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問題研究
時間:2022-09-21 09:47:10
導語:食品安全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序論
每年的兩會作為人民共商國事、凝智聚力的窗口和平臺,無論是政府工作報告還是財政預算報告,無論是年度規劃綱要還是代表委員的熱議,民生無疑是會上會下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所以格外令人關注。我們從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于民生方面的關注就可以清楚看出。報告指出:“經濟越發展,越要加強社會建設和保障改善民生”,“各級政府一定要把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民為國之本。做到這一點,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而安全問題,作為關乎民生的大問題,多次登上了“兩會”的舞臺,可見二會代表和委員對其的重視性。食品安全問題對于社會全局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關乎社會和諧穩定,關乎百姓福祉,是一個民計民生的大問題。各種安全問題往往使得人人自危,個個防范。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地給我們帶來慘痛傷害。
2本論
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性今天的中國和世界,安全問題幾乎天天發生,警鐘幾乎時時拉響。大到能源安全、糧食安全、金融安全、網絡安全,小到交通安全、生產安全、住宅安全、消費安全、財產安全,防不勝防,原因何在?一是越是現代化的東西,越是高科技的,越是人類最不了解的東西,我們不知深淺高低,沒有完全掌握其中的規律,如生物克隆,轉基因食品等。二是我們已知道內在規律,只要遵守規則、標準、規范就可以避開風險或降低風險,但是很多人無知莽撞、非理性、自行其是,偏要挑戰標準、規則。如酒駕、浪費、沖動等。三是利欲熏心、利令智昏,因為有利可圖、見利忘義,不惜把別人的生命健康作為代價,謀取一己私利,如三聚氰胺奶粉、硫磺生姜、地溝油、含汞雪碧、毒豇豆等等。其中,最可怕的就是第三種,也是現階段最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發達國家食品安全暴露出來的問題往往是微生物、物理和化學危害方面,而中國食品安全隱患則多是“人為污染”和“添加泛濫”,行為更加惡劣。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穩定,關系到百姓的生命健康權利。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分析據報道,全國的食品企業大約有50多萬家,規模以上的企業也有26萬家,他們的產品市場占有率高達到72%。這個說明我國的食品工業化程度很高,工業化程度和產品質量控制有直接關系。首先,企業主體追求暴利是直接動因。馬克思曾經說過:“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大膽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的法律。”一面是巨大的利益誘惑;另一面則是違法成本低廉。被抽查的幾率不高,讓很多食品生產經營者心存僥幸,敢于以身試法。一旦被查處發現,懲罰不給力,無關痛癢,不法之徒可能依然會換種方式對消費者做出危害。在所有執法監管中,我們都能看到這種你來我往的較量。之所以有這種較量,是因為違法所得的利益客觀,而利益驅使行動者牟利的沖動,這就形成了成本——利益的關聯鏈條。其次,食品安全監管的最大弊端是政府行政部門齊抓共管,安全監管很容易出現盲區。目前國內行使食品安全監管職責的有工商、質監、衛生等十幾個部門,職能交叉、職權模糊,看似都有責任,但到最后,誰都可以推脫責任。各部門之間或相互爭奪監管權,或相互推諉責任,最終導致監管不力,安全問題無從抓起。現在的監管是“上緊下松”,上面要求得嚴,下面查得動靜就大。如針對“瘦肉精”事件,國務院專門成立了調查組,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似乎很“雷厲風行”,但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媒體能發現問題,監管部門就難以發現嗎?媒體不曝光,監管部門就可以置若罔聞嗎?在這件事件中,養豬場和企業,明知故犯,唯利是圖,確實應受到譴責和法律的制裁。但出了問題,只譴責企業和農民,只追究犯罪主體的責任,也是不公平的,我們是否還應該譴責那些放行的人。“瘦肉精”事件至少說明,企業在原材料進庫和產品出庫時的檢驗存在著嚴重的漏洞。但是監管不力往往無人查處,這就是問題頻發的關鍵所在。
3結論
只要從政府、企業、媒體與消費者四個方面,規范經營、有效監管、強力監督三大措施做起,我們的餐桌安全這個“老大難”問題將得到很好地解決。同時建立起全社會的企業和個人誠信檔案,讓敢于越雷池者付出昂貴的經濟成本和社會信用成本,直至其法律追究。只有這樣,中國的食品安全體系才可能真正邁向法制化、科學化、民主化的道路,從而使社會和諧,人民滿意。
作者:謝楠 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 上一篇:食品安全治理改革的障礙與路徑分析
- 下一篇:三嚴三實推進作風建設工作要點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