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保護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27 11:13:00

導語:水資源保護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資源保護分析論文

一、我國目前水資源的現狀

今年入夏以來,川渝大旱,百年一遇。中國水情一再告急,在傳統的北旱南澇、江河斷流或泛濫成災的水情之外,豐水地區全線城市缺水、水體全線污染。目前,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億萬立方米,人均2200立方米左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水資源在區域上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華北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只有400立方米左右。按照國際通常說法,人均擁有水量在2000~10000立方米時,將出現干旱季節的用水問題;人均年擁有1000~2000立方米時,會出現缺水問題;少于1000立方米時,會出現嚴重的缺水局面;按現狀用水(正常年份)農業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70億立方米。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人均水資源量1700立方米。

二、微觀層面——公民對水資源的認識

水資源保護是個大的話題,我們需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來分析。首先在微觀層面,最基本的主體就是公民個人,而這也是水資源保護中最重要的一環。無論是報刊雜志還是新聞媒介都一直報道我們國家水資源的緊缺情況,但對于普通公民來說,仍未強烈意識到水資源的危機。對于經常出現旱情的北方地區的居民,許多只是在停水斷水的日子里才會意識到水的重要性,但在平常的日子里,人們似乎感受不到水作為一種資源的價值存在。另外,在近幾年,無論是社會輿論還是理論學界,更是將關注的眼光更多的投入到對水污染的關注,而對于水——作為一種自然資源的價值存在,并沒有給予很多的關注。

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蘇力先生在其一本著作的序言中這樣寫到:“什么是我的貢獻?”現在,當我們搖旗吶喊“水資源保護”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反問一下自己的貢獻呢?無論我們從事哪一個行業,我們首先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的身份存在的。我們可以捫心自問一下,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我們有沒有餞行節約用水呢?!對于我們每一個公民來說,先不要談怎么去為我國的水資源保護怎么樣獻計獻策,如果可以首先在實際生活中做到這些即可。

據《水資源公報》統計,根據現狀用水分析,全國總缺水量近400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缺水約300億立方米。目前全國約有7333.33萬hm2耕地面積沒有水利設施,農村還有2400多萬人飲水困難沒有得到解決。全國城市、工業缺水約60億立方米,直接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全國668個建制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8座嚴重缺水。18個主要沿海城市竟有14個缺水,1.5億城鎮人口的日常生活因缺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由于限量、限時、限壓,全國有136座城市發生了水危機或出現供水緊張狀況,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連續遭遇枯水年時就會出現嚴重水荒。

我國一方面嚴重缺水,一方面浪費水現象又十分嚴重。長期以來,由于節水技術推廣滯后,各行業用水效率普遍較低。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全國平均只有0.43,城市供水未入戶前就有1/3漏損,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到55%左右,特別是反映經濟發展與水資源消耗的重要指標萬元GDP用水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日本的單位GDP用水量僅相當于我國的1/30,美國相當于我國的1/20,法國為我國的1/17。各項與用水有關的經濟指標,由于全國區域間自然條件與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從流域來看,2000年,萬元GDP用水量最低的是太湖流域,為300立方米,最高的是內陸河流域,為2910立方米,相差8.7倍;農業灌溉每公頃平均用水量最低的是海灤河流域,為3915立方米/hm2,最高的是珠江流域,為1.374萬立方米/hm2,相差2.5倍;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最高的是西南諸河流域,為161立方米,最低的是海河流域,為41立方米,相差3倍。從地區來看:萬元GDP用水量超過3000立方米的有寧夏和新疆,低于200立方米的有天津和北京,最高和最低相差15-20倍;農業灌溉每公頃平均用水量超過1.5萬立方米/hm2的有海南、廣西和寧夏,最低是山西,為3150立方米/hm2,最高和最低相差5倍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超過200立方米的有黑龍江、江西和西藏,最低的是天津,僅17立方米,最高與最低相差12倍上下。上述情況表明,我國不少地區和行業,水的利用效率很低,存在相當嚴重的水資源浪費現象。

三、宏觀層面——國家對水資源的保護和開發

水資源作為一種稀缺性資源,其必然要遭遇保護和開發之間的博弈。近年來,大量的水利工程在全國紛紛上馬。從全國矚目的三峽工程到云南怒江13級水壩工程,有的成功開始,有的也被緊急喊停。一項水利工程的確定,不僅需要考慮經濟發展的因素,更有學術、環保的論證。

以三峽工程為例,它是經過長期考證,權衡利弊之后做出的決定。一方面,它在防洪抗災、疏通航運以及發展電力等方面是具有絕對優勢的,但從另一個方面,對于生態平衡、文化古跡的破壞以及對周邊居民的遷移等等,卻也產生了很大的非議。尤其是今夏以來,南方各地頻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現象,以及重慶的水荒,無疑是自然生態環境的異常表現。人們便很自然的將其歸咎于三峽工程的上馬,因為無論經過怎樣科學的論證,這都是對大自然布局的人為改造,而大自然也就給予了我們人類相應的懲罰。當然,這只是一方之言。站在長江下游地區居民的角度來說,三峽工程的確給他們帶來了無盡的益處。以湖北荊州地區為例,一直以來,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都十分緩慢。因為它處于長江的泄洪分流區,在遭遇洪水的年份,為了保住武漢進行分洪的時候,就必須要犧牲它。所以,這個城市的經濟布局一直是以農業為主,很少有工業布局。但三峽工程的上馬,無疑可以改變這個現狀,也會給這個地區帶來經濟發展的契機。

