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環境文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3 03:23:00
導語:建筑環境文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古代建筑有著燦爛的成就,在宮室、園林、建筑空間的處理、建筑藝術與材料結構的和諧統一等方面,都有著卓越的創造與貢獻,形成了迥別于西方建筑的特殊風貌,在人類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時至今日,建筑文化的特質愈來愈引起人們的重視。從建國后的北京人民大會堂到二十世紀末的香山飯店等建筑都繼承了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精華,又融匯了西方現代建筑藝術的新觀念、新技術,成為既有鮮活民族特色,又有強烈時代特征的建筑文化豐碑。中國的城市建筑無論古代、當代,都是在特定的空間中產生的文化現象,其豐富性與復雜性令所有研究者無法回避。
自近代以來,中國文化開始了艱難的轉變過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也是有賴于文化的轉變。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脈絡和演變軌跡是較為清晰的話,那么,近代以來的轉變似乎顯得非常復雜。中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文化和經濟差異較大。
在近代以前,中國和西方城市無疑遵循著不同的發展道路,不僅形成了各自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而且也形成了各自的城市規劃風格和建筑風格。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侵入以及文化的傳入影響,包括建筑文化在內的西方城市文化,開始對中國產生巨大的影響。由此,包括建筑文化在內的中國城市文化,也開始了從傳統到現代的深刻的轉型。
當今,在我國的建筑理論和創作活動中,人們喜歡對傳統與現代、繼承與革新、中國與西方等一類建筑文化問題和現象進行比較和爭論,這是必要的。但是爭論這些問題應該明確它的目的,那就是它應當促進一種文化的發展和建構,推動它的進步,而不是僅僅滿足于依據對這些文化現象做出客觀、準確的描述。如:在討論傳統與現代、繼承與革新的問題時,許多人熱衷于從風格、形式或技術等方面去爭論它們的高下、文野,卻不是從它們與現代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根本聯系上去探討它們的意義。在討論中西方建筑文化時,人們在對中西方空間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等等進行詳盡比較的基礎上,發現和總結出中國人同西方人建筑觀念的差異和各自的特點,進而在創作和理論中充分強調和體現這種特點,這當然是好的。但是另一方面,人們卻較少從人的存在狀態的角度對傳統與現代、繼承與革新、中國與西方的建筑做出更進一步的價值判斷。于是,“傳統”“現代”“繼承”“革新”“中國”“西方”等等本身變成了目的。建筑文化的比較和爭論因此就沒有達到應有的目的,不可能導致建筑文化的真正進步。
長期以來,在建筑史研究領域中,存在著一種“西方中心論”的觀點,即認為西方城市建筑是歷史傳統,東方建筑是非歷史傳統。在弗萊徹爾的《比較建筑史》上刊有一幅“建筑之樹”的插圖,樹的中心主干標明是希臘、羅馬、羅蔓式,上端的6根主分枝分別是歐美一些國家哥特式建筑、文藝復興建筑和近代建筑。卻把埃及、印度、墨西哥、中國等都擺在下面一些纖弱的幼枝上,把美國放在這棵樹的中心主干的頂端,極為形象地表達了作者的建筑“西方中心論”思想。無可否認,西方城市建筑在近幾個世紀以來確實發展迅速,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還是在科技和理論上、美學形態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西方中心論”的觀點無疑是有問題的,世界建筑歷史的發展,決不只此西方而別無殿堂,這已成為越來越多的建筑文化史家的共識。①西方后現代主義建筑文化理論家佛朗普頓認為:傳統建筑特別是民俗建筑是在特定地點形成的建筑體系,具有功能和結構上的合理性。特別是在處理一些具體因素,如通風、采光、保溫等方面具有優良的特點。所以,不能簡單否定依地點、體具體的地理情況和人文文化環境發展起來的地方風格。
