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知識經濟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7 10:10:00

導語:水資源知識經濟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資源知識經濟管理論文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黨中央高瞻遠矚,提出開發西部的世紀戰略。西北(包括陜、甘、寧、青、新5省區和內蒙古伊克昭盟、阿拉善盟和烏海市,下同)的開發是時代的需要,因此西北的開發應該以知識經濟的觀點進行。知識經濟最基本的觀點就是以知識創新和自然資源的可靠支撐把科技興國落到實處,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到西北開發來說,一是人,知識的投入與創新靠人的素質;二是水,最重要的是水資源的科學配置。不解決這兩個問題,西北的開發是不可能持續的。

一、西北開發的戰略目標體系

西北開發的戰略目標體系似應為:縮小東西部差距,保證國家現代化目標的實現;改善西北的生態環境,保證國家整體可持續發展。為此:1、未來10年內,在產業結構優化的基礎上,西北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不應低于10%。

從縮小我國東西部地區差別看,1998年西北地區人均GDP為4359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8%;1999年我國GDP增長率為7.1%,西北地區在未來10年內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不低于10%,即可彌合差距。2、知識創新、產業創新。產品創新是西北開發的關鍵:目前國際企業界認為,沒有知識投入和創新已難以生產有效社會財富;國際理論界已經在討論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負國民生產總值問題,這些問題對自然環境脆弱,環境容量有限的西北地區尤為重要。西北經濟開發的主要任務是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創新和產品更新,應高度注重投入效益,產品市場和對外開放,不能盲目投入,重復建設和封閉開發。要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高技術化和跨國集團化的大形勢,采用高技術,進入世界市場。

3、提高居民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是當務之急。知識開發是西北開發的重中之重,建設知識學習型社會是當務之急。目前,全國15歲以上人口文盲率為12.0%,而西北地區為19.9O,甘肅為28.7O,青海更高達42.9%。同時,西北地區人口增長率為11.8%。,是全國的1.24倍,寧夏西吉縣下堡鄉中心小學一馬姓女生家中有8個女孩,只有兩個上學。應該在10年或更長一點的時間使該地區文盲率降到全國平均水平。

4、生態環境建設是西北地區開發的首要任務,水生態環境建設是重中之重。"發展是硬道理"。沒有發展,人類也不可能真正認識生態環境問題。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與生態環境建設相協調,實際上生態環境建設就是知識創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在發展建設的同時,必須建立生態恢復機制。自古至今干旱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多是被水資源所制約,古埃及、巴比倫和印地安人的瑪雅文明的中斷,中國新疆的樓蘭和尼雅等古國的消亡主要是由于水資源的枯竭,這些前車之鑒應當記取。

西北現代化目標的達到是以水源制約為前提的,因此必須通過法制、體制和機制的建設,以知識、資金和技術的投入保證水生態平衡;遏制荒漠化的擴展,如內蒙阿拉善盟和塔里木河下游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沙塵暴;遏制內陸河流的斷流和消亡,如黃河源頭、塔里木河;遏制湖泊的萎縮,如50年代達1900平方公里的新疆羅布泊已經干涸,1070平方公里的艾比湖在40年內已經縮減了一大半;同時要遏制西安、蘭州和銀川等地日趨嚴重的水污染。

二、以知識創新指導西北開發

知識經濟就是以智力資源的投入和配置為最重要因素、生態平衡為最重要目標的經濟。西北是個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地區,在開發中必須投入生態環境等新知識,并在應用中創新知識,否則按西方傳統工業耗竭自然資源、粗放經營的老路,必然重蹈歷史上一些干旱地區開發的覆轍。

綜合聯合國有關機構經總結世界各地多年經驗,摸索出的一套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標準的新知識,應該引入西北開發。即人均3000立方米以下為輕度缺水;人均2000立方米以下為中度缺水;人均1000立方米以下為重度缺水;人均500立方米以下為極度缺水。在重度以上缺水地區應嚴格限制用水量的增長。水資源量折合徑流深小于400毫米的地區為干旱地區,不宜于超大規模植樹造林;小于150毫米的地區,屬于天然生態不平衡的地區,人類活動不能再發展。生態平衡的森林覆蓋率取決于降雨量,從25%-60%,僅在亞馬遜河和剛果河這類世界上最富水地區森林覆蓋率才宜達到60%。

西北地區是我國水資源最為缺乏的區域,單位面積水資源量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4。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小于400毫米,年蒸發量超過1000毫米。同時西北地區水資源的空間分布極為不均,而且與人口和經濟的分布極不匹配,相當部分水資源在高山上,目前尚難以開發利用。以新疆為例,其西北部50%國土面積的水資源量占全疆水資源總量的93%,而其東南部50%國土面積的水資源量僅為7%。同時水資源的年內分布不均。此外,由于西北的光熱條件較好而氣候干旱,生態用水需求量大。

根據這些國際公認的生態學新知識和西北地區的具體情況:1、陜西(1238立方米/人)屬于人均水資源量2000立方米以下中度缺水地區,寧夏(187立方米/人)屬于500立方米以下的極度缺水地區。西北其余大部分地區都屬重度缺水地區,在上任何開發項目時都應實行水資源一票否決制。

2、陜西降水量大于400毫米,應提倡植樹造林,但不是單一植樹,而是建立喬灌草的森林系統,并采取多種手段使之成活,在更為干旱的地區,應以灌木和草為主。西北其余地區就省區而言都屬于徑流深小于150毫米的天然生態不平衡地區,寧夏只有19.2毫米,只靠自身水資源和物種已難以改變生態環境,應調水和引進適于該地區生長的耐旱喬灌草物種。3、在西北水資源量折合徑流深大于400毫米的局部地區應該造林,造林能夠涵養水源,但同時也大量蒸發水分。在干旱的西北地區,就生態系統而言能達到25%就比較理想了。目前新疆僅為1.68%,但仍在亂砍濫伐,因此對于西北許多地區當務之急不是植樹造林,而是建立科學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嚴肅執法,封山育林。同時,造林也應在林業科學家指導下選擇物種,建立根據生態可能和需求的喬灌草互相支持的森林系統。

