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陶藝人性化設計論文
時間:2022-12-04 11:10:00
導語:環境陶藝人性化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作為一種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設計載體,也是一項提高人們物質文化生活和美化生存環境的重要設計活動,反映人們的審美情趣、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營造具有人性化、人情味的空間景象。主要從人們審美需求和環境陶藝的特質來闡述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
【關鍵詞】:環境陶藝,人性化,人性化設計
引言
設計是一種對物質形式和結構的改造和組織活動,論文從人的因素來考慮與人有關的一切活動,使這個物質世界成為人類生活需求的一部分。這說明,任何設計活動都是從人的生理、心理、喜愛、生活習慣等因素來考慮,體現人性化內涵。隨著社會的文明發展,任何設計都越來越注重人性化、人情化因素,強調以人為本。環境陶藝是一門新興起的公共藝術,作為一種被設計的物質形式介入人們的生活空間,不僅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一種物質形態,還提供一種生活觀念。
因而,環境陶藝設計必須通過一種有人性化、人情味的藝術形式來聯結人們的物質生活和情感生活,才創造一種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生活世界。人性化設計是一種注重人性需求的設計,也使人和被設計的物質形態有良好的、合適的互動關系,能更好地符合人的各種需求,提高和完善人的人性和人格。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是一種設計形態(符合人類的審美需求,適合人類自己的文化的、情感的、審美的趣味和生活理念),有利于環境陶藝作為一種迎合大眾的視覺形式進入公共環境空間,賦予人們生存世界更多維的生活藝術化、自然化。
1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概念界定
環境陶藝設計是藝術家或設計師借用陶瓷材料媒介為某特定環境空間進行設計創作的藝術形態。簡言之,協調“人、環境、陶藝作品”三者關系,人指(設計者或創作者和公眾),環境指公共環境和個人環境,陶藝作品主要指三維陶瓷雕塑和二維陶瓷壁畫等。
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是指藝術家或設計師通過在其作品設計方面注入“人性”的因素,使環境陶藝構成視覺藝術形態,更富有人情味和情趣性,引起人們視知覺的親近,符合人們心理審美的舒適、愉悅、自然,營造公共空間的藝術氛圍和親切感。而這種設計主要表現在其形式與內容設計上符合人們理想的文化觀念和審美心理,使其陶藝作品與人、公共環境之間形成協調關系,體現人性的關懷。它是注重人性需求的設計,不斷地健全和完善人的審美需要,提升人格和性情,熱愛人,尊重人,關心人。同時,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不僅僅強調其造型、題材、結構、色澤等因素,符合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觀念、文化心理、歷史文脈、自然生態環境,并與現代科技和時代精神有機地結合,而且使環境陶藝及其環境空間尺度宜人,滿足環境陶藝使用者—公眾的審美需求,創造人性化的空間景象,實現人性的關懷和心靈的體驗。
2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的表達方式
環境陶藝構成空間景象之美與人們的審美趣味、審美理想以及文化心理相符,畢業論文才使環境陶藝作品、人和公共環境三者形成整體和諧關系,滿足人類生活方式的理想詩意化。
2.1主體審美尺度的平衡性
主體審美尺度的平衡性是指設計者在設計環境陶藝時,個人審美觀的傳達與公眾在欣賞其作品時反映出的審美標準、審美情趣等相符一致性,構成審美欣賞關系的親和性和愉悅性、自然性。而這種平衡性主要表現在限制和約束其作品的形式與內容方面,即設計者在其作品設計的表達方式須反映公眾的審美需要。
一方面,環境陶藝的形式(造型、色彩、肌理、裝飾手法等因素)設計,須考慮公共空間人群的審美趣味、審美理想、審美能力等。首先,設計者在設計造型的形態方面,尋求與公眾的審美能力、審美理想形成和諧,針對性選擇裝飾性的寫實人物、動物、器物等造型,還是變形夸張的直觀化造型,或者抽象幾何體的象征性造型等,這樣,才使其造型更生動、形象化貼近公眾的審美標準。其次,其色彩飽和度、明度、純度、冷暖的搭配與組合,符合公眾視知覺的舒適感和心理的情趣感,以及風俗習慣等,即與公眾的審美理想達成一致性。還有其肌理組織質地的細膩美和粗獷感,組織結構構成形體空間的秩序美與分割排列關系,裝飾方面汲取傳統紋樣,地域文化符號(如景德鎮的青花、粉彩等),以及采用繪制、刻劃、雕刻、鑲嵌等手法,才會形成公眾的豐富審美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環境陶藝的內容(題材、主題、內涵)表現方面,須反映公眾的審美生活、審美情趣等。
