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管理制度理論體系初探
時間:2022-07-10 11:13:33
導語:水資源管理制度理論體系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概念/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0理念由于提出的時間比較短,還未形成統一的概念和定義。當前較為合理的定義為: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是一種行政管理制度,它是指根據區域水資源潛力,按照水資源利用的底限,制訂水資源開發、利用、排放標準,并用最嚴格的行政行為進行管理的制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是由開發、利用、保護、監管四項制度來構成,再往下面則貫穿了整個水資源工作領域的評價、論證、取水工程管理、計劃用水、保護治理、規劃配置、監測、績效考核等若干小制度。1.2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內涵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是以水循環規律為基礎的科學管理制度,是在遵守水循環規律的基礎上面向水循環全過程、全要素的管理制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是對水資源的依法管理、可持續管理,其最終目標是實現有限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旨在提高水資源配置效率的管理,水功能區達標率的提高是水資源優化配置的必要條件,而用水效率的提高是水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外在體現。
2實現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需要的科技支撐
2.1完善的水文工作基礎水文工作在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工作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對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其主要表現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主要目標的考核需要依靠水文行業扎實的基礎工作;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水質監測,是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三條紅線0的重要基礎工作;突發水污染、水生態事件水文應急監測,是健全水資源監控體系,全面提高監控、預警和管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防汛抗旱的水文及相關信息監視與預警,是提高防汛抗旱應急能力的重要基礎;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建設,是現代水利信息化建設的重要部分,是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礎;同時,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需要水文科學的支持和廣泛參與[3]。2.2高效的水資源調度能力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核心之一是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這意味著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要從取水源頭出發,從取水總量上進行第一步的/最嚴格0控制。而我國國情和水情共同決定了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嚴重影響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居民的生產生活,這也是出現地下水超采以及局部水資源供應緊缺的根本原因。水資源調度作為改變水資源天然時空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徑,能夠起到實現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是落實用水總量控制方案的重要抓手,也是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基礎性工作。因此提升水資源調度能力是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快速和有效實施的重要支撐。2.3準確的用水總量控制模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提出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制度,但是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的研究還未形成體系,不同層次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在具體指標的編制、實施、核算、優化、調控等過程缺乏科學依據,所以難以保證制度實施的科學性和合理性[4]。目前水資源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的確定方法存在大量主觀因素的干擾,缺乏系統性、科學性[5]。不過實踐證明,基于/自然)社會0二元水循環理論的用水總量模型能很好地協調各方面限制因素,達到科學控制用水問題的目的。它在科學評價流域(區域)水資源量、水資源可利用量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用水需求以及公平、高效與可持續原則,通過多目標決策分析將水資源合理分配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部門,確定流域(區域)各發展階段的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從而為取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高效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促進[627]。2.4精確的用水效率控制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三條紅線0分別控制的是取水、用水和排水環節。用水環節作為中間過程,用水效率控制目標的實現直接關系到用水總量控制目標的實現,并且與廢污水排放量、水功能區水質達標情況有很大的相關性。用水效率控制是與具體用水行為關系最緊密、效果最直接的管理手段,因此,嚴格控制用水效率是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關鍵環節。基于分級控制的用水效率控制能夠更精細化地管理水資源,在用水效率控制紅線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為/紅0/黃0/藍0三條線,加強對用水效率的控制力度。對用水效率進行/紅0/黃0/藍0三條線的分級控制,可以將原有的單一控制指標進一步細化,一方面為用水效率的監控提供明確的劃分標準;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用水單位提高用水效率的積極性,還能促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有效實施[8]。2.5合理的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指標體系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是以水體功能相適應的保護目標為依據,根據水功能區水環境容量,嚴格控制水功能區受納污染物總量,并以此作為水資源管理及水污染防治管理不可逾越的限制。紅線要求按照水功能區劃對水質的要求和水體的自凈能力,核定水域納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總量。合理的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總量體系建立所要求的關鍵部分就是水功能區納污能力與限制排污總量的準確核算以及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時空分配的確定。合理的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指標體系能為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的落實提供前期的基礎,也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有效實施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持[9]。2.6先進的數字流域建設數字流域是對流域的數字化表述,是在現有的流域數字化體現形式的基礎上,運用數字化的手段來處理、分析和管理整個流域,實現流域的再現、優化和預測,對宏觀與微觀信息都能夠比較全面、系統地掌握,從而有效彌補現有流域的運行缺陷,幫助解決流域現有問題,優化流域的建設、管理和運行,促進流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10]。數字流域不僅能在計算機上建立虛擬流域,再現流域的水資源的分布狀態,更為重要的是,它可以通過各種信息的交流、融合和挖掘,綜合氣象、水文、國土、交通等信息,通過數字化模擬現代化手段,提高流域水資源綜合管理水平。同時也可以為最嚴格水資源制度的有效落實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11]。
