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設對環境危害透析
時間:2022-08-09 11:20:00
導語:水利建設對環境危害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工業的飛速發展,人口劇增,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逐步提高,從數量上看,地球上水的蘊藏是極其豐富的,地球表面有70%被水覆蓋著,但是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及其不均勻,從而給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減輕、避免水害提出了難題。為了有效地控制和利用水資源,達到徑流調節,興利除害目的,就必須采取各種措施(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興建水利工程就是其中主要手段之一。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不僅為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而且為改善人們生存、工作、生活條件提供了有利環境,但是,同時應當看到,大規模的水利建設也給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一些地區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加重,水資源危機正在日益迫近,森林減少、土壤退化、土地沙化、自然災害加劇等等,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面臨著惡化的趨勢。
1水利工程對環境危害的主要表現
1.1水庫工程對環境的利與弊在流域上某一河段修建能控制一定流域面積的水庫樞紐工程,可以提高上游水位,增加蓄水量,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矛盾,起到防洪、發電、灌溉、供水、養殖、航運、旅游等目的,這些都是有利方面,但是,對環境也有不利的一面。
1.1.1修建水庫時,要造成規劃庫區內的人口遷移、安置;土地(往往是肥沃的土地)、文物、古跡、礦藏及其他設施的淹沒,工礦、企業的改建,道路交通、電力通訊設施的改建重建等,有學者曾做過統計,上述各項投資和約占水庫樞紐工程總投資的1/3甚至1/2。
1.1.2水庫建成后,大壩蓄水增加了水體的表面面積,在炎熱的氣候條件下,大量的水被蒸發掉,增加了水資源的損失,這種損失是非常嚴重的。據統計,北方地區整個水庫的總庫容超過1300億m3,每年蒸發水的損失達到200億m3,這200億m3比北方地區的缺水總和還多。
1.1.3水庫建成后的管理運行中,由于上游蓄水抬高水位,過水斷面增大,水流速度減少,挾沙能力降低,因而大量的泥沙將淤積在水庫中,這將使水庫的有效使用庫容減少,防洪標準降低,直接影響到水庫的使用年限。尤以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庫工程受影響最大。
1.1.4水庫建成后的管理運行中,由于長時間的高水位,大蓄水量,會使庫區地殼結構的地應力發生變化,為誘發地震創造條件。引起水庫大壩及庫區周圍塌岸、滲漏等方面的地質問題。
1.1.5水庫建成后,對局部地區的小氣候,如降雨、氣溫等帶來一定的變化;對動植物的生長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會造成水庫周圍的生態環境出現一系列的變化,對水庫內的水體的水質、水溫變化及水生藻類的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水庫的水體富營養化問題,由于水庫中的水體水流緩慢,工業企業生產污水及城市生活污水(如使用磷洗滌劑所形成的日常生活中各種洗滌用水,農村灌溉排水中的化肥、農藥)及雨后徑流含有大量的含氮、磷有機物,將導致水生生物(主要是各種藻類)大量繁殖和水體中的溶解氧急劇降低,使水體中處于嚴重缺氧狀態,造成魚類大量死亡,出現腐臭的惡劣氣味,致使水庫水質嚴重惡化。
1.1.6水庫的大壩隔斷了天然河道中的河道通航、木材放流、魚類洄游等自然平衡狀態,打破了原有水系內的生物(尤其是珍奇動物)生活環境,使食物鏈遭到破壞,可能導致瀕危珍稀動物植物滅種,如三峽庫區的猿猴。據專家預測,到三峽大壩建成后會有相當數量猿猴流離失所,再也沒有“兩岸猴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勝景了。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需要修建過船、過木、過魚的建筑物,而這些建筑物的修建,不但耗資較大、技術要求較高,而且還會對大壩的安全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
