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問題及改善策略

時間:2022-05-11 03:49:44

導語: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問題及改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問題及改善策略

摘要:農田水利工程系統的完善性,是確保農業生產實踐得以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尤其對于半干旱地區而言,如果實際農田水利工程在建設的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就難以保證農田水利工程系統可以發揮效能。從這個角度入手,結合在甘肅半干旱地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經驗,對于實際工程建設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歸結,并且提出了針對性的改善方案。

關鍵詞:半干旱地區;農田水利工程;工程建設

最近幾年國家農村扶貧政策不斷推動,在農村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斷提升,對于甘肅的部分半干旱地區而言,扶貧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建立完善的農田水利系統,也成為重要節點。由此積極對于半干旱地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問題進行探討,并且尋求對應的應對策略,成為必要之舉。

1半干旱地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概況

黃羊灌區位于武威市涼州區東南部,轄三個鄉鎮。設計灌溉面積1.6萬hm2,實際種植面積1.78萬hm2,有效灌溉面積1.25萬hm2,保灌面積9626.67hm2。總人口8.4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43萬人。灌區深處內陸和沙漠邊緣,氣候干燥,多年平均降水量僅為180mm,蒸發量卻達2198mm,年最大徑流量2.18億m3,最小徑流量0.638億m3,多年平均徑流量1.28億m3。灌區現有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的中型水庫一座,庫容為5644萬m3,調蓄功能較強。

2半干旱地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

近年來,在國家省、市、區資金支持和灌區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努力下,實施了水庫除險加固和部分骨干工程改造。現有的渠系配套較為完善,節水效果也比較明顯,但水資源短缺的現狀依然是制約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小康社會進程的瓶勁。詳細來講述,對于此區域而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

2.1自然因素制約工程效益發揮

灌區徑流以降水為主要補給,呈雨源河流特點,河流徑流量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夏禾灌溉期(4—6月)占28.1%,秋禾灌溉期(7—9月)占49.8%,其它時間占22.1%。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農田水利工程系統就難以有效的發揮其多維度的效能,對于部分區域在特殊的情境下,甚至難以確保實際農田供水達到理想的狀態,繼而嚴重影響到實際農業生產實踐工作的開展。

2.2人為因素影響工程效益發揮

當然,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人為因素也對于工程效益的發揮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詳細來講述主要可以將其歸結為:上游水源地雙龍溝一帶因亂采濫挖,生態殘遭人為破壞,產流量減少,哈溪河非法引水以及區域性降水減少等因素,導致水庫來水量呈逐年減少趨勢。據黃羊河52年的水文資料統計,上游河源來水六十年代比五十年代減少25.4%,七十年代比六十年代減少6.3%,八十年代略有回升,但仍少于五十年代13.5%,九十年代比五十年代減少24.8%,2000年至2004年也比五十年代減少25.5%,尤其是2001年徑流量僅為0.877億立米。由于缺水,迫使灌區內夏禾作物灌水輪期推遲,次數也由過去的3~4次減少到現在的1~2次,秋經作物灌水輪次也隨之減少了1次。

2.3社會因素對于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十年的水文、灌溉統計資料顯示,1997年為平水年(P=50%),年徑流量12070萬m3,除去人畜飲用水、鎮區生活及工業用水、生態用水量,農業用水量為10070萬m3,按灌區現有耕地面積計算,均水量為377m3/667m2,供需缺口達2000萬m3;2002年為中旱年(P=75%),年徑流量10319萬m3,均水量為312m3/667m2,供需缺口達3700萬m3;2001年為干旱年(P=95%),年徑流量8788萬m3,均水量為254m3/667m2,供需缺口高達5000多萬m3。也就是說,隨著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在不斷增加,食品工業城市建設的訴求也在不斷提升,此時罐區用水形勢會朝著更加嚴峻的方向發展。

3半干旱地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改善策略

從半干旱地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黃羊灌區農業用水已處于嚴重饋乏的境地,灌區水資源超載也非常嚴重,加上人口增長和食品工業城建設等因素,灌區用水形勢已十分嚴峻,不容樂觀。我們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循環經濟理念,調整產業結構,狠抓項目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注重生態保護與治理,統籌兼顧,建立起以節約水資源為主的節水型社會,才能逐步解決好農民增收、企業發展、地方產業鏈條合理延伸的問題。為此黃羊灌區未來用水應該遵循以下思路,才能實現節水與興利的最佳結合。在此環節,需要將關注節點放在如下幾個方面。

