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系統在展示設計的智能化應用

時間:2022-10-16 03:31:20

導語:照明系統在展示設計的智能化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照明系統在展示設計的智能化應用

〔摘要〕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下,展覽數量和種類日益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智能照明的運用研究已經成為博物館展示系統中不可取代的重要環節。本文以展示設計為切入點,從照明分類出發,結合展示設計中的具體燈光需求,探討其中的智能燈光運用方法。

〔關鍵詞〕智能照明;展示設計;展覽空間

近年來,伴隨著各類博覽會數量的逐步增長,展品形式駁雜紛繁,大型展會不再僅僅展示物體本身,而是旨在為人們提供更好的體驗;博物館中的展品不再僅僅是由藝術大師們的架上作品構成,影像視頻,裝置藝術等現成品也逐步已成為展示的重點內容。由此引發出展示空間功能的轉變。為了呈現不同的效果,個性化照明被提上日程,光從此成為展覽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應用在展覽陳列中的照明系統是指將光與其投射的對象(藏品、場景等受光體)作為研究主體,利用光與受光體之間的生態作用關系,結合美學、人體工學,設計合理的采光照明。光和展品組構為展示系統的一部分,在系統里,光源環境、展品、觀者共為一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一個協調、穩定的機構,在萬物互聯,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背景下,照明系統逐步走向智能化的趨勢。

一、展示設計中的照明分類

展覽空間是指用于收藏、探究,銷售和展示各類物品的建筑場所。從功能屬性而言,為觀眾,學者提供研討、交易和參觀是舉辦展覽的根本目的所在;這類場館是以視覺文化為體驗核心的文化場所,是以人為核心所打造的物品展示系統。這個展示系統包含展品,光源環境,空間布局等等要素,其中光源環境的設計是營造理想展示效果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燈光的使用效果可以具體對物品的質感,肌理,色彩以及造型產生影響。從廣義上講,照明在展示設計中分為自然照明和人工照明兩類;從狹義上講,在展示設計中,筆者把照明分類劃分為公共基礎照明,作品重點照明以及環境氛圍照明三類:1.公共基礎照明。首先,展覽場館的物質屬性歸屬于公共建筑,在建筑中公共基礎照明是以人為核心,為了保障正常生活的根本需求所存在。一則是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照明,二則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建筑已經日漸突破其自身范疇,在學界有諸多學者將建筑看作展示物,由此引發的現象是其公共基礎照明,不再僅僅是人們傳統認知范圍內的固定色溫的功能照明,而是出于人性化的關懷,如何能夠縮小人們在進入室內與室外光照差所形成的不適,因此從室外過渡到室內的公共區域是博物館照明系統所需要解決的第一步。2.作品重點照明。再則,展覽空間的主要功能屬性是展覽展示物體,重點照明是針對作品自身而提出的。在科學技術以及物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展會所呈現的物品逐漸突破既定的原有框架,博覽會不再僅僅是嚴肅且遙不可及的收藏交易活動。在多元發展的當下,許多博覽會將當代藝術納入展示范疇,由此體現出智能照明應用的必要性。智能照明是對燈光的智能控制,有感應燈光、遙控燈光、冷暖光切換、分區開啟、防鐳射燈光等。目前,較為常用的為感應燈光,這是基于人與展品的距離考慮,一方面可以節約能源,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光源環境對物體的過度傷害。3.環境氛圍照明。展示設計是科技發展的外在表現,在互聯網信息時代,我們不難發現多媒體式展覽已然占據了半壁江山。筆者通過調研發現,這種類型展覽的燈光需求往往在于營造氛圍,由此我將會展空間展示設計中的第三點照明歸結為環境氛圍照明,意在為人們鋪墊展覽觀賞情緒。環境氛圍照明可分為動感光源和靜止光源兩類,動感光源是指可通過光源營造出不同節奏的光感陰影構成變化,抑或是利用技術手段使得光能與人產生互動效應,這類多適用于世博會等大型活動中;靜止光源是指在展廳內根據展覽需要為觀者提供舒緩靜謐的觀賞氛圍,增加表現性的欣賞,從而為觀眾帶來更好的觀感體驗,這類多適用于博覽會中的品牌個展。公共基礎照明,作品重點照明以及環境氛圍照明是層層遞進,互不可替的三種照明模式,是相互關聯,合而共通的有機聯合體。