3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理論體系框架
基于對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理念的認識,以及其內涵的理解,總結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基本理論并構建了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理論體系框架,見圖1。同時,對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理論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主要內容、理論方法和保障措施進行探討,以指導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實踐、支撐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戰略的規劃和實施。
(1)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一種方法論。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本質就是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以水資源配置、節約和保護為重點,強化用水需求和用水過程管理,通過健全制度、落實責任、提高能力、強化監管,嚴格控制用水總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2)人水和諧思想。人水和諧是指/人文系統與水系統相互協調的良性循環狀態,即在不斷改善水系統自我維持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使水資源能為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久遠的支撐和保障0[12213]。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的根本目標就是解決當前緊缺的水資源形勢,控制水資源開發總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限制污水排放總量,從而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最終達到人與水的和諧相處。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資源問題,保障飲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堅持人水和諧,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處理好水資源開發與保護關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協調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關系;堅持改革創新,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機制,改進管理方式和方法;堅持因地制宜,實行分類指導,注重制度實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三條紅線。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是確立/三條紅線0,實際上是在客觀分析和綜合考慮我國水資源稟賦情況、開發利用狀況、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需求等方面的基礎上,提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在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方面的管理目標,實現水資源的有序、高效和清潔利用。/三條紅線0是國家為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各個環節劃定的管理控制紅線。(2)四項制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四項制度0是一個整體,其中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是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具體內容,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是落實前三項制度的基礎保障。只有在明晰責任、嚴格考核的基礎上,才能有效發揮/三條紅線0的約束力,實現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目標。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具有聯動效應。任何一項制度缺失,都難以有效應對和解決我國目前面臨的復雜水問題,難以實現水資源有效管理和可持續利用。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理論基礎包括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理論、水循環理論、水量平衡原理、水資源優化配置理論、水資源高效利用理論和水體排污總量控制理論。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基礎理論是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的基本支撐,也是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理論體系的基礎。(1)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理論。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指在維持水的持續性和生態系統整體性的條件下,支持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和滿足代內和代際人用水需要的全部過程[14215]。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一種在不超過水資源再生能力、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或者保持以前的發展速度的前提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模式。地球上的水資源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是由于水循環的存在,才使得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成為可能。由于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水資源緊缺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基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理論,實現最嚴格水資源制度本質上就是要在取水、用水、排水三個方面嚴格控制,減少水資源開發量、提高用水效率、減少水體排污總量,以實現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協調的可承載、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2)水循環理論。水循環是聯系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紐帶,是水資源形成的基礎。也正是由于水循環的作用,使水處在永無止境的循環之中,也使得水資源成為一種可再生資源,因此,水循環的存在是水資源可再生性的基礎,也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前提。水循環理論的研究是開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理論研究的基礎。水循環的機理和特點決定了水循環是永無止境的,但是可再生并不意味著無限可取。因此開發利用水資源過程中,一定要轉變觀念,實施最嚴格的管理,以保證水資源的可再生性,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3)水量平衡原理。水量平衡原理是研究一切水文現象和水資源轉化關系的基本原理。水量平衡原理的提出從根本上說明了水資源是有限的,不是無限可取的。水量平衡原理是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的基礎理論。