1.1.7水庫建成后對下游環境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①由于水庫蓄水沉沙,下泄清水,改變了天然河道中的水沙條件,如果水庫向下游放水,將增加水流的沖刷能力,使沿河建筑物失去穩定和原有的平衡狀態,對供水、水情及道路、橋梁產生不利影響。
②流域的中下游河道附近往往是工農業集中、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生產、生活廢水排放較多,因而在水庫下游形成的污染源由于得不到稀釋、溶解,容易產生嚴重環境污染。
③由于水庫的壩高及泄洪建筑物是按照一定的設計洪水(設計標準)來進行規劃設計的,現行的設計標準是根據實測歷史資料得到的,存在著一個推理:即由有限的資料推斷無限總體的規律,而資料的一致性、可靠性、代表性很難得到滿足,設計標準如果偏高,經濟上不劃算,設計標準如果偏低,當出現超標準洪水時,一旦失事,將對下游地區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
1.2堤防工程對環境的利和弊修建河道堤防是河道防洪工程中所采用的一種重要水利工程措施,具有約束水流,防止洪水自由滿溢,保護兩岸農田和村鎮的功能。但是筑堤將影響天然河流的水流自然流態,特別是對多泥沙河流,將產生一些不利影響。
1.2.1水流受堤防約束后,流動較快,洪水將比無堤防時到達時間快,增加下游防洪準備工作難度。
1.2.2洪水到來時,堤內的水位壅高,水面將高于堤外地面,對大壩形成較大的水壓力,易形成堤防的坍塌、跌窩、滲水、漏洞、管涌、風浪淘刷等險情,而且洪水破堤時會加重洪水災害。
1.2.3修筑堤壩后,水位提高,上游無堤河段的坡降變緩,導致上游河道中泥沙不斷淤積。
1.2.4大堤來水時,水深加大,流速增加,引起河床沖刷,在下游由于河床坡降變緩,水流速度變小,引起河道中泥沙淤積,河床不斷抬高,需要不斷增高堤防,如此惡性循環之后,形成了地上“懸河”,增大了防洪威脅。
1.2.5由于滲漏造成堤內水面高于堤外水面,使地下水位抬高,造成大面積土壤此生鹽堿化、沼澤化。高邊坡地區還會因土壤含水過高而引起滑坡或泥石流。
1.3跨流域調水工程對環境的利和弊跨流域調水工程為缺水地區提供了新的水源,開拓新的發展空間,促進了當地的工農業發展。有利的方面是主要的,但也存在著不利的影響。
1.3.1對于資源調出地區,由于調出一定的水量,改變原有河床的沖淤條件,影響河流對地下水的補給,減少了河流對污水的稀釋,降低了河流的自凈能力,加重了河流的污染程度;如果調水過多,會減少河道最終流人海洋的淡水量,使海灣污染加重,海水入侵影響沿海城市的地下水水質,影響河流入??诘暮影逗秃涌诘姆€定。如原蘇聯的北水南調工程造成原流入喀拉海的淡水量和熱量減少,西伯利亞大片森林遭破壞,風速加大,春雨減少,秋雨驟增嚴重影響農業生態環境。
1.3.2對于調入地區來說,由于水文和徑流狀態的改變,從而改變水質、水溫和泥沙輸送條件,由于地下水補給條件的改變,影響土地使用。
2結語
現在水利事業發展方向是變工程水利為資源水利,而環境又是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在進行水利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及管理運行中,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并以科學、嚴肅、認真的態度予以深入研究、探索。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應當在充分考慮水資源的生態功能,環境功能和景觀功能等綜合的開發模式下進行,真正體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籌兼顧,必須將環境影響評價作為水利工程建設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通過進行科學的環境影響評價,可以盡早對水利工程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采取必要的措施,盡量減少和避免不利影響的產生。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利用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等手段,充分發揮水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和生態功能,以實現流域內水利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堅決遏制浪費資源、破壞資源的現象,以可持續的方式開發利用水資源,實現開發與保護的平衡,實現水資源的永續利用。
精品范文
10水利工程課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