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食品安全認知現狀調查及對策
時間:2022-01-12 10:20:03
導語:居民食品安全認知現狀調查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從食品消費者角度了解蘭州市五區居民食品安全意識和食品消費行為等問題,探索有效改善該市居民食品安全現狀的對策與建議。方法采取隨機抽樣方式,對蘭州市五區470名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蘭州市居民主要通過傳統媒體獲取食品安全信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知曉率低;認為安全隱患主要出現在生產加工和餐飲消費環節;消費習慣有待改善;維權意識不強。結論監管部門應采取廣泛的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嚴格管理與監管,多管齊下,共同保障居民飲食安全。
關鍵詞:食品安全;認知現狀;調查;對
食品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1]。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更高,食品的安全性已成為國民健康、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貿易繁榮的重要因素[2]。為了解居民的食品安全認知程度、消費狀況以及生活方式,我們在蘭州市五區進行了食品安全知識宣傳和抽樣調查的實踐活動?,F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取隨機抽樣法,抽取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七里河區、安寧區、西固區、紅古區的70個社區的居民700人作為調查對象。
1.2方法
對調查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并對收回的問卷進行嚴格的有效篩選,調查蘭州市五區居民食品安全認知的現狀,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基本資料
在本次調查中,共發放調查問卷700份,收回571份,回收率81.57%;有效470份,有效率82.31%。調查470名居民中,其中30歲以下156人(占33.19%),30~50歲176人(37.45%),50歲以上128人(27.23%),年齡不詳10人(2.13%)。學歷狀況:碩士以上(含碩士)13人(占2.76%),大專及以上130人(27.66%),中學257人(54.68%),小學47人(10.00%)。目前從事的職業:學生99人(占21.06%),工人92人(19.57%),個體戶31人(6.61%),教師18人(3.83%),自由職業90人(19.15%),其他職業140人(29.78%)。
2.2居民的食品安全法制意識
居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2009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了解程度,調查結果如下:完全了解66人,占14.04%;基本了解94人,占20.00%;知道一點124人,占26.38%;不知道186人,占39.58%。
2.3居民獲取食品安全知識的途徑
調查顯示,居民獲取食品安全知識途徑依次為:電視廣播189人,占40.21%;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155人,占32.98%;靠購買經驗88人,占18.72%;網絡36人,占7.66%;相關知識講座20人,占4.26%。
2.4食品添加劑的認同情況
居民對食品添加劑有不同看法,一半人認為“無所謂”,超過1/3的人認為食品中“根本就不應該加添加劑”。見表1。
2.5居民擔心的食品安全問題
這次調查顯示,居民在食品安全方面最擔心的問題為有毒有害物質高殘留問題(占38.73%),擔心相對較少的是生產商用了轉基因食材卻在標簽上不予說明(占7.45%)。見表2。調查同時顯示,有159名(33.83%)被訪者遇到的最主要問題是“過期食品仍在銷售”,有114名(24.26%)被訪者選擇的是“沒有達到國家衛生標準的假冒知名品牌”。
2.6對食品出現安全問題原因的認識
調查顯示,居民認為食品安全會出問題的環節依次為:生產加工(227人,占48.30%);餐飲消費(135人,占28.72%);種植養殖(69人,占14.68%);批發零售(39人,占8.30%)。對食品安全隱患原因的認知為: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和個人利益熏心(152人,占32.34%);執法部門對違規企業和個人的懲罰力度不夠(147人,占31.27%);主管部門職責不明,監管不力(78人,占16.60%);消費者假冒偽劣鑒別能力不高(65人,占13.83%);相關法律不健全(16人,占3.40%);事情沒那么嚴重,是媒體炒作出來的(12人,占2.55%)。
2.7遭遇食品安全問題時可能采取的措施
遭遇食品安全問題時,民眾擬采取的措施依次為:沒什么大的影響就算(136人,占28.94%);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占95人,占20.21%);法律途徑解決(72人,占15.32%);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71人,占15.11%);與生產經營者協商(66人,占14.04%);沒能解決(30人,占6.38%)。
2.8居民最常去購買食品的場所