二、展示設計中的照明需求

1.歷史文物展品的照明需求。歷史文物作品多是指與人類歷史活動相關的具有多重價值的文化物質遺存。文物作品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活地圖,對社會科學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然而由于文物出土時間大多較為久遠,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不僅需要恒溫恒濕的設定,同時也需要對光源類型,光照方式,照射時長進行精細的控制與忖量:比如瓷器類的展品屬于對光不敏感的類型,根據照明要求,照度應≤300Lx。由于其光澤感較強,在燈光和光線強度上應盡量避免產生光斑,這類展品對于顯色性與色彩飽和度都有較高的要求。另外,還有諸多比如絲綢,石窟,書畫等多種文物均對照明有細致的要求。對于歷史文物類的照明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即是對展品的保護。展品的保護是展示設計中,營造智能照明的關鍵點。目前,我國多數博物館采用的是自然光源與人工光源兩類照明模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然光抑或人工光,都存在對展品的不同程度的損害。怎樣根據具體的需求完成展品的智能化配置,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再則,如何在此基礎上,為觀展人群帶來更好的體驗從而塑造更優良的光源環境,則需要進一步考量不同展品之間的空間尺度,展品與背景以及照明之間的比例繼而達到整體與部分的關系。2.當代博覽會的智能照明需求。與歷史文物相較而言,當代博覽會對燈光的需求更為多元,以當代藝術博覽會為例:展品體量大,品種繁雜,既有尺度驚人的裝置作品又有多種并放的組合作品,如何能夠減少資源浪費,如何能與藝術品配合達到理想效果,繼而完成合理的燈光布置成為大多數場館所聚焦的癥結所在。對于當代藝術作品而言,藝術家開始擺脫傳統媒介的束縛,以現成品為材料做出的作品往往是多種生活材料的集結體。再則,照明的個性化需求趨勢愈發明顯,不僅體現在文博展覽中,同時也體現在科技智能化展覽中。縱觀近年來的各類博覽會不難發現,尤其是在大型展覽所呈現的門類愈發復雜,從類別的角度而言,其中不乏包含科技展覽,服裝展覽,影像展覽,以及相關的多媒體互動作展甚至包含人機互動展覽。從展示道具以及空間結構而言,有些體量較大的藝術裝置作品需要完整的空間以及角度多變的光源,有些和交互藝術相關的,需要氛圍光源從而打造完美的光影關系,也有些則需要配備可調整性的光源,從而更好地滿足展覽效果。眾所周知,不同顯色度,不同色溫,不同照度的人工光源能夠呈現出藝術作品的不同質感。作品對于光源的配合要求難度高,一則表現在燈具的數量要求多,二則表現在燈具的類型要求復雜,三則表現在如何能夠協調好光源之間的影響關系。3.智能照明系統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探析。基于以上,結合計算機智能化的背景,筆者提出一種新型燈光機構的設計來改善以解決問題,一方面是目前市面上的燈具多是定焦類型,不能進行角度調節,由此造成大量浪費,首先選擇在燈具上進行改進,如圖1。二是鑒于有的會展照明燈光機構達不到智能化控制燈光,方式單一會出現相關問題。由此完善的燈光機構應包含智能燈具和調節模塊,筆者提出以下兩點設計思考:一則是通過無線網絡與手機客戶端與電腦主機產生連接,這樣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進行控制,解決了現有燈光控制系統可能存在的缺陷,再則在智能控制機器中設置智能開關和燈光控制器雙向保障,從而可以避免故障,而另一個功能可以繼續進行工作,從而提高了該燈光控制系統的多樣性,模塊運行流程如圖2所示。另外,智能控制器進行會展中心的燈光控制可以使得燈光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可以進行會展燈光的調節與照明,即可以進行燈光的操控。智控燈光一方面可滿足各類燈光營造效果的要求,同時利用移動端等多媒體進行控制,另一方面可多用于大型會展活動中以實現不同的需求,同時也可按照展覽主題要求布置展覽動線以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莫彥.博物館展陳照明設計光源初探[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23).

[2]趙茜.博物館照明在展陳設計中的應用[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01).

[3]王瑤.視覺藝術—博物館空間光環境的塑造[J].美術教育研究,2019(01).

[4]孔夢瑩,許傳宏.一種新型基于智能控制的會展照明燈光機構:中國,CN110230792A.[P].2019-09-13

作者:孔夢瑩 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