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飲水困難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7 04:49:00
導語:農村飲水困難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21世紀這一新的歷史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西部地區最突出的問題:一是群眾生活貧困,經濟發展落后;二是干旱缺水,供水不足。按1993年制定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還有3000萬貧困人口沒有脫貧,2423萬飲水特困人口的飲水困難問題沒有解決,這些困難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扶貧攻堅步伐,首先要解決農民群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問題,而解決中西部地區一些農村飲水困難問題就是扶貧攻堅任務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水利部在“十五”計劃期間,明確提出重點解決中西部地區農村飲水困難的問題。
一、中西部地區農村飲水困難的基本情況
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視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問題。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累計解決了2億多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僅“九五”期間就解決了5000多萬人、4000多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但是,我國中西部地區農村由于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的影響,還存在著嚴重的飲水困難問題。據有關資料顯示(1999年底數字),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為53%,西部地區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為40%,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3個百分點;據水利部《全國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十五”規劃》匯總分析,到1999年底,由于人口自然增長、長期干旱造成水源條件變化,以及污染、工程老化等原因,新出現或重復出現了一批飲水困難人口,包括遺留的2423萬人口在內,全國農村飲水困難人口共5020多萬,絕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在這些農村飲水困難人口中,按水利部1984年確定的農村飲水困難標準綜合分析(水平取水距離1km以上,垂直高差100m,水中含氟量超過1.1mg/L),其中《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遺留的2423萬人口飲水問題,困難程度特別大,是“最難啃的硬骨頭”。隨著近幾年氣候變化,干旱高溫少雨,農村飲水困難的人數還在急劇增加。今年因大面積的長期干旱,全國新增臨時飲水困難人數1800多萬,大部分也集中在中西部地區。
中西部地區農村飲水困難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群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經濟落后。二是資源性缺水嚴重。在西北地區,年降雨量僅200~600mm,大部分地區在270~320mm,并且分布不均,十年九旱,多年連旱。三是工程性缺水,在西南地區,年降雨量雖在1000mm以上,但由于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復雜,山高坡陡,河流深切。巖溶山區,石化嚴重,水利工程設施不足,有水蓄不住。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飲水困難地區群眾為了生存,長年累月到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外翻山越嶺去拉水、背水,勞動強度很大,且占用了大量勞動力。由于缺水,農民長年不洗澡,一水多用,衛生條件差;在氟病區,由于群眾長期飲用高氟水,嚴重影響了身心健康,致使許多人喪失了勞動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在飲水困難地區,農村經濟發展也非常緩慢,與其他地區相比差距很大。解決了農村飲水困難,首先是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群眾有時間從事經濟活動,從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群眾脫貧致富;其次是改善了衛生條件,減少了疾病,提高了群眾的健康和生活水平;三是加強了團結,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維護了社會穩定,實踐了江總書記提出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二、解決中西部地區農村飲水困難的思路與對策
1.基本思路
解決中西部地區農村飲水困難的問題,首先要貫徹水利部黨組提出的新的治水思路,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基本思路是按照先急后緩、先重后輕的原則,近期重點解決中西部貧困地區群眾有水吃的問題,并且要分地區、分層次地采取不同的投資政策和解決辦法。遠期是提高生活用水的質量和供水的保證率,普及和發展農村自來水,實現農村供水與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
2.目標任務
“十五”計劃期間,力爭用3年或稍長一點時間,基本解決中西部地區2423萬人口飲水困難問題,改善群眾的基本生存環境,提高生活水平。
