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品市場規劃構建探索
時間:2022-08-30 04:44:28
導語:小商品市場規劃構建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相關概念的認知
小商品作為我國商業領域的習慣用語,通常指的是那些生產分散、品種繁多、價位較低、體積較小,不宜列入國家計劃但又為人民生活所必需的工業消費品。它沒有十分嚴格的外延界限,基本上隸屬于非計劃商品范疇,其中包括日用小百貨、民用小五金、小工藝品、小土特產品等三類商品和國家收購計劃之外的某些二類日用品,比如服裝、鞋帽等。而所謂小商品市場,則指的是那類由一定規模的私營攤位(或柜臺、包廂)組成的用以進行小商品交易的場所。同一般定義上的“市場”相比,這類市場在經營內容上拾遺補缺、主要輸出的是非計劃商品,在經營方式上通常采用的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私營方式,在經營價格上保持的則是相對低廉的消費檔次,因而具有鮮明的經營特點和較強的吸引力,是工業消費品市場中同居民日常需求的聯系相對密切的一種專業市場。正由于上述經營特點,小商品市場既不可能像生產資料市場那樣純粹采取批發為主的銷售方式,也不可能像家具、電子等其他工業消費品市場那樣采用單一的店堂式經營空間,而且同農副產品市場在區位分布、功能配置等方面也有著一定差異,這就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小商品市場規劃和建設方面的特有規律。本文從其不同的組成部分入手,通過它們之間的分析比較,來揭示整個小商品市場在規劃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規律及其相應對策。
二建設現狀的剖析
在目前我國各類市場蓬勃發展的經濟大背景下,小商品市場因其事隔30年后的全面恢復和濃重的“平民”色彩而令人矚目。回顧其近20年來的建設歷程,它的確在完善社會主義的商品流通、滿足居民生活的多層次需求和改善國家的就業現狀等方面發揮了“拾遺補缺”、“見縫插針”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在“市場體系的良性培育”這一宏觀層次上,至少存在著“炒房地產熱”所帶來的虛假繁榮和畸形發展問題及市場重復布點所導致的低水平競爭和疲軟經營現象。在“市場單體的規劃建設”這一微觀層次上,則普遍甚至尖銳地存在著以下問題:市場持續運作給周圍環境造成的破壞;市場配套服務設施的不健全配置和混亂布局;市場混亂的交通狀況給城市交通帶來的沖擊;市場購物環境質量低下等等。這一切都嚴重地阻礙了市場乃至城市的發展和建設,而造成這一現象的,除了市場體系在培育方向、總體規劃及運作管理上的偏差和失誤之外,更為主要和直接的原因恐怕還是市場自身規劃設計的滯后和不健全。三規劃途徑的探討面對上述種種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結合相關專業,有針對性地加強和完善市場規劃設計領域中某些關鍵環節的研究,從而達到有的放矢與全面高效兼顧的目的和效果,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選址
小商品市場的選址一般都包括兩個層面上的含義:其一指市場在城市范圍內的相對區位;其二指市場所在社區對其選址的制約和要求。
(1)區位分布小商品零售市場和小商品批發市場在城市中的分布有著十分顯著的差別———前者基本上是以“子集合”的附屬地位同城市中的某些特定功能區密切結合在一起的,因而在分布上具有一種依附性和所屬性(表1);而后者多臨靠國道、過境公路、鐵路等城市對外交通要道設置,緊鄰汽車站、火車站、碼頭、機場等交通樞紐興建,因而在分布上更多地表現出了一種相鄰性和獨立性,而且多集中分布在城市的邊沿地帶———通過對這些規律的挖掘和總結,往往可以為小商品市場的選址提供“城市”這個層面上的直接參照。從表1中可以看出,小商品零售市場的分布實質上是通過選擇適宜的依附對象來加強市場同消費者(主要為本地居民)聯系的選擇過程,而左右這類市場分布的根本原因是市場主體對經濟效益的本能追逐,直接原因則是各類依附對象在吸引和聯系消費者方面所具有的經營優勢。一方面,這種經營優勢加強了市場同消費者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各依附對象之間的優勢差異又從根本上強化了市場分布同依附對象之間的非映射特征及市場總體分布上的非均衡特征。小商品批發市場由于采取的是以外向型經營為特征的貿易方式,其輻射范圍往往跨越所在省市向整個地區乃至全國蔓延,這就決定了如何為批發商提供便利的外向交通以方便聯系產銷兩地將成為制約該市場分布的一大因素———小商品絕大部分來自農村鄉鎮企業,將市場建在城市外圍的交通便利之處無疑既有利于產品的擴散,也便于貨物的匯集;既有利往來客商的交通運輸,也可減少市場運轉對城區的影響。同時,小商品批發市場運作所帶來的巨大人流、貨流和其所擁有的龐大規模體量,則又決定了如何擁有廉價的用地,以創造較低的場內交易附加成本將成為制約該市場分布的另一因素———同城市中心相比,城市邊沿地帶的富余用地和低廉地價不但能有效降低市場啟動的投入,還能適應市場今后彈性發展的用地需求。可見,由于批發客商這一環節的介入,小商品批發市場同最終消費者的聯系已遠不如小商品零售市場那樣直接密切,因而批發客商的要求(主要指交通運輸方面)和市場本身建設要求,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這類市場的區位分布。
