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水利調整發展論文

時間:2022-06-29 06:05:00

導語:山區水利調整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山區水利調整發展論文

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提出:“水利建設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并重,防洪抗旱并舉,下大力氣解決洪澇災害、水資源不足和污染問題。”并強調指出,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要優化結構,調整布局,提高工程質量,拓寬投資渠道,注重投資效益,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建議》明確了水利建設重要的戰略地位,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對今后五至十年的水利建設作出了總體部署,提出了具體要求。我們應當從本地實際出發,認真加以貫徹落實。

調整思路

我市地處云貴高原向江南丘陵過渡的武陵山區腹地,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性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在1400毫米左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8000多立方米,為全國人均水量的3倍多。但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每年都有洪澇和干旱災害發生。由于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每遇災害,均造成程度不同的經濟損失。同時,我市又是一個以旅游立市、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經濟不發達的邊遠山區。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水利建設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水利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現象越來越清晰地凸現出來。尤其是現有水利設施運行及其管理單位面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不能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仍然沿襲傳統的經營管理方式,大多數工程和管理單位舉步維艱,嚴重地阻礙了水利改革的進程和水利建設的發展。因此,及時調整治水思路,構建符合我市實際的水利發展新格局已迫在眉睫。

首先,要從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上,充分認識加強水利建設的戰略意義,實現治水思路的根本性轉變。在治水過程中,牢固樹立市場、資源、法制和社會效益等四個觀念,從而實現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和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

其次是要對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水利事業進行準確定位,充分認識并準確把握好水利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公益性特點,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水利建設必須要全社會共同參與。

再次是水利建設一定要適應經濟運行環境的變化。根據我市農業結構調整、旅游業快速發展和城市建設步伐加快的實際情況,水利建設的重點要由單一的農田灌溉工程建設向城鄉供水、防洪工程建設、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及生態環境建設和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等四個方面實行戰略性轉變,從根本上改變過去那種簡單生產型的傳統水利模式,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水利發展新格局。

明確任務

根據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十五”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結合水利發展現狀,我們提出要在2010年前基本建成高標準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即:全市到2005年完成現有病險水庫除險保安,使之達到安全運行標準。到2003年前,建立婁水、澧水上游防汛調度計算機平臺,實行全市主要河流及重點水庫防汛聯網運行。到2010年,以建設高標準混凝土防滲渠道為重點,完成現有小(1)型以上水庫的續建配套任務,基本達到設計效益,使灌溉水利用系數從現在0.4提高到0.7以上,全市農村人口人均擁有旱澇保收農田0.5畝以上,基本解決現有22.83萬人的農村飲水困難;大力加強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完成全市縣級以上城鎮防洪工程建設,使市區防洪能力達到50年一遇以上標準,區、縣城鎮達到20年一遇以上標準;建立全市統一的水政執法體系,加大水資源調度、水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的工作力度,實現水資源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大力發展城鄉供水工程,到2005年初步形成規模,2010年前建成全市較為完備的鄉鎮及農村供水體系;按照國家水利產業政策建立現代水利建設投入機制和水利工程管理體系,力爭用3~5年的時間,使大多數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擺脫困境,逐步建立起能自我維持、自我發展的水利管理良性運行機制。

采取措施

圍繞我市治水新思路和建立高標準水利基礎設施體系的總體要求,當前和今后幾年內,要切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在水利建設程序上堅持規劃設計先行的原則,抓緊制定科學的全市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和水利建設發展規劃。組織專門技術力量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充分論證,反復比較,優化設計。規劃、設計要按照大水利、水市場的構想,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防止重復建設。要通過科學的規劃、設計,使水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和有效的保護。

二是在水利建設布局上要堅持防洪優先、兼顧抗旱的原則,加快現有水利工程的除險保安和續建配套,使現有水利工程基本達到設計標準,發揮應有的效益。每年完成新修混凝土防滲渠道200公里,力爭使現有小(1)型以上水庫的輸水渠道全部實現混凝土防滲。大力加強防洪工程建設,要在抓緊進行城市防洪工程建設的同時,加快澧水干流沿河兩岸基本農田保護區和人口稠密區的河堤護岸工程建設。

