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科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8 05:18:00
導語:水資源科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占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2%,流域內人均水量為全國人均占有河川徑流量的25%。黃河水資源總量偏少,水少沙多,這是黃河水資源難于管理的先天性因素。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黃河水資源無限索取,黃河由此患上了許多后天重癥,集中表現在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河道淤積、河床萎縮、水體嚴重污染、河口生態惡化等諸多方面。黃河水資源的一系列問題已成為制約流域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如何對黃河水資源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成為我們治黃工作長期研究的重點。
1.黃河水資源管理的歷史發展及現狀
由于黃河復雜難治,災害頻繁,歷朝歷代對黃河治理都很重視,明朝以前一直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而且治河機構有逐漸擴大之勢,主管官員的級別也逐步升高。到了明清兩代,中央政府設立了跨行政區域和按水系管理的河道總督協調指揮治河事宜。到了民國時期,成立了直屬于當時國民政府的黃河水利委員會,統一掌管黃河及渭、洛河等支流水利、防洪、施工事務。
現在的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1946年成立于冀魯豫解放區。新中國成立后,黃委在流域水資源管理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初期主要側重于水資源規劃、水文檢測、水文資料整編等基礎工作。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黃委主要根據各用水部門的需求制定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規劃,確定水利工程和水資源管理任務,對水資源實行供水定向管理。到了七八十年代,水資源的供需在局部地區和部分時段出現緊張狀態,水體環境質量開始下降,各省(自治區)建立了相應的水資源管理機構和水資源保護機構,實行區域水資源管理。
20世紀80年代以后,黃河水資源供需矛盾進一步尖銳,黃河一度出現了斷流,水污染也不斷加劇,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了提高黃河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緩解供需矛盾,流域機構加強了黃河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相關規章制度及管理辦法,采取了許多重要舉措,提高了對黃河水資源的調控能力和總體效益。在水量分配方面,加強了水資源規劃。在取水許可管理方面,初步實施了取水許可制度。在水量調度方面,制定了水量調度方案和辦法,實施了黃河水量實時調度。自1998年開始實施黃河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調度以來,水資源矛盾得到緩解,水資源管理日趨規范。
2.黃河水資源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多年來黃委在黃河水資源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黃河水資源問題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和長期性使得許多深層次和前瞻性問題依然突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
2.1.公共管理措施相對缺失
“哈丁公用地悲劇”是一則著名的博弈案例,它指出了公共資源的一種悲劇:每個個體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最大限度地使用公共資源,最終公共資源會遭到破壞,所有人的利益都受到破壞;而解決此困境最好的辦法就是實行有效的公共管理措施。黃河水資源同樣面臨著作為公共資源的共同困境,令人欣慰的是,我們已經實施了許多公共管理措施,比如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發放取水許可證,征收水資源費等。這些只是我們的初步成果,要把水資源管好,我們還要創造更好的制度和措施。
最近大家對水權制度和水市場談論比較多,這可能是我們目前最急需的公共管理措施。試想,由于水權不明晰,各個地區、各個行業、每一項工作都不明確自己的用水和節水指標,就無法層層落實節水責任,可持續發展得不到保證;水權交易市場沒有建立起來,供方用方都不考慮節水,社會節水的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水資源的使用就不會自動流向高效率、高效益的地方。又譬如,我們沒有制訂出合理的水價體系,不能發揮經濟杠桿作用,起不到抑制水資源浪費的作用。以上都是由于制度的缺失所引發的問題。
2.2.水土流失與水體污染
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流失面積45萬平方公里,占黃土高原總面積的71%。該地區又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和落后的耕作方式造成“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水土流失惡化了環境,制約當地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大量泥沙淤積河道和水庫,河床抬高,汛情加重,黃委為了輸沙每年都不得不用掉大量的水資源。
