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轉化與利用

時間:2022-05-27 04:04:22

導語: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轉化與利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轉化與利用

摘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有效利用和轉化需要強有力的機制為支撐和保障,問責機制能夠通過及時追究經濟責任,保證審計結果整改和規范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行為,充分發揮經濟責任審計的職能作用。當前我國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轉化與利用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通過對現有問責機制和經濟責任審計的相關理論進行概述,具體分析在問責機制下,我國經濟責任審計結果轉化與利用的重要性和可行路徑,并以此為基礎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問責機制;審計結果

一、相關文獻綜述

(一)問責機制文獻綜述。問責機制這一概念來源于國外理論研究,在國家治理的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與發展,逐漸成為主流的政治概念。張成福(2000)將政府的具體責任分為五大類,即政治、道德、行政、賠償和訴訟方面的責任。宋濤(2005)將問責的概念拓展到主體、對象、領域、作用等更加詳細的層次。對于我國實行的問責機制,劉芳(2008)認為我國政府在行政問責過程中的行政倫理建設還有待完善。(二)經濟責任審計文獻綜述。經濟責任審計概念以及內容等都凸顯了中國獨有的特色,國外雖沒有出現經濟責任審計的具體提法,但也有相同內涵的行為。Ades等(1999)提出政府審計擁有保證政府機構在管理活動中的資產、收支以及行為的能力,從而實現腐敗治理。Re-ichborn等(2013)提出政府審計能夠利用其對政府人員行為的矯正功能督促政府更好地履行責任,壓制官員個人的違法行為和腐敗意圖,維護政府工作人員的誠信和自律。楊肅昌(2004)提出經濟責任審計并非是傳統的財務審計與績效審計的結合體,而是與黨管干部制度的結合。經濟責任審計過程會有基于3E的考核內容,但考核的直接依據還是源自黨政領導機構的相關決定,而審計法等法律、規定只是作為間接依據。

二、建立問責機制與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利用和轉化的重要關系

經濟責任審計作為我國獨有的審計形式,具備得天獨厚的政治優勢。經濟責任審計的特點集中體現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配備了對應的法律保障,審計的主體、程序、目標和方法等均得到了具體規定和說明,確保了審計工作的有序開展,經濟責任審計發展也很好地體現了這種新模式區別于傳統審計模式的優越之處。經濟責任審計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促進了對經濟責任的問責,對于問責機制建設的功勞也不容忽視。經濟責任審計以推動政府廉政建設,推動領導干部在任職期間更好地履行經管責任為最終目的,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由于經濟責任審計客觀的評價程序和科學的衡量標準,審計人員在工作中能夠嚴格執業,依據各部門的實際情況,公平且靈活地如實反映被審計領導干部的真實業績和違法違紀行為,作為經濟責任追究的重要基礎。(一)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利用有利于健全問責機制。問責機制的建立與健全不僅有利于問責型政府的構建,還能夠有效預防腐敗行為,制約權責脫節的現象。相比于政府在行政、政治和法律方面的責任,經濟責任因其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和獨立性,在實際中也易于滋生違法犯罪的行為。經濟責任是政府最重要的責任,更重要的是,亟須一個健全的問責機制來對其實施監督。經濟責任審計已成為政府問責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責任審計主要集中在領導干部是否切實履行經濟責任和實現審計效果上,這與政府經濟責任的問責對象是一致的。實現經濟責任審計的有序開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實現公眾對政府治理活動的積極參與,聯合社會各基層的力量規范政府權力運行,監督政府建立完備的問責框架,規范制度框架的落實完善并對違規行為和違規個人問責懲處。(二)問責機制的建設有利于經濟責任審計結果有效利用和轉化。與傳統審計模式相似,經濟責任審計的起源也是受托責任制。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后,委托人需要專業審計機構的協助,對受托人承擔經濟責任的具體履行情況進行審計。最后,獲得詳細完整的審計報告并提交給受托人。在審計業務類型的不斷發展中,社會各階層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受托方需要按照受托雙方的約定,在履行經濟責任的過程中如實反饋財務數據,并合法合規地開展經濟活動,堅持成本效益原則,提升經濟效益。我國的企業制度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建立、完善,伴隨而生的還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也進一步催生了經濟責任審計,歷經幾十年的發展之后,審計制度逐步得到完善,經濟責任審計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體系。但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利用效率和轉化程度較低依舊沒有得到改善,審計機構投入了大量審計資源在經濟責任審計上,卻沒有收獲預期的結果,原本存在的問題沒有得到抑制,同類型現象依舊層出不窮,這就說明審計結果上報之后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也未與問責機制相掛鉤,導致屢審屢犯的現象。經濟責任審計結果是在對原始數據評價的基礎上,對具體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界定,并進行相應的審計評價。有效問責機制的介入,可以根據經濟責任審計的結果,合理確定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對具體行為人的過錯進行問責,對違法犯罪行為進行處理。健全的問責機制是經濟責任審計及其成果的重要和有效利用的基石。問責制確保了經濟責任審計的監督職能能夠準確落實。進一步完善政府管理制度,增強領導干部的責任感。合理利用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結合責任追究機制,轉變為領導干部考核晉升的重要依據,抑制類似問題的出現,實現經濟責任審計的效益,確保經濟持續有效運行。

