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風險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9 05:43:00
導語:外匯儲備風險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在結構風險方面擴大了高額外匯儲備面臨的結構風險。從國際金融體系角度觀察,中國外匯儲備快速上升,使得中國經濟成果和未來命運承受著巨大的美元匯率風險。一旦美國經濟陷入蕭條,債券和股票的市值縮水,那時中國的外匯儲備將面臨化為泡沫的危險。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國際收支活動極其頻繁和復雜,金融安全隨時都會面臨挑戰。截至2006年10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經突破7.9,與2005年7月匯改當日8.11的匯價相比,人民幣已有一定上漲。在美國、歐盟等的壓力下,人民幣上漲尚有預期與可能。然而中國的外匯儲備中有70%為美元資產,人民幣的升值意味著外匯儲備的縮水。
2、在政策風險方面,制約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強制結售匯制度,進入我國境內的外幣資產都要轉結為人民幣資產,國家在購買外幣的同時,釋放出大量基礎貨幣,造成人民幣外匯占款大量增加。外匯占款在國家基礎貨幣投放結構中的比重急劇上升,勢必改變國家基礎貨幣的投放結構。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國家控制貨幣總量、壓低通貨膨脹的難度。中央銀行為了保持匯率穩定,通過對沖等手段收回了部分基礎貨幣,無疑增加了央行操作成本。一般來講,由于央行是發行貨幣的銀行、政府的銀行和商業銀行的銀行,發行基礎貨幣是央行根據國內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宏觀金融調控的重要手段。當前,由于外匯占款的大量增加,央行為了維護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不得不被動釋放大量的基礎貨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時效。
3、在匯率風險方面,加大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外匯儲備增長,金融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在人民幣供給不變或供給增幅較小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會不斷加大。隨之而來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將會吸引大量國際性短期資本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國內金融市場套利,這些投機性資本一旦套利成功會馬上撤離,使國內外匯市場發生大的波動,影響國內經濟的穩定發展。較之于中國的持續順差,美日等西方國家出現逆差,經濟疲軟,因此他們極力要求人民幣升值,限制我國產品出口,以轉嫁其國內經濟壓力。現在美元貶值,美元匯率持續走低,人民幣與美元之間利差增大,使我國外匯儲備在無形中遭受損失,以至于一些經營外匯業務的商業銀行叫苦不迭。此外,升值壓力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空間,因為在升值壓力下擴大浮動范圍必將使人民幣大幅度升值立即成為現實。
上述三個方面的風險,勢必給中國經濟持續的又快又好的發展帶來兩個困境:首先,加劇了中國經濟發展存在的動力結構不均衡現象。中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下的加工貿易順差占了很大比重。我國的主要出口產品仍然屬于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的初級加工品,競爭優勢極其脆弱。而在進口產品中,生產資料占主要地位,從而使進口具有較強的剛性。這種以加工貿易為主導型的出口模式,沖擊了國內相關原料工業的發展,不利于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同時,加工貿易也是我國利用外資的重要形式,加工貿易以外商投資企業而非國有企業為經營主體的格局延滯了整個加工貿易的升級和國內配套程度的提高,從而延緩了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的帶動作用。這樣一來,極易使中國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外部投資,相應地也就忽視了發展經濟必須具備的內部驅動力和調控能力。其次,它們減少了境內居民消費和投資的機會。龐大的外匯儲備,在一定意義上講,一方面使我國犧牲了自己境內居民消費和投資的機會向外國(主要是美國)提供低息融資,充當債務國的現金流。從外匯儲備資產的使用來看,我國60%以上的外匯儲備用于投資美國國債,其中收益率大致為3.5%左右,雖然比國內的投資收益率和銀行貸款收益率要高,但美國人將此戲稱為“傻瓜收益率”。與2005年美國全部基金公司平均收益率10.5%相比,差距在2~3倍。如此說來,我國內的人民幣儲蓄通過循環投資又成為我國的外匯儲備,等于我國居民把錢借給美國人,讓人家再來賺我們的錢。這樣,我們也就陷入了大規模資本流入和大規模資本流出同時并行的怪圈。當投入和產出、商品循環和資金循環嚴重依賴于外部市場的時候,我國的經濟運行的高風險也在潛行。
二、萬億美元外匯儲備風險化解途徑