首先,題材是設計者設計環境陶藝的重要素材和社會生活的重要映現,也是使作品貼近公眾生活的重要方式。其次,主題也是環境陶藝表現的重要思想內涵和文化語言,如標志性、教育性、宣傳性等環境陶藝,其主題思想不僅要反映地區性文化特征,還要體現公眾的審美情趣。
主體審美尺度的平衡性,不僅是環境陶藝人性化設計的重要前提和表達方式,英語論文還是貫穿于其作品的設置與審美的主要參照或空間景象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評判。這種平衡性強調藝術家或設計師在進行環境陶藝設計時,除了將自己的主觀審美理想、審美情趣、設計意圖、統一構思之外,還須更重要地從公眾的審美需要、審美能力、審美理想以及審美情趣等方面考慮,并把主觀的審美意思納入客觀的審美對象之中,才可以建立起陶藝作品與公眾審美相呼應的關系。
2.2公共空間環境的和諧性
公共空間環境是指陶藝作品設置在某特定環境內,依附著周邊(城市文化、建筑特征、自然景觀等)某種空間的“場”或“群”,以及與此環境中人群共同構成空間環境。它主要指自然環境、場所環境、城市環境、人文環境等。環境陶藝與公共空間環境的共存和諧才能構成空間景象的美,形成具有某種“場”或“群”的氛圍,引發人們視知覺的親和性和凝聚力,提供給人們的舒適、愉悅、自然、詩意化的生活空間,賦予人們審美的人性關懷和心靈潤澤。
2.2.1自然性
自然性指“人與自然和諧”的整體觀。作為置身與特定環境中的環境陶藝設計,在介入大眾生活空間的同時,應從自然生態的地形、地貌、地物、人文等諸方面探索設計的取向。因為從功能出發,在這個特定環境中的最佳位置設置環境陶藝,其作品的尺度、體量、距離關系受周邊自然環境形態的約束和限制,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態完整性(指人文景觀、歷史遺
產、植被綠化、交通暢通等),并使環境陶藝成為自然環境美的一部分,體現“情”與“景”的融合。同時,“人與自然和諧”的整體觀,反映環境陶藝設計因素(造型、色彩、肌理、光影等)符合人與環境和諧的關系,在追求人類與自然的長期平衡發展中,又賦予自然景觀美的意識形態,求得一種人與自然共生的空間場所。2.2.2文化性
環境陶藝設計受制于城市的特定人文環境和空間特質,才能展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氛圍,碩士論文營造城市精神風貌和樹立地域特色。環境陶藝的設計形態因素融入其文化語境,如地域文化、風俗習慣以及特定環境人群的文化心理和建筑空間文化氛圍等。它可能表現在對原有文化結構的延續,強調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或者適應時代的審美需求,在本土文化結構上嫁接新的設計思想、手法、思維方式,包括嫁接外來文化和其它類型文化等,創造一種全新的文化結構。這樣,環境陶藝才作為視覺經驗的對象,能強化場所傳達的社會文化意義或生活方式,能引發環境觀賞者的共鳴和聯想,使其作品、公眾與環境三者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激發環境的生機與活力以及緩解人們的精神壓力,同時,它反映該特定環境中人群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肯定了此空間景象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2.2.3交流性
公共藝術的發展,其支配權由“精英”向“大眾”的轉變,反映公眾精神和公眾審美,與人形成一種可交流性的視覺藝術空間。這種交流性決定環境陶藝設計須面向大眾審美心理,促使設計者設計出符合公眾的審美趣味、生活習慣、文化觀念等因素的作品。其環境陶藝的形式設計要體現人們審美心理的生動性與直觀性,個性化與人情化,場所性與文化性等,才能引起人們的親近心理,使其作品與人們實現可欣賞交流空間,如造型設計符合人們的理解、安全心理,色彩設計符合人們的情感心理以及風俗習慣。因此,環境陶藝設計的某些實施方案,應采取開放化、民主化的策略,由大眾(指具有一定藝術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的人)的參與抉擇,這樣設計者才能準確地獲得公眾對審美對象物的反饋評判信息,更加合理地使作品的形式和內容表現與公眾的審美趣味、生活習慣、文化觀念等積極因素相符,真正地開啟了一個展現人性審美需求的藝術空間。
2.3時代性