3.主要對策
(1)推廣節約用水,強化水資源保護。農村飲水困難地區大多是水資源非常短缺的地區,不但生產用水要推廣節約用水,群眾生活用水也要強調節水,特別是西北地區,降雨稀少,地下水埋藏很深。如西北找水計劃項目,在部分地區發現的深層水埋深都在700~800m,該水源是幾萬年才得以形成的,是不可再生的戰略性資源,一定要實行節約用水和水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利用。在水資源極度缺乏、解決飲水困難需開采深層地下水的地方,在水資源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對水的開采量和農戶的用水定額要有一個控制指標。采取經濟和法律手段,控制用水量,為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考慮,樹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思想。
(2)實行政府主導,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參與。解決農村飲水困難是一項扶貧性質的公益事業,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山西、陜西、甘肅、貴州、四川等地解決農村飲水困難的經驗表明,政府在投資、組織發動等方面都發揮著主導作用。同時,還要把全社會的力量組織起來共同參與這項事業,形成多方位、多渠道幫助西部解決飲水困難的合力。如2000年全國婦聯發起了“大地之愛、母親水窖”大型捐助活動,幫助西部缺水地區解決飲水困難問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響應,捐助金額達1.16億元。
(3)加快以雨水集蓄利用為重點的小微型蓄水工程建設。利用集雨水窖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來解決中西部地區農村飲水困難,目前已經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在西北地區,以甘肅為代表的“121”集雨水窖工程,即采用修建人工集流場匯集天然降雨,每戶建兩眼水窖的辦法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并在一定的范圍內適當建一些保證率高的水源工程,以便在特大干旱年份采取應急措施,保證群眾有水喝。在西南地區,以廣西、貴州為代表的“渴望工程”,發動農民一家一戶,在房前屋后建水池、水柜解決飲水困難,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甘肅省從1995年開始實施的“121”集雨工程,僅用兩年時間解決和改善吃水困難人口131萬。陜西省從1996年開始實施的“甘露工程”,3年時間解決412萬人口的飲水困難。貴州省從1997年開始實施的“渴望工程”,3年時間解決飲水困難人口300萬。實踐證明,利用集蓄雨水解決農村飲水困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水利部在“十五”計劃期間,規劃建設集雨工程100萬處,可解決近600萬人的飲水困難。
(4)加大投資力度。解決農村飲水困難,關鍵是要加大投資力度。目前,要把現有的以工代賑、扶貧資金、國債資金、小農水補助費等各項資金,統籌安排,定向包干,重點用于解決農村飲水困難的問題。近兩年,國家僅國債項目就投入了13億元,解決了近800萬人的飲水困難。
三、解決中西部地區農村飲水困難問題的主要措施
1.強化政府行為,落實目標責任
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必須有政府行為作保障,這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該項工作涉及水利、計劃、財政、扶貧等部門,要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分工負責,狠抓落實。
2.解決農村飲水困難采取“規劃建卡、按卡實施”的辦法
農村飲水工程,單個工程規模小,形式多樣,量大面廣。所以,必須按照農村飲水困難的標準確定解決的對象和范圍,認真細致地做好規劃建卡工作。集中供水工程要落實到村,分散工程要落實到戶,并按照規劃卡片進行工程建設。最近,水利部組織了幾個調研組深入西部的9個省區調研,規劃建卡工作都落實到了一家一戶,有些省的農戶還撳上了手印。山西省還以縣為單位,把計劃要解決飲水困難的村登報公示,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
3.農村飲水工程項目的實施要采取“集中資金,突出重點,連片安排”的辦法
利用集雨水窖、水柜等微型工程解決農村飲水問題,必須按照規劃,集中連片,整村、整鄉推進,解決一片,銷號一片,不能撒胡椒面。
4.農村飲水工程建設要采用“嚴格驗收,實行報賬”的辦法
報賬制的核心是先干工程后付款,與傳統的計劃撥款制相比,可有效地促進工程任務的完成,避免出現花錢不辦事或挪用資金等現象。但實行報賬必須與嚴格驗收相結合。如貴州省興義市菜子灣村,是以一家一戶興建集雨水窖來解決飲水困難問題的。他們的具體做法是:農民拿工程規劃卡先從水泥廠賒料建工程,完工后由鄉村兩級組織驗收,縣組抽查,驗收合格后,在驗收卡上簽字蓋章,并貼上戶主和水窖的照片,由鄉政府統一到縣水利局報賬,農民再還水泥廠的材料款。
5.農村飲水工程運行要實行“有償供水,合理收費”的辦法
除一家一戶的水窖、水柜外,所有集中供水工程都要實行有償供水,合理收費,建立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水價要給群眾公示,讓農民吃上“放心水”“明白水”。
6.農村飲水工程的管理體制要與目前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
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問題屬于扶貧性質的公益事業,但要改變“大鍋水”“福利水”的觀念,要因地制宜地確定工程管理形式。對水窖等小微型水利工程,產權明確歸個人所有;對集中供水工程,可按照合作辦水的原則,水源工程和骨干管網,由水利服務站進行經營和管理,入村部分由農民自己管理。
- 上一篇:流動黨員管理工作意見(市)
- 下一篇:黨委抓基層黨建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