三是要建立有效的水環境監測保護體系和水土保持預防監督體系。要在完成全市主要河流水功能區域劃分的基礎上,加強水質監測工作,有效地控制我市地表水水質惡化的趨勢。根據我市地處國內外知名的旅游風景區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加大對武陵源核心景區金鞭溪水質污染的監測與治理,使之盡快達標,并配合有關部門和保護母親河行動,在進行市區防洪工程建設的同時,按照建設新型旅游城市的要求,實施“碧水藍天工程”,全面啟動澧水干流市區河段水污染治理和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工程。通過分級分期治理,到2010年,使澧水上游河段和景區地表水的水質達到一類標準。繼續抓好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的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建設,抓緊實施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國債資金項目,確保所有工程通過達標驗收,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四是加快城鄉供水工程建設。要配合農村小城鎮建設,積極開展鄉鎮供水,搶占先機,并結合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困難供水工程建設,由鄉鎮向村、組輻射。一些鄰近城鎮的水庫,要抓住城市規模擴建的契機,積極創造條件,充分利用水庫居高臨下、供水成本低和水質優良的優勢,主動承擔部分城市供水業務。積極拓寬供水服務領域,形成由“農村包圍城市”的態勢,逐步站穩腳跟,擴大經營陣地,為城市供水做出貢獻。永定區仙人溪水庫要在鞏固現有機場供水業務的基礎上,根據城市建設規模范圍擴大、灌區面積縮小的具體情況,調整經營策略和服務方式,積極開展新城區居民生活用水管網建設,主動服務新擴城區的生活供水。武陵源區要在完善董家峪水庫供水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積極爭取政府支持,把現有城鎮供水管網征用過來,建立成龍配套、統一的武陵源區城鎮供水網絡。其他縣的水利工程也要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參與城鎮供水的競爭,搶占供水市場,爭取在城市供水中有所作為。

五是全面實施小型水利設施經營管理制度改革,采取租賃、拍賣和承包經營等形式,對小型水利設施經營管理全部實行業主責任制,實現小型水利設施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搞活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水利服務。中型及其以上水利工程,要充分利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引入競爭機制,在保證糧食生產用水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在水土資源、設備、技術方面的優勢,拓寬經營服務領域,大力發展小水電、供水、水產養殖、水利旅游和水土保持經濟林果等“五水”產業,同時拓寬水利的外延,向管理、經營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實行以資本為紐帶,組建跨行業、跨行政區劃的聯營股份公司,實現資本的最佳組合,最大限度地盤活水利存量資產,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水利資本經營的市場機制,使各種水利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六是實施科技興水戰略,把各項科技興水措施落到實處,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思路,進行水利建設與管理、增加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投資效益和工程質量,降低建設成本,推進水利建設的現代化進程。

七是認真貫徹水利產業政策,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水價形成機制和水利投入機制。在實現農田灌溉水費性質轉變的同時,改革水費征收辦法。加大水利規費征收管理力度,建立水利建設基金和防洪保安資金征收制度,確保及時足額征收到位,并加強水費及各項水利規費和水利基金使用的監督管理,為水利建設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要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機制,采取國家投資、對外引資、銀行融資、社會集資、地方財政出資、群眾籌資等多種形式,增加投入,興辦水利。尤其是要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這個水利建設投入主體的作用,形成全民辦水利的良好社會氛圍,促進水利事業的健康發展。

八是加強水利職工隊伍建設,建立能吸引人才的用人機制,為水利科技人才施展才華創造寬松的環境和必要條件。同時,大力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行業精神,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加大水利專業知識的普及和培訓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全市水利職工的政治、業務素質,培養和選拔一支思想過硬、作風頑強、技術精湛的水利職工隊伍,以適應水利建設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