人類審美行為具有一種活的生命力,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革,也會相應地流變。那么藝術家或設計師在環境陶藝的藝術形式設計上應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創新,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環境陶藝設計賦予人性的審美需求,其表現形式(造型、裝飾、色澤等)與內容(題材、主題、內涵)都應該具有現代人認同的時代特征和時代精神,即創造性建構具有時代特征的藝術形式與內容,融入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氣息和國際化藝術的多元思想,才促使環境陶藝文化的自身積淀和發展,使公共藝術的內在精神和外在風格得以延續和擴展。
2.4通俗性與趣味性
這里所說的通俗性并不是指“世俗性”或“庸俗性”。環境陶藝不僅設置于公共空間之中,而是表征和蘊涵著廣泛的社會群體所認同的文化精神,審美意象及道德理想等。由此,環境陶藝的公共性決定了其設計形式,顯示大眾化文化精神,大眾化審美需求,即公眾的通俗性。環境陶藝的藝術形式設計的通俗化,主要指其視覺形態語言的表現符合大眾審美文化心理,賦予大眾與其作品更形象化、情趣化的欣賞交流,讓人易于理解它,親近它。其通俗性體現在造型設計的生動性與直觀性,色彩運用的豐富性與時代性,題材表現的人情性與趣味性,內容反映的生活化與平民化。通常,這種趣味性表現在其作品的物質形態賦予人性的情感、情趣、個性和生命,而這種趣味性包含了滑稽性、幽默性、好奇性、幻想性和親和性等。環境陶藝設計者的趣味性與公眾審美的趣味性之間相符,才能建立一種物質和情感的交流關系。然而,趣味性的藝術形式主要表現在裝點性的環境陶藝設計中,裝點性的環境陶藝是為配合既成的環境(指開放自由化的場所環境)而進行的藝術設計。當然,像標志性、宣傳性、象征性等類型的環境陶藝或者莊嚴、理性化氛圍內的環境陶藝,其主題性表現因素會削弱其形式設計的趣味性。雖然環境陶藝設計的趣味性以注重其自身的價值為主要因素,但卻脫離不了環境對它的制約和要求。
2.5生態可持續性
環境陶藝設計注重生態可持續性發展時,工作總結決定著藝術家或設計師設計環境陶藝,不能僅僅停留在建構當前視覺景觀的審美意識中,還須考慮未來此周邊環境空間(指建筑、植被、綠化、交通、和人的審美觀念等因素)的變化,對作品構成視覺美景的影響以及價值的評判。同時,生態可持續性也反映出環境陶藝設計要考慮其作品的易安裝性和可拆卸性、維修性和持久性、抗壓性和安全性等因素。這樣,環境陶藝設計充分考慮人與城市環境以及公共空間構成的和諧性、高效性、整體性、多樣性、全球性、人文性;從而體現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真正遵循以人為本,在物質和精神上維護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倫理觀。
3結語
任何藝術設計活動須關注人,關注人性,體現心靈,不僅是創造一種物質形式,更重要是要創造一種令人滿意的生活方式。環境陶藝是藝術設計實現人們審美需求的一種創造性活動,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是藝術家或設計師通過對其設計形式和功能等方面賦予“人性化”的品格,使其具有情感、個性、情趣和生命,提升和潤澤人的心靈,才使環境陶藝作品起到審美、休閑和娛樂民眾的目的,為大眾創造出愉悅感、快樂感,以及增加城市公共生活的親切感,激發人們的藝術審美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引起人們的好奇、觸摸,依偎、攀沿等活動行為,成為一種公眾性的生活審美化、自然化的藝術空間,構成空間景象的愉悅之美。
參考文獻
[1]趙中健.公共藝術的審美思考.藝術生活.2004-1
[2]李建盛.希望的變異—藝術設計與交流美學.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
[3]朱紅文.工業.技術與設計—設計文化與設計哲學.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
[4]施慧.公共藝術設計.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
[5]陳鴻俊.設計人性化.美術與設計.2002
[6]翁劍青.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趙云川.陶瓷壁畫藝術.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
- 上一篇:安監局在安全隱患整治工作會議的講話
- 下一篇:安監局企業化工和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