移動展覽模式概述
現代化的展示形式,起源于18世紀中葉的英國,以1851年的英國水晶宮世界博覽會為起始標志,距今已經獲得了近170年的發展。在展示的發展進程中,始終沒有停止過對于展示形式的創新研究。通過對傳播理論的深入分析,在研究各種展示形態特征的基礎上,形成了移動展覽模式。概念內容上,移動展覽模式中,通常會設置核心化的展示內容,并在展覽效果上,呈現出可移動性的特征,在異地展示的同時,通過對展示空間與展示內容的自由調整,保證展示在地區與效果上的量化水平。同時,這種展示形態,也可以在系列化的活動策劃中,更加系統地完成宣傳,擴大獨立展示項目的影響力水平。突出這一展示理論,主要受到“移動建筑”的影響,在建筑實踐與探索的過程中,這種藝術展示形式逐漸成型,并在“新陳代謝派”建筑設計師代表尤納•弗里德曼的影響下,逐漸從思想轉化為了實體空間,實現了建筑展示的可移動化處理。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這種思想的起源相對較早,在北方游牧文明的背景環境下,移動式的建筑形式與生活方式深入地結合在一起,不僅是藝術的一種展示形態,也是社群的基礎生活空間[1]。在可拆卸、易安裝的“蒙古包”建筑中,逐漸發展出了獨特的農牧文化形態。而在近年來的發展進程中,隨著社會認知與文化水平的發展,這一傳統文化內容,也與現代化的移動藝術展示形式結合起來,呈現出了發展性的藝術空間。
3移動展覽模式中的藝術設計特征
移動展覽模式的應用,區別于傳統的展覽形式,在內容上帶有明顯的特殊性。而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特征形式狀態,可以大致總結為靈活性、互動性、趣味性以及延展性這四點內容。首先,靈活性的特征表現最為基礎,由于展示內容與形態的可移動性特征,可以在完成一次展覽之后,自由地對其整體結構與內容進行拆卸,并在移動運輸的條件下,轉換展示地點,保證藝術內容的多地點、多頻次展示效果。其次,互動性的內容,可以在展示過程中,設置相對較為開放化的活動,在提高影響力水平的同時,適當地補充內容的局限性,在保證靈活性的基礎上,保留具有核心價值的內容,以此維護展示的有效性。再次,趣味性主要建立在互動性的基礎上。尤其是這種可移動的展示空間,可以通過對于空間形態與結構的調整,提高趣味性的展示效果。最后,在延展性的特征上,移動展示內容,需要將統一文化內容在不同地區進行展示。對此,不僅需要展示內容具有典型化特征與較高的展示價值,還需要在適應不同地域文化與受眾人群的過程中,保證內容的正向影響。由此,需要在移動型的結構中,預留出延展空間,并在展示計劃的指導下,針對性地對不同地區作出適當調整,以便在不同區域范圍內,都能展示出較好的藝術形式與內容。
4移動展覽模式的藝術設計內容歸納
4.1便于運輸的單元空間模組。新鮮事物會有效地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并在一定影響力基礎的條件下,引發現象級的社會熱點。對此,在移動展示藝術設計的過程中,務必要強調自身的移動特性,在放大基礎特征條件的同時,獲得更多的關注,以此提高自身的影響力水平。而從異地移動展示的角度出發,通過靈活性與延展性的特征條件,可以使展覽活動在舉辦場地,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彩的內容[2]。然后,在完成展示活動之后,會在后續的展示活動中,利用多種媒體渠道,對活動內容進行宣傳,在凸顯核心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形成品牌化的效應,為后續的展示活動造勢,并逐漸累積活動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實現展示的終極目標。在建筑結構上,為了實現這一功能作用,需要在建筑結構上作出適當調整。而這種設計類型,可以大致分為單元模塊與拆卸單元這兩種形式。第一,在單元模塊的形式中,整體展示空間由不同的單元區組構成,在進行內容移動展示完成之后,可以直接將單元結構運輸轉移,而不需要對其建筑形態與內部構成作出調整。這種形式的移動展示,最為典型的應用案例,就是德國彪馬公司的“集裝箱式”專賣店。在構成展示建筑空間時,直接采用集裝箱作為建筑空間的具體應用結構,通過對其內部的裝潢與調整,完成內容的展示陳列。而在這種展示處理中,可以從集裝箱外觀上,強化專賣店的氣勢,并在移動運輸的過程中,實現快速的轉移與高效安裝。第二,在拆卸單元的建筑形式中,可以對建筑結構進行自由地拼裝。