三、問責機制下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利用和轉化中的問題和建議

(一)問責機制下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利用和轉化中的問題。我國經濟責任審計在政府的密切關注和日益加強下,出臺了相關的規定對經濟責任審計給予支持,為政府問責機制的建設貢獻了重要力量,創新政府工作機制,也取得了較明顯的實際成果。但目前我國問責機制下的經濟責任審計還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限制了經濟責任審計成果利用的程度,需要理論和實踐的不斷完善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1.審計制度的先天缺陷。經濟責任審計是國家審計機關接受委托,依法對領導干部任職期間經濟管理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的審計活動,國家審計機關擁有一支熟知相關法律法規且執業能力過硬的審計隊伍,在審計實踐上經驗豐富,但由于審計制度的先天缺陷使經濟責任審計的效力受到制約。因為政府實行的是雙重領導制度,在審計中體現為各級審計機關政治上由同級政府領導,審計業務上由上級審計機關領導。從本質上講,如果審計未與行政程序分離,審計的獨立性將受到影響。干擾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概率大大增加,領導干部責任績效評價的客觀性難以保證,監督職能不夠有效。隨著審計實踐的不斷展開,經濟責任審計也不斷延伸,相關統計數據也顯示經濟責任審計的項目數量不斷增長,但審計規定的時間緊迫,審計資源有限等現實局限,造成了審計任務重與審計力量短缺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一矛盾又附加政府換屆和人員調動集中的問題,經濟責任審計的風險不斷加大,勢必會影響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質量和效果,對經濟責任的問責也會大大削弱。2.經濟責任審計深度有限。不同政府部門有不同的目標,履行不同的職責,因此不同部門的經濟責任審計內容也應反映出不同部門的經濟責任審計內容。當前的經濟責任審計不僅滿足于財務審計的內容,而且不能僅僅根據財務收支是否真實、合法來綜合評價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不能有效發現非數字化的違法違規行為,也就不符合評價、選拔領導干部的要求。在實踐中,大多數經濟責任審計都是領導干部先離任后開展的審計。事后審計縮小了審計的范圍和深度,嚴重影響了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正確性。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貫穿其任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也要求經濟責任審計將事后審計轉變為事中審計甚至事前審計。人事部門在任免、升貶領導干部的決定下發之前進行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通知與委派,提前制定完備的審計計劃,合理利用內部審計的結果來有效利用審計資源,以財務監督為中心對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全面審查。3.經濟責任審計評價體系不健全。經濟責任審計既包括對單位財政財務收支情況的審查,還涉及評價經濟責任的履職成果,集體的經濟活動考察,但個人的經濟活動的信息則很難被挖掘,具體難點就在于對經濟責任的界定。在劃分領導干部在特定行為中應負擔的經濟責任時要遵循客觀的標準,根據經濟活動中權力的運用和義務的履行能動性,將經濟責任進行細化判斷,這一過程的進行也離不開健全的評價體系,但有關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范圍、指標還未有定論和明文規定,這也直接關系到審計結果的質量和可利用性。缺少了健全的評價體系,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隨意性和不連續性都不斷加大,問責機制也很難參與其中,審計評價可比性很低,風險也隨之而來,因此在實際中很難評價領導干部的廉潔自律,審計報告的結果也很難為相關部門所信服,進而影響了審計結果的利用和審計建議的整改到位。4.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利用未制度化。隨著經濟與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不斷加快,但在政府的一些管理過程中,法律法規的缺位依舊給審計監督留下了空白。一些政府官員的法制觀念淡薄,僅靠立法制約還不夠,社會公眾對政府官員行為的監督需求日益高漲,隨著責任型政府的轉變,經濟責任審計也就應運而生。問責機制也就緊隨經濟責任審計而來,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追究問責,監督領導干部的經濟管理行為,處理和處罰違法違規行為。問責機制的發揮取決于兩方面的認定,也就是單位責任的認定和當事人責任的認定。