從本質上表明了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控制紅線的根本意義以及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紅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水量平衡原理的存在,決定了宏觀和微觀上的/開源0措施均不是解決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根本措施。只有嚴格的/節流0措施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4)水資源優化配置理論。水資源優化配置泛指通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改變水資源的天然時空分布;開源與節流并重,兼顧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利用系統科學方法、決策理論和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統一調配水資源;注重興利與除弊相結合,協調好各地區以及各用水部門之間的利益和矛盾,盡可能地提高區域整體的用水效率,以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16217]。水資源優化配置的實質就是提高水資源的配置效率,一方面提高水的分配效率,合理解決各部門和各行業(包括環境和生態用水)之間的競爭用水問題;另一方面則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促使各部門或各行業內部節約高效用水。(5)水資源高效利用理論。水資源高效利用的目的就是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維系的需水要求,以提高水資源的單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人水和諧相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和流域或區域內的水循環轉化機理是水資源高效利用的理論基礎[18]。加大推進工、農業節水技術和居民生活節水器具、合理有效的水價體系、流域或區域內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水資源的統一管理都是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水資源高效利用的直接效用就是提高用水效率,杜絕各種用水浪費,更進一步的減少取用水總量,實現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控制,最終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6)水體排污總量控制理論。水體排污總量控制是指根據一個流域、地區或區域的自然環境及其自凈能力,根據水環境質量標準,通過控制污染源的排污總量和相應的污染物處理措施,把污染物負荷總量控制在自然水體環境承載能力范圍之內[19]。水體排污總量控制的基本思路是根據流域或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通過行政與經濟干預以及各種技術措施,逐步將污染物排污總量控制在水環境容量范圍之內的過程。(1)科技支撐保障的建設。先進技術和制度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實施提供科技保障,是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有效實施的前提。目前其研究和建設情況還很薄弱,現有的技術條件還不足以支撐最嚴格水資源制度的實現。因此,要加快基礎水文信息數據的采集和觀測,健全全國水文觀測站點和水文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加快對于/自然)社會0二元水循環理論的用水總量模型的研究,系統提出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加快節水型生產工藝、節水灌溉技術和節水器具的推廣和實施,建立精確的用水效率控制指標體系;加快水功能區納污能力與限制排污總量核算和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時空分配的研究,確定合理的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指標體系;加快數字流域建設,實現對全國河湖水系的數字控制和管理。(2)/三條紅線0指標選擇和控制指標的分解的研究。/三條紅線0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進行管理的一個明確的界限。同時,/三條紅線0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水資源管理體系。當前反映取水、用水、排水過程的指標很多,但是缺乏將其作為統一整體考慮的指標體系,因此,要加快完整控制指標體系的研究。還要迅速著手于對國家層面的宏觀控制指標進行分解的工作,建立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紅線指標體系。(3)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的建立。要將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的主要指標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負總責。國務院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主要指標落實情況進行考核,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具體組織實施,考核結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門,作為地方人民政府相關領導干部和相關企業負責人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具體考核辦法由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制訂,報國務院批準后實施。(4)水資源監控體系的建設。全面提高水資源監管能力,是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必要手段。加快建立與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管理、水功能區管理要求相適應的監控體系是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加強省界等重要控制斷面、水功能區和地下水的水質水量監測能力建設;加強對重點取用水戶取水、主要入河排污口等的適時監控;加快水資源信息化建設,實現水資源管理向動態、精細、定量和科學管理轉變。(5)水資源管理體制和投入機制的完善。進一步完善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切實加強流域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和統一調度。強化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對城鄉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和防洪排澇等實行統籌規劃、協調實施,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拓寬投資渠道,建立長效、穩定的水資源管理投入機制,保障水資源節約、保護和管理工作經費,對水資源管理系統建設、節水技術推廣與應用、地下水超采區治理、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等給予重點支持。(6)政策法規和社會監督機制的健全。抓緊完善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規體系。廣泛深入開展基本水情宣傳教育,強化社會輿論監督,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水憂患意識和水資源節約保護意識。大力推進水資源管理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完善公眾參與機制,采取多種方式聽取各方面意見,進一步提高決策透明度。
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為新時期水利發展改革的重要內容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表明國家重視水資源的態度和破除水資源瓶頸制約的決心,體現了社會各界對解決突出水問題的熱切期盼,彰顯了水利部門解放思想、轉變理念,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和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堅強決心和堅定信念。其在限制水資源過度開發、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降低水功能區納污量等方面具有顯著作用,認真的落實和實踐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必將能夠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作者:左其亭李可任工作單位:鄭州大學
- 上一篇:鐵路工程成本測算探索
- 下一篇:鐵路項目前期工作的協調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