在整體結構上,這種建筑空間不需要太多的結構支撐,僅完成自身建筑展示元素的構筑即可。當完成一階段或一個地區的展示活動之后,可以拆除建筑結構,并在交通工具的輔助作用下,保證展覽內容的移動性。由此,不僅可以保證組裝布展的執行效果,也可將這種特異化的展示建筑空間作為宣傳熱點,提高活動的社會影響力。4.2可自由調整展示空間內容。建筑空間的自由調整,也是移動展示形式的優勢設計內容。在變化建筑內部空間組織結構的同時,實時優化展示效果,并在凸顯主體內容的同時,實現自身的靈活性特征,利用多種方案的指導條件,增加展示項目的應用深度。例如,我國在探索農村公共服務整合的過程中,針對其空閑資源閑置的問題,通過對移動展示項目的借鑒,做出了綜合性的空間結構設計。在應用中,將集裝箱作為獨立的建筑區組,在形成建筑空間的基礎上,保證其內容的綜合性。在8個集裝箱區組設定中,不僅可以分散在各地成為獨立的應用建筑空間,也能在特殊條件下,整合在一起,形成綜合性的建筑群落。由此,在開發多樣性應用建筑空間的同時,也構成了相對較為開放的應用效果,自由搭配建筑組合的基礎上,適應不同場景的應用條件,形成多功能結構的異構搭建組合。尤其在量化調整的內容中,這種建筑展示方式,可以有效地適用于農村的需求空間,在拆分與組合設計中,完成自身的設計價值。4.3參與性引導下的互動項目。互動性內容,是增添移動展示建筑空間應用屬性的重要內容。在構筑空間環境的過程中,可以針對展示內容,在商業化價值上進行適度開發,尤其在體驗式、互動式的道具應用上,可以為展覽活動帶來更加明顯的趣味性,但在擴大影響力水平的基礎上,提高傳播學角度上的應用意義。而從受眾的視角,可以在參與展覽活動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的樂趣。通過與空間環境的親密接觸,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接觸到建筑展示物體或文化的空間表達。在傳播形式上,這種互動性的信息交流,更加符合現代人的資訊形式。通過在展示活動中加入交流與對話,避免了灌輸性的文化傳導。由此,也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對于受眾需求內容的判斷與解析[3]。利用游戲活動性的形式,使受眾更好地體驗并接受展示內容中的文化價值。另外,在這一設計理念的指導下,可以嘗試將現代化的虛擬現實技術,引入這一移動型的展示空間。強化受眾感官體驗的同時,更加真切地完成互動性內容的設置,而這一技術結構,也不會對基礎的移動空間造成影響,甚至在補充空間內容上,可以發揮較高的應用價值。4.4結構功能上的延展性應用。移動建筑展示空間的結構設置中,需要對其中的建筑設計結構作出調整,為其保留相對較為開放性的應用空間。通過建設組織的應用設施,能夠將更多外延性內容加入展示空間。由此,在補充互動性與游戲性的同時,強調自身的應用價值。例如,在應用過程中,設計者可以在不同的地區,設置特異化的展示與互動內容,并在引入當地文化屬性特色內容的同時,對結構中預留的“抽屜空間”進行有效填充。而在完成互動性的展示之后,還可以將這種添加的展示物作為與受眾互動的工具,贈送給參展的觀眾,以此移動展示的影響力水平。
5總結
綜上,移動展覽模式在當前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中,有很強的適應性,是保證文化展示效果的重要形式。在其靈活性、互動性、趣味性、延展性的特征條件下,可以適應多種展示環境,并在應對自身作出調整的同時,使展示內容與受眾的欣賞能力保持高度的粘合力,以此實現展示模式的價值開發。
參考文獻
[1]徐潤澤.作為展示手段的抽象———利西茨基“抽象之屋”的展示觀念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6):160-164.
[2]吳珊珊.基于沉浸式傳播分析虛擬現實技術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35(6):9-10.
[3]溫雯,單羽.真實與擬像———論虛擬現實藝術的審美特征[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9(6):117-123.
作者:胡毓軒 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 上一篇:數字媒體藝術展示設計創新研究
- 下一篇:基于人文思考展示設計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