(2)選址原則鑒于目前不少市場因選址不當給周圍的社區環境和城市交通帶來種種負面影響,在場址選擇上應綜合考慮多種因素:①場址同周圍環境的相容性。小商品市場不宜滲入或緊鄰醫院、學校、住宅區等對環境要求較高的區域,以免市場運作所伴生的大量噪音、塵土和垃圾給其造成嚴重破壞。②場址與道路體系的關系(有時通過廣場)。這是由市場交通運輸的基本要求所決定的。調研發現,無論是利用已有道路還是另辟專道,都已形成了一定規律(表2),這也為小商品市場的選址提供了“社區”這個層面上的重要依據。③場址選擇和城市公共建設的協同性。市場興建前應全面了解附近已建或待建的其他公共設施,以避免兩者的建設彼此沖突。④市場建設要選擇具有良好地形地貌、工程水文地質條件的用地,這既可降低市場初建的難度和投資,又能為市場今后的發展留下充分的余地。2功能配置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小商品市場,在硬件上除了主體經營設施外,還應配備各類必要的配套服務設施,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目前市場的配套建設普遍存在著布局混亂、規模不當和門類不全的問題。針對這一現象,本文重點從兩個方面來加以探討。
(1)市場配置的布局方式通常有兩種:與市場的主體建筑結合設置;獨立于市場建筑以外,散布于周圍區域。前者一般應用于店堂式市場,后者適用于各類市場(表3)。在具體操作中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可達到全面配置的目的。
(2)市場配置的規模研究這是健全目前市場配置的關鍵環節。在這方面,小商品零售市場和小商品批發市場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小商品批發市場的獨立存在方式,決定了這類研究依然停留在市場單體的研究范圍之內。雖然國家尚未對此建立全面具體的建設規范,但各地多年的市場建設已為此積累了相當的經驗,這為今后的實踐操作提供了可貴的指導和參照。小商品零售市場的依附存在方式及其配置的主導布局方式,則決定了這類市場配置的絕大部分都將失去自身的獨立性和可識別性,同依附對象的原有配置完全地融為一體,因而進行相關研究時,最好能將研究范圍擴大到整個依附對象:一來各地長年的商業中心和批發市場建設已擁有了豐富的經驗及實踐成果,這為各類依附對象的整體研究提供了基礎;二來針對各類依附對象所作的調研統計及在此基礎上確立的相關指標規范,對于其中的市場配置部分而言,同樣具有總體上的參照和控制作用,這就使我們有可能參照已有的建設經驗和類似的數據指標,以整個依附對象的配置現狀為基礎,大致估測出擬建市場所需配建、補建的各類設施規模來。可以看到,對小商品零售市場的配置進行規模研究實際上是一個整體控制的過程,它既不同于也不可能照搬批發市場所采納的的單體研究方式;同時這又是一個靈活多變的綜合化過程。就依附于商業中心而建的小商品市場而言,其各類配置就還需視商業中心的等級規模、發展方針、構成特色、消費需求等諸多方面的異同來進行規模上的調整和變化。事實表明,過去那種“分級、對口、配套”的原則和“按服務半徑畫圈圈、分若干等級按千人指標配置”的簡單方法已顯得過于靜態和僵化了。
3交通組織
小商品市場的交通組織歷來是一個令人頭痛而又復雜的問題,它通常涉及外部交通組織和內部交通組織兩方面。其中,前者主要解決的是市場和城市之間的交通關系,后者所要解決的則是市場內部人流和貨流的組織問題,這在攤棚式市場和店堂式市場表現出不同的規律和特征(表4)。店堂式市場的外部交通組織是小商品市場交通組織的主要研究方向,它包括三方面:
(1)市場出入口的設置①要避免單一出入口,要合理設置不同性質和用途的出入口;②要盡量利用周圍的次要道路組織出入口,以減少在交通干道的開口;③必須在城市干道上設置開口者,應使開口與兩端干道交叉口的中心線保持足夠距離(南京地區規定為80m);④在出入口和城市干道之間設置廣場能有效地緩解市場運作給城市交通帶來的壓力,這是許多市場建設的成功經驗之一。
(2)市場的貨流、客流組織從表5中可以看出,就規劃設計而言,市場貨流組織中“貨運通道的設置”和客流組織中“機動車站點的設置”無疑是這類交通組織中的兩個基本內容。前者一般偏離市場的公共出入口而設,位置相對隱蔽且多和停車場或卸貨場地結合在一起;后者則應結合市場興建的要求進行統一的規劃和調整,最好能與市場在干道上已經形成的開口相結合,以減少不必要的開口和交通干擾。當然,各類停車場地的設置也是市場交通組織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3)停車場地的設置市場運作所帶來的大量車流既包括客、貨運車輛,也包括市場經營辦公人員的車輛。其中,機動車既可以與市場建筑相結合設置地面、地下停車場,也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設置公共停車場集中加以停放;以自行車為代表的非機動車則可以采取更為靈活的停車方式(如沿街停放、廣場停放和地下停放)。根據建設部頒布的停車標準,同時借鑒各地市場建設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采納以下建議數據:市場所需的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面積應分別占到市場建筑面積的10%~15%和12%左右(其中零售市場因車與貨的流量有限,相應數據可酌情減少一些)。如今小商品市場的培育已不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范疇的課題,它早已滲透到了地理、交通、環境、法律等諸多相關領域。囿于學識與篇幅,本文僅著眼于市場的規劃建設方面,重點從市場選址、功能配置和交通組織這三個環節,就目前小商品市場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有限的探討,其中不少方面的內容也適用于其他類型的市場,期望能對整個市場體系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引導有所啟示□。
- 上一篇:建委村級團組織工作意見
- 下一篇:農副品批發市場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