因此,在水資源保護與開發之間,站在不同的利益團體的角度,便有不同的選擇。正如,《南方周末》2004年9月29日的報道,面對虎跳峽要修建水壩的工程,環保主義者關注的是作為世界上最壯麗的自然景觀之一,其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若是修建起大壩,則虎跳峽將會因此而消失。因此,來自全國23家單位的43名關心三江并流世界遺產地的民間組織、研究人員、新聞工作者以及生活在這個區域的原住民代表向世界遺產地大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中心致信求助。而另一方,作為當地的副縣長,他卻這樣說:“在外面人看來,看到的都是怒江周圍的風景,而我在政的幾年里,我看到的就只有‘貧困’。”

因此,對于水資源的保護也應該從兩方面著手,從微觀上,加強生態教育的推廣,提高公民的節水意識;而在宏觀方面,則應該協調水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達到各方利益的衡平。具體說來:

(一)微觀層面——加強生態教育,切實提高公民的節水意識

生態教育的提出,可能看起來有些官方化,但其的確有其存在的基礎和作用。就其目的來說,就是引導公民個體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善待、尊重、敬畏生態的價值取向,激勵對個體、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并最終達到完善人格完美生態。

水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積淀,體現了千百年來與一個民族朝夕相處的文化要素,濃縮了大量極為重要的文化內涵;水是抽象概念的自然物質符號形態,它不但孕育文明,而且對一個民族的深層文化給出簡約直觀而全面的詮釋。“天下莫柔弱于水”(老子),“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孔子),“民歸之猶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等有關水的圣賢語錄,不僅僅展露了華夏文化特有的品質,更蘊涵著人類普遍的世界觀和人生哲理。水保持住一個自然生態,一個多元而平衡的文化生態。通過生態教育,使得善待、尊重、敬畏生態從一時的行為上升成為養成的一種習慣、一種理念、一種文化素養和一種主體意識。

具體說來,怎樣進行生態教育?我們不應該只局限于傳統的教育方式,而應該重在體驗。針對我們上面提到的,已經習慣于擰水龍頭取自來水的城市居民根本無法感受遍布全球的水荒。按照倫敦皇家學院阿蘭教授提出的“虛擬水”概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教育研究所的專家在8月下旬法蘭克福社會生態研究所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公布了大量有關人類虛擬用水的數據。比如,一杯茶所含的虛擬水量是35升,一公斤牛肉為14000升,而一件全棉T恤衫和一張A4的紙竟也能消耗2000升和10升的水。由此推算,一個德國居民每天盡管從自來水管中獲取126升水,其日虛擬耗水量卻為4000升。通過“虛擬水”概念,使得每個公民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休閑中切身感受水之珍貴,我們的舉手投足皆可視作水消費行為。由此,人水和諧將從抽象的哲學概念,轉變為科學生態保護生動實踐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境界。

(二)宏觀方面——協調水資源的保護和開發中的利益平衡

首先,從中央來說,改革政績考核方式。將政績真正體現于為群眾辦了多少實事,群眾得了多少利益,群眾滿意不滿意上,而不在表面的形象和數字上;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將政府工作的重點轉向為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上來。修改和完善發展和統計的指標體系,真正反映社會的全面進步。有必要設計和建立一個體現以人為本、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協調平衡各個方面和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目標、結果統計和政績考核的科學的指標體系。特別是對于省以下的地方政府和領導,要弱化GDP增長的考評,強化環保、就業等指標的考核。

其次,從地方來說,形成學習型社會,培養地方各級領導科學民主的決策觀。發展要尊重內在和客觀的規律。科學決策的基礎就是要不能以主觀意識辦事,而是要按照經濟社會內在和客觀的經濟規律定戰略、作規劃、制定政策和措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型政府,現在地方政府應將角色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按程序辦事,依法行政,為企業、公民的發展營造公平、公開、公正的環境,運用多方力量,形成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家庭這樣的社會治理結構。

自古以來,水一直是地球存在的命脈所在。因此,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的責任所在。再科學的規劃如果不能付諸于實踐都是沒用的,因此,從我們自身做起就是最好的證明。

論文關鍵詞】水資源;微觀;宏觀;保護

【論文摘要】我國是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水資源保護顯得更加重要,而其實現也具有更大的可能性。通過分析我國目前水資源的現狀,從公民或者國家的層面,從微觀和宏觀的角度來尋求現階段水資源保護之路。

【參考文獻】

[1]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水利部政策法規司,水法研究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訓話[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

[3]文君.當代中國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

[4]張岳.中國水資源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