調查結果顯示,該市居民常去購買食品的場所居第一的是超市,有224人(占47.65%),其次為商場(19.85%)。另有約40%的居民一般選擇集貿市場、食雜店、小攤點、食品連鎖店等進行消費,而食雜店、小攤點的飲食衛生缺乏安全保障。
3討論
本次被調查的居民中,僅有45.32%(213/470)的居民比較重視食品衛生。這可能與本次調查人群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僅有30.42%,大約70%的人群文化程度屬中低下水平有關。相對來說,具有較高文化程度的居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亦較高,而文化程度較低的居民對食品衛生重要性認識較為薄弱,且遭遇食品安全事故時的維權意識也不是很強烈。因此,應加強居民的食品安全認知能力,從根本上提高該市居民的食品安全認知水平。在調查中,發現居民有73.19%(344/470)主要通過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主流媒體獲取食品安全知識。這為今后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利條件。高校、食品監管部門、社區三者可結合起來,同時通過電視、報紙、廣播、網絡等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對一些飲食安全知識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定期安排相關工作人員赴社區進行食品安全知識宣傳[3]。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相關技術標準大多標齡長、更新慢,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大[4]。由調查結果可得出,居民最為擔心的問題是有毒有害物質的高殘留問題、食品添加劑超量使用問題。所以,監督管理部門食品監管中應著重加強對這兩種物質的監管力度。調查對象認為食品安全最大的隱患是生產加工環節和餐飲消費環節,提示政府部門需加大對食品加工和餐飲消費這兩個環節的整治力度。綜合具體實際,監管部門應加強對超市、農貿市場、食品店、食品攤販的整治,突出抓好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糧肉蔬菜水果等日常食品的安全,嚴把食品進貨關、貯藏關、銷售關,依法經營合格食品[5]。不斷改善基礎條件設施,著力解決居民擔憂的以次充好、食品過期變質等食品安全問題。從調查結果中可得出,當遭遇食品安全事故時,仍有25.74%(121/470)的人自認倒霉,不采取任何維權措施,其他居民表示視具體情況而定。由此可見,居民的維權意識薄弱,這除了缺乏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識外,還與投訴得不到及時處理等因素有關。所以食品監管部門及消費者協會應加強居民維權意識,努力引導居民做好維權工作。調查顯示,居民遭遇的食品問題主要是過期食品仍在銷售等問題。過期食品的危害不容小覷,它對人體健康具有極大的損害,我們希望通過一些措施提高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識和生產企業、銷售企業的食品質量安全意識,從而提高公眾的生活質量。消費習慣是指消費者經常性的消費方式、消費行為和消費傾向[6]。從調查結果可分析出,居民的消費習慣仍有待加強,僅有61.79%(290/470)的被調查者選擇較為正規的場所進行食品消費。食雜店、小攤點的飲食衛生缺乏安全保障,有些攤點甚至連相關的營業執照、食品衛生許可證都未辦理齊全,這些問題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隱患。政府監管部門應積極做好居民的食品消費觀念引導工作,加強對超市、商場等主要消費場所的查處強度。
綜上所述,蘭州市居民的食品安全認知水平較低,在遭遇食品安全事故時的維權意識較為淡薄。只有努力完善監督管理體制,加強食品安全隊伍建設,加大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力度,提升居民食品安全認知,才能有效地預防和減少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作者:王晶 胡本祥 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
參考文獻:
[1]韓希軍,董玉.關于對農村食品藥品監管的調查與思考[J].齊魯藥事,2010,29(2):72-74.
[2]張慕潔,陳蔚,吳明,等.信息技術為食品藥品安全保駕護航[J].上海信息化,2009(12):53-55.
[3]史根生,張衛民,劉亦表,等.廣東、吉林、四川、湖北四省居民食品安全教育前后知信的比較[J].中國健康教育,2004,20(6):532-534.
[4]高敏.食品藥品安全地方政府負總責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食品藥品監管,2010(4):9-10.
[5]湯天曙,薛毅.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和對策[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2(4):8-10.
[6]董福榮.中國家庭消費結構透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 上一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10篇
- 下一篇:企業市場營銷戰略創新論文
精品范文
10居民消費結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