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研究,是為了在理論層面上開拓一條中國建筑的健康發展之路。建筑文化學并不局限于解釋各種建筑文化現象,它是要為建筑文化的發展提供價值導向。因此,建筑文化應該是批判的與實踐的。要提供價值導向,先要作出價值評判,所以必須樹立一種價值觀。不同的人類都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建筑事件也都有一定的建筑文化影子。然而文化也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任何文化都是精華與糟粕并存,即便是精華,也往往離不開具體的時空條件;另一方面,傳統文化既可能成為一副沉重的十字架,扼殺現代人的創造潛能,也可以成為一座智慧的寶庫,豐富我們的想象,擴大我們思維的尺度。
現實及未來生活的復雜要求,遠非機械地搬用某一種傳統方法、途徑,就可以得到滿足的,必須博采所長,取我所需。另外,對于本特色的創造仍然是一個嚴肅的課題,需要結合具體地點、條件,對設計要求作具體分析。在創作方法上,采用“抽象繼承、遷想妙得”的原則,可能會找到一條新途徑。吳良鏞提出所謂“抽象繼承”是指從建筑傳統中,將傳統建筑的設計原則和基本理論的精華部分加以發展,運用到現實創作中來。并且把傳統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來,經過抽象,集中提高,作為母題,予以新意,以啟發當前設計創作形式美的創造。同時應當摸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脈搏,挖掘出傳統建筑藝術的時間和空間內涵,首先是要重視和恢復建筑藝術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功能,不能只把建筑藝術作品當作工業產品和生活用品,更不應當只抓其眼前的物質功能。這樣的繼承,并非形式的抄襲或舊零件的排列組合,既有創作原理的繼承與發展,又有形象的借鑒與創造。使設計既求神似,也不排斥某種程度、某一細節的形似,關鍵是根據地點、條件的需要。而“遷想妙得”,“遷想”是將自己的想象力深入到對象的形象中去,“妙得”是指把握對象的真正神情。②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建筑文化也是同樣。我們應不僅從形式的角度,而且從文化的深度來理解傳統,譬如:屬于第一層面的,傳統建筑中古典美的屋頂、斗拱、柱廊的造型特征,詩文、書畫與工藝結合的裝修形式,以及各式門窗菱格、裝飾紋樣;第二層面的,庭院式布局的空間韻律、自然與建筑互補的環境設計,詩情畫意、充滿人文精神的造園藝術,形、數、畫、方位的表象與隱喻的象征手法;第三層面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和注重環境效應的“風水”思想,陰陽對立、互動、相應的哲學思維和“身、心、氣”合一的養生觀,等等。它們之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深邃的哲理和智慧。③這些都闡明,傳統對現代的價值還需要我們在新建筑的創作中去發掘,去感知。
因此,我們應當努力去尋找傳統的現代價值,在保存和發揚其傳統精華的同時,摒棄其落后的,不適應現展的東西,尋求傳統建筑文化和現展的結合點,體現傳統建筑文化尊天地、重人本、講親和的唯物辯證思想。弘揚傳統建筑文化還可從傳統建筑的設計原理、空間組合、構圖手法、意念表達等方面有所啟迪、有所繼承和運用、有所發展創新,不斷探索傳統建筑思維與現代建筑思維、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傳統審美與現代審美意識的結合方式,把優秀的傳統建筑文化結合到現代建筑文化之中。
注釋
①陳立旭都市文化與都市精神.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第142頁
②吳良鏞,廣義建筑學,清華大學出版社.1989,第65—66頁
③楊永生.建筑百家言,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第62頁
內容摘要:本文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環境中的體現與價值,以及時建筑環境文化傳統與現代的分析,闡明了中國建筑環境文化發展的意義,尋求傳統建筑文化和現展的結合點。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中國的建筑環境表現出了與人與自然環境融為—體,互為平衡。
關鍵詞:建筑環境傳統現代文化
- 上一篇:節日符號現代轉型分析論文
- 下一篇:權力意志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