3.1建立完善的工程開發和管理制度環境

要制定和完善水資源開發、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護和改善灌區水環境的配套政策,并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加大水工程、水資源保護的水行政執法力度,嚴格執行水資源統一管理和取水許可制度,嚴禁非法打井,切實做好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實現水資源良性循環目標,促進水資源永續利用。依靠上述的措施,可以使得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投入,建設的管理進入到更加規范的狀態,為后續工程效益的全面發揮奠定良好的基礎和前提。以石羊河重點治理為契機,建立起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3.2采取更加先進的用水節水技術方案

制定灌區未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發展規劃和合理的各行業水資源分配方案與供用水方案,確定水資源的宏觀調控指標和微觀定額指標,綜合運用多種節水技術和措施,保證用水指標的實現。以低壓管灌技術為例,需要積極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其一,確保節水灌溉規劃中,可以將舊有的嚴重滲漏的渠道排除出去,積極發展管灌,也就是數偶在原來的發展規劃基礎上,將灌溉水使用到經濟效益高的作物中去,確保其在臨界期和高峰期能夠得到供水。其二,高度重視水資源的管理和控制,積極使用節水灌溉制度,做好埋設管道的管理,提高埋設管道的使用年限,確保實際運行維護成本得以控制。在此過程中,還需要對于各種作物所需要的灌水量,灌水時間,灌水次數進行研判,確保將有限的水資源使用到關鍵性環節和關鍵性階段,這樣才能夠提升實際灌溉效益。其三,注重節水農業技術的綜合使用,將其與工程管理融合起來。比如可以關注高產節水品種的引入,可以積極進行秸稈覆蓋工作,做好地膜覆蓋,建立保護性耕作模式,實現施肥的平衡化等,確保實際的農業生產進入到更加精耕細作的狀態。

3.3實現罐區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改善

在保證灌區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實行面向市場,著眼于提高質量、效益和轉變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農業結構調整。逐步減少耗水高、品質差的糧食作物種植比例,提高名、優、特經濟作物種植比例;沿山村適度擴大牧草種植面積,大力發展以特禽養殖為主的畜牧業;水庫上游山區應退耕還林還草,逐步恢復原有植被,灌區農業要走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發展之路。

3.4處理好不同性質供水之間的關系

要繼續加大田間配套工程建設力度,適度推廣噴灌、滴灌、低壓管灌等節水技術,對城鎮、農村生產生活用水,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額,實行限額供水,用水戶裝置水量計量設備,進行計量收費,并嚴格控制和核定高耗水企業的供水數量。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

3.5樹立工程生態效益提升意識

本著講求實效,量力而行,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和整體推進相結合的原則,以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水資源節約利用、防污治污為重點,注重生態用水需求。將傳統粗放農業灌溉,向現代集約農業灌溉轉變,從中節省下來的水量用于修復生態,同時要嚴防灌區賴以生存的水源地雙龍溝采金活動死灰復燃,從根本上保護灌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從而實現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農業和灌區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結語

半干旱地區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繁榮和農民收入的提升,是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實施的關鍵性節點,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對于半干旱地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如果是管理意識淡薄,就需要強化思想意識教育,如果是行為管理模式不當,就需要調整行為方案,如果是監督失常,就需要形成健全的監督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蔣穎.節水灌溉技術在農田水利工程中的應用[J].農業與技術,2020,40(2):62-63.

[2]張振華.農田水利工程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發展策略[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0,(4):126-127.

[3]張慶華,崔世彬,馬靜,等.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運行機制研究[J].水利經濟,2011,29(4):1-5,71.

[4]劉群昌,白美健,江培福,等.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探討[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3,11(1):22-25,55.

[5]管新建,齊雪艷,吳澤寧,等.干旱區農田水利工程生態經濟評價的能值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3,27(9):50-53.

[6]劉彥伶,顧鑫.用節水灌溉技術在農田水利工程中的應用[J].技術與市場,2019,26(2):141-142.

[7]盧解.分析節水灌溉技術在農田水利工程中的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9,39(20):59-60.

作者:王霞 單位:武威市涼州區黃羊河水利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