黃河兩岸工農業發展迅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直接排入黃河。目前,黃河水污染程度已居全國7大江河的第二位。水質惡化更加劇了水資源供求矛盾,直接影響到人民生活和生態環境的安全。據資料分析,2010年黃河全流域污水排放量將超過65億噸。水污染已成為水資源管理中頗為緊迫的問題。
2.3.科技水平低,水資源浪費嚴重
當前黃河供水主要用戶是農業,農業用水占總供量的90%以上。沿黃灌區普遍存在工程老化失修、田間工程不配套、灌水技術落后及用水管理粗放等原因,浪費水現象嚴重,灌溉水利用系數僅0.4左右。特別是寧、蒙灌區和黃河下游灌區,每公頃引水量有的高達15000立方,每立方水生產糧食不到0.5公斤。大中城市的工業用水定額比發達國家高3~4倍,重復利用率只有40%~60%。
2.4.基礎研究工作薄弱
基礎研究工作影響到了水資源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許多深層次問題說不清楚。比如,維持黃河河口地區生態環境的最小流量研究、流水輸沙的水利動力學研究、維持河流生命基本水量的研究、水價水權水市場的研究,這些工作將對我們的管理理念、治理措施、經濟技術手段、以及法律法規建設提供依據。我們在基礎研究方面與美英等發達國家差距較大。我們的科研隊伍也需要壯大。
3.對黃河水資源管理的幾點建議
3.1.實施以市場為基礎的水資源統一管理,其它手段并用
過去我們在水資源管理中過多地運用了行政干預手段,這樣使水資源難以達到優化配置的目的,管理成本高,管理效果差。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建立水權制度與水市場的是更科學的管理措施。實施以市場為基礎的水資源統一管理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一是有利于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二是有利于水資源保護和節約用水;三是有利于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四是有利于改變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當然,市場并不是萬能的,還需要政府的適當調控與干預,化解市場失靈時的風險。同時,工程的技術的法律的手段也要很好地結合使用。
3.2.加強加快生態環境建設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存在自然與人為兩方面因素,必須將環境治理與當地人民脫貧相結合。筆者認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將當地一部分人口實施生態移民,減輕對自然環境的壓力;(2)將一部分人口轉化為國家的環境治理工作者,加大人力與物力投入;(3)國家出錢,加大對農業的科技投入,同時支持發展多元經濟。國家加大水土流失地區環境治理的投資力度,除了當地的直接受益,還能大大降低河流的治理成本,是一舉多得的舉措。
在治理水污染方面,流域機構可自己建設污物處理設施,向排污者征收治理費,將治理費內化為排污者的應有成本。排污者根據自身的情況決定自行處理還是交納治理費,一些效益低污染高的企業就被會淘汰出局。我們最終要達到的結果是,一部分企業或組織自己處理污染,另一部分企業或組織付費請別人處理污染,所有排入河流的水質都是合格的。
3.3.利用經濟與技術手段節約用水
水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所以水價不能在市場中自然形成,水價是一種需要精心設計的經濟措施。盡快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水價體系,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價政策,有利于有限的黃河水資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也有利于水市場的建立。合理的水價能強化人們的節約意識,也能促進節水技術的產生和使用。
如果把我國的農業與以色列的農業作一對比,以色列的用水效率是我國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這說明在我國利用技術手段進行節水的空間還非常大。如果在黃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區推廣了節水農業,就能大大緩解水資源危機,甚至做到枯水期水資源夠用,必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其收益可能遠遠大于我們先期在節水技術中的資金投入。
3.4.扎實開展基礎研究工作
基礎研究工作是對黃河水資源進行科學管理的基石。為了盡快把我們的基礎研究工作搞上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制訂詳細的科研規劃,確定研究項目;(2)加強科研隊伍建設,增加科研人數,提高人員素質;(3)加強與國內科研單位的合作;(4)與國外同行互相學習,交流經驗;(5)加大對基礎研究的資金投入。
3.5.不斷融入新的思想和理念
隨著我們對黃河認識的逐步深刻,近年來不斷有新的治河理念提出。2002年黃委李國英主任提出了“河流生命”的概念,得到國內外水利界的強烈反響。這一概念又逐步演變為“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理論框架,引導人們開始從河流倫理學的角度認識黃河。進入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主題,重新審視我們與河流的關系,我們真切地知道:不能再把河流僅僅看成供我們利用的工具,而應看作具有健康權的實實在在的生命。我相信,我們在治理黃河中不僅有科技的手段,更有人文的關懷,黃河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 上一篇:FIDIC條款協調職能管理論文
- 下一篇:施工企業工程成本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