4、建立以水資源評價為主體的數字西北信息系統。西北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開發利用難度極大。由于地廣人稀,西北水資源監測人力、設備和技術都遜于內地,基本數據基礎薄弱。資源普查和評價,大多是近20年前進行的,尤其是地市一級基礎資料欠缺很多,也不夠準確。用知識創新思想指導,以新指標體系要求,用新技術進行的新資源評價應盡早進行。對于塔里木的地下水,天山和祁連山雪水資源應進一步準確調查、優化配置和科學規劃。

5、西北開發要采用高技術。相應的水利工程建設是西北開發的前提和重要保障,以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但也應采用高技術。

高技術并不神秘,也不僅局限于信息技術。高技術包括信息、生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海洋、空間、環境和管理科學技術八大體系。在西北開發中應該強調采用高技術。采用衛星遙感和紅外技術進行資源普查;采用遠程教育系統傳授知識;引進抗旱固沙物種;開發稀土等低耗水、高附加值礦產都是完全可能的。

三、借鑒歷史知識和國際經驗,確定開發規劃1、抓兩頭帶中間。

西北開發一是人才,西安是全國第三大人才培養基地,應以西安建立區域創新體系作為一頭,向蘭州延伸,建立西北區域創新帶,向整個大西北輻射。

西北開發二是水,西北水資源最豐富的就是伊犁河和額爾齊斯河,徑流量共為287億立方米,以傳統工業開發的水資源制約下限1000立方米/人來看,可支撐近3000萬人的區域開發。即便按上下游各1/2的國際分水,仍能支撐約1500萬人的區域開發,而目前這一地區僅有580萬人,人均GDP僅為524美元,水資源利用率不到20%。作為西北開發龍頭的西安市,人均水資源量僅為369立方米,水資源短缺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西北應該科學規劃,保證投入,興建水利基礎設施,這是開發的另一頭。

河西走廊從歷史上就是大西北的中軸線和生命線,應該優先開發。美國的西部開發就是以密蘇里州為基地,首先跳越式開發加利福尼亞州太平洋沿岸的多水地區,再向周邊地區輻射。2、西北開發要以中心城鎮輻射的方式進行。

對西北廣大地區不但要限制過度墾殖,還要限制過度放牧,防止遍地開花,目前青海最富饒的海西自治州已經過度放牧。目前西北各項主要指標多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城鎮人口達59%,也說明這種自然趨勢??紤]到西北資金、技術及勞動力的條件,尤其是不利的水土資源組合,西北開發要以中心城鎮輻射的方式進行。3、基礎設施的建設要與生態環境建設相協調。

西北開發的根本是生態環境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但是二者要協調,生態環境的建設是基礎的基礎,否則任何設施都是空中樓閣。例如在柴達木盆地,公路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在建設過程中沿途可見大片固沙的索索和紅柳被砍挖,使沙丘向公路推移,如不采取措施,再過10年左右沙丘將埋沒公路。4、科學地看待西北的自然資源開發。

在土地、水、森林、草原、礦產、能源、海洋、物種、氣候和旅游等十大自然資源中,西北最大的自然資源就是土地資源,占全國面積的1/3。冷戰時代,不毛之地也有地理戰略意義,但在面向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土地只有保持生態平衡才能有可持續發展的國際經濟競爭戰略意義。因此,在西北地區建設平衡的生態系統,首先保證水生態平衡,使之成為在軍事、政治、經濟和生態上都有效的國土,就是對西北最大的開發。西北第二位的資源是氣候資源(光熱資源),如何科技創新利用光熱資源,就是對西北的第二位開發。西北第三位的資源是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鉀等礦產資源,這些資源也要開發,但開發的前提是1、保持生態系統動平衡,不產生大擾動;2、優先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3、開發要建筑在良好的基礎設施(信息尤為重要)之上;4、以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的觀點考慮農業和礦業開發的經濟合理性;5、目前世界都在解決礦竭城衰的問題,我們必須考慮礦業開發的可持續性,不能給自己添新麻煩。5、借鑒歷史經驗,盡快建立知識傳播體系。鄉鎮企業發展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但同時也有深刻的教訓。以淮河流域為例,1997年淮河流域被關停的"十五小"累計總產值不過30億元,而把淮河流域的水環境恢復到開發前,至少要150-200億元,這種開發非但沒有意義還給自己背上包袱。但是;如果當時傳播已存在的新知識,多投資20-30%,采用少污染技術,就可以最終不被關停。問題是鄉鎮企業興辦者全無這方面的知識,又沒有知識傳播體系。

西北地區,不易上大項目,中小企業在開發中起重要作用。而鄉鎮企業家素質較淮河流域更差、知識更少、信息更閉塞。目前靠傳統工業原始積累的掠奪式開發已經開始并迅速發展,一些在淮河流域被關停的十五小企業已經轉移到西北。西北生態十分脆弱,破壞將是災難性的,恢復幾乎是不可能的。必須投入知識進行開發,有多戶的知識面就搞多廣的開發;有多深的知識就搞多深的開發,否則巨大投入的最終結果只能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經濟上的得不償失。

因此,西北急待開發的是人力資源。如果不提高西北人口素質而盲目開發,必然走淮河流域大辦十五小,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老路,使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要率先在西北建設知識傳播體系,做到有科學根據,用科技創新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