經濟責任審計對事具有處理處罰的權限,但對違法犯罪的個人缺少完全的處理處罰權和問責權,審計在追究領導干部的責任時依賴于紀檢、監察等部門的幫助與配合。由于我國審計結果公告制度設計的不健全性和執行的不充分性缺陷,經濟責任審計的結果也很少公開和披露,只是傳遞給少量的有關部門和個人,具有很強的非公開性和不透明性,缺少了社會各階層的監督,也就致使在經濟問責的力度不夠。對經濟責任審計中的問責只是一種自我問責,在缺少了審計結果納入官員考核體系的情況下,信息不對稱會限制對違法違規行為和個人的懲治力度。審計成果的充分利用也需要部門間協調機制發揮作用。當經濟責任審計的結果牽涉到數個部門時,審計結果需要由審計機構轉交給其他部門進行詳細問責,容易出現問責權力斷裂、問責不連續的問題,此時就需要有有效的協調機制使經濟責任審計與問責機制形成合力共同發揮監督效力,但這在我國的實踐中還十分缺乏。(二)問責機制下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利用和轉化中的建議。由于我國目前經濟責任審計的工作量大、范圍廣、時間緊、任務重和審計人員和資源有限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要保證審計的質量和效率,就需要社會審計的力量參與其中,從而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形成協同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的審計主體也應向市場選擇轉變,可仿照審計招投標的形式,最大化提高監督合力,在不斷擴大審計效益的同時節約審計成本。經濟責任審計在內容上不再僅限于財政財務收支方面,在關注財政、金融安全的同時,要加大對民生和生態問題的重視程度,把改善民生和生態保護的狀況納入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范圍,加強領導干部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意識,發揮問責機制下經濟責任審計在惠民安民和保護生態等方面的效用。經濟責任審計應以長期為重點,在整個任職期間把領導干部納入審計范圍,并把事前審計、事中審計、事后審計相結合,分階段、分層次地安排審計工作。早期,主要回顧領導干部管轄范圍內的財務現實和經濟發展水平,注意辨別出只屬于現任領導干部的責任。中期,進一步考察財政財務收入和支出是否真實、合法和有效。后期,主要開展離任審計,對領導干部任期內的業績和效益進行調查,并進行綜合評價。全面、有計劃的審計工作,能夠保證最終審計結果的正確性和適宜性。同樣,健全的審計評價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合理劃分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有利于有效發揮和及時處理問責機制。經濟責任審計的成果應恰當地應用到領導干部的任免機制中來,審計結果中對領導干部業績的評價和個人廉潔自律情況的監督可作為官員任免的考核依據,彌補了領導干部任免機制缺少評價信息來源的缺陷。經濟責任審計成果還可以轉化為收入分配的合理依據,成為領導干部激勵機制的一部分,同時也是處理、處罰的考察內容。建立聯合審計制度,定期召開審計聯席會議,協調各級審計工作,將經濟責任審計常規化、制度化,通過不同部門間的問責溝通和問責交接,必要時透明化審計成果,向社會各界公開,合理引導輿論壓力使領導干部規制自身行為。通過將審計結果與官員切身利益相掛鉤,定期公開問責信息,有利于提高官員的責任意識和管理水平,更好地在問責機制下充分、合理利用和轉化經濟責任審計的結果。

四、結語

新形勢下,經濟責任審計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日益成為政府問責的重要內容。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得以順利、有序開展以及其審計結果能夠得到重視和利用都離不開問責機制的發揮效用,而經濟責任審計的發展也進一步加強了問責機制的改善和健全。審計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如屢審屢犯等問題,經濟責任審計的理論和實踐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這就要求我國的問責機制要不斷地發展,可向國外先進經驗學習,平衡權力運行和義務的履行之間的關系,更好地支持經濟責任審計的工作,實現審計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監督職能,有效規范政府行為,共同建設服務型政府。

參考文獻:

[1]王會金.反腐敗視角下政府審計與紀檢監察協同治理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5(06).

[2]陳志斌.問責機制與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實施[J].會計研究,2004(07).

[3]阮瀅.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問責一體化模式構建初探[J].財會通訊,2011(04).

作者:姜海蓉 單位:南京審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