1、調整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實現儲備貨幣和資產結構的多元化。2005年7月人民幣開始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制度并對美元升值2%。中國政府的新政策得到世界各國政府包括美國的廣泛贊賞。鑒于我國目前外匯儲備中主要是美元和以美元計價的美國政府和公司債券,為了適應我國“一籃子”匯率政策的調整,今后我國要逐步形成以美元、歐元和日元世界三大貨幣和黃金為主體的多元外匯儲備資產體系,逐步提高黃金在我國國際儲備中的比重,適時調整中國的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推進幣種多元化,包括考慮韓元,澳元,新加坡元等等,化解匯率風險。因此中國應根據國際匯市,擇機調整和優化外匯儲備結構,擴大歐元、英鎊和日元的外匯儲備份額,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美元匯率下滑導致的外匯儲備的縮水。
2、變革外匯儲備的機制和取向,變“藏匯于國”為“藏匯于民”。為此,要降低操作成本,提高貨幣政策獨立性,必須改革目前的結售匯制度,把目前的強制結匯轉向企業意愿結匯;要進一步發展我國的外匯市場和外匯衍生工具,在逐步提高金融機構和企業的匯率避險能力的同時,擴大本國居民之間調劑外匯資金余缺的規模,弱化升值預期。一方面,外匯管理體制應由鼓勵外資流入、限制資本流出轉變為一個相對中立的外匯管理體制,一定程度上限制資本流入,同時放松資本流出管制。另一方面,宜擴展外匯資金運用方式,變“藏匯于國”為“藏匯于民”,通過市場化方式來化解和消化央行手上過多的或是結構不夠合理的外匯儲備,讓國內的企業、機構和個人更便利地進入外匯市場,樂于持有外匯。
要做到藏匯于民,今后幾年內,我國應當致力于提高現有外匯儲備的利用效率和規模,將部分外匯儲備轉化為國內社會發展所需的物資設備或技術。有研究認為,國家可積極擴大基礎設備和戰略資源進口,建立重要戰略資源的儲備。認真研究如何適時、適度加大對外戰略性礦藏、油田、森林的投資和收購;可針對性地加大與外國高科技方面的合作以及人才培訓和引進,從而大大加快相關產業、產品以及人才的更新換代。在外匯儲備中拿出一部分來進行實物或技術投資,這樣能將單純的外匯儲備與靈活的戰略物資儲備和技術人才引進結合起來,發揮外匯儲備對促進國家能源戰略的實施和確保經濟金融安全的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我國宜加快改善外貿結構,提高加工貿易產業層次。我國的加工貿易提供了超過2500萬人的就業機會。在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的同時,著力提高產業層次和加工深度,增強國內配套能力,促進國內產業升級,這是我國政府客觀經濟指導與調控的重任之一。首先,要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堅持自主創新,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加快培育核心競爭力和自有品牌,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有條件地加快發展服務貿易。其次,要發揮進口的積極作用。充分利用我國當前外匯儲備充足的優勢,有計劃地進口先進技術設備和國內短缺資源,推動我國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再次,在產品價格中增加治理環境污染的成本,提高中國產品價格,既“擺脫出口貧困增長”,又減少高污染、高能耗產品出口。
藏匯于民還有賴于積極擴大內需。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國內居民消費被遠遠落在投資與出口之后。因此,政府要采取各種措施將居民潛在的消費需求轉為有效購買力,使消費需求成為啟動經濟的主要動力之一。在這方面,今后幾年內,可以考慮加大公共財政支出,加大社會保障和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的支出,特別是完善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費等三項保障制度。同時,要提高勞動力成本。以廉價的勞動力出口,犧牲了我們國內勞動者的福利,使進出口享受了中國低價勞動力的好處,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政策保障勞動者利益,改變中國勞動力現狀,提高其收入。
【參考文獻】
[1]郭怡之:《論我國高額外匯儲備之痛》,《時代經貿》第49期,2006年11月
[2]楊宗原:《超額外匯儲備的負面影響及對策》,《福建金融》2006年第10期
[3]高進水:《當前我國外匯儲備有關問題探析》,《經濟研究參考》2006年第65期
[4]毛紅燕:《走出高額外匯儲備引致兩難困境的探析》,《華北金融》2006年第9期
【摘要】中國外匯儲備一舉跨過萬億美元大關。有預測顯示:如果保持現有的政策不變,5年內中國外匯儲備就將達到4萬億-5萬億美元規模。中國再次成為整個世界關注的焦點。本文認為萬億外匯儲備增加了高額外匯儲備的結構風險,增加了央行操作成本,制約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加大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加劇了中國經濟發展存在的動力結構不均衡現象,減少了國民消費和投資的機會。鑒于此,為避免風險起見,提出使中國外匯儲備的管理應在確保外匯儲備的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前提下,調整幣種結構,形成一籃子貨幣儲備,實現保值增值;應變革儲備機制,適量藏匯于民。
【關鍵詞】外匯儲備風險表現化解途徑
- 上一篇:市長在全市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下一篇:市長在固定資產投資和項目建設動員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