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教學主體作用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02 04:55:00
導語:中學數學教學主體作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親其師,信其道——多贊賞
“親其師,信其道”。使學生身心處于最佳狀態,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相長的前提。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到學生中間,從權威者的角色轉變為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不但做學生的良師,而且做他們的益友。只有從心理上認同教師了,學生對這位教師所教科目才會產生很大的興趣。
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努力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尤其不能歧視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只要講究學習方法,堅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就能成才。須知,由于每個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長條件不盡相同,自然就會造成能力上的差異,但這并不是他們將來能否成功的惟一決定因素。況且人的智力和能力發展有先后快慢之分,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小時候的學習成績也未必是一流的。我們不經意的偏見和冷眼也許會讓世界少了一個愛迪生。如學生張琳,初中剛入學時數學不及格,一直以來對這門學科帶有極大的恐懼心理。我通過觀察發現,她實際上有學習潛力,主要是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致成績不理想,信心不足。于是我平常注意對她多加鼓勵,定期給她指導科學的學習方法,并結合其實際情況給她制定階段學習目標,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激發其學習興趣。通過三年的努力,她的中考數學成績躍居中上。由此可見,教師的鼓勵支持是學生找回自信、勇于努力進取的最佳良方。
二、上課上出“味道”——設情境
設計一個好情境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求知欲的首要前提。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往往只具有一般性,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根據本地情況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一些讓學生感受到濃厚興趣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并不是枯燥無味的數字和符號的堆積,而是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從中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扇形統計圖”教學中,我考慮到學生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就已有了對扇形統計圖有初步的了解,于是除了課前安排學生收集報刊雜志中的扇形統計圖之外,還請學生以四人一組為單位,請他們對班級中來自不同區域的學生數量情況進行調查登記,通過課前預習,自己先試著繪制一張扇形統計圖,并分別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由于課程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因此,每個學生對上課的內容都有很大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有顯著的提高。在此研究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帶著感興趣的問題探索發現,通過收集數據,分析處理,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獨立思考,歸納總結,學會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發表見解、各抒己見、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能充分地融入課堂學習,提高數學能力和學習效率。有的學生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還提出了扇形統計圖反映數據情況的優缺點,在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更上了一層樓。這樣便在探索中學習數學,讓數學知識和數學體驗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讓學生感受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增強其學習積極性,達到開發潛力、提高能力的目的,從而使數學課上得“有味道”,學生很喜歡。三、妙問生輝——巧設疑
教師要運用幽默生動的語言,巧妙地啟發式設問,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正如《學記》所闡述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教師應把握好自己的引導者角色,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弄清問題的來龍去脈,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以疑促思,由思生趣,從趣中學”。
例如,在進行“一次函數y=kx+b(k≠0)和特殊的一次函數即正比例函數y=kx(k≠0)”的教學時,窗外傳來了一陣陣蛙聲。為了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兩種函數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我靈機一動,問道:“如果我們把一次函數y=kx+b(k≠0)比作田野里頭的小蝌蚪,那么我們可以把正比例函數y=kx(k≠0)比作什么呢?”學生先是一愣,迅即回答道:“青蛙。”我緊接著問:“為什么?”他們認真地解釋:“因為小蝌蚪有尾巴,青蛙沒有。一次函數y=kx+b(k≠0)有常數b這條尾巴,而正比例函數y=kx(k≠0)沒有。”我當即表揚了他們反應敏捷、表述準確,一時學生躍躍欲試,課堂學習氣氛很活躍。
四、學貴置疑——多思考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必須注重培養學生敏銳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因為問題是形成探究能力的突破點。我國明代學者陳獻章曾說:“學貴置疑,小疑則而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者。”相對論的創立者愛因斯坦也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著名數學教育家G·波利亞說過:“中學應當時常提出較有挑戰性的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起豐富背景的問題,能預先嘗嘗科學研究工作是什么滋味的問題。”可見從疑到悟,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開端。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置疑,善于發問。其次要重視歸納思維方法、類比思維方法、直覺思維方法,以及探索性演繹法等常見數學研究方法的思維訓練。因為數學的抽象性、嚴謹性決定了它更講究思維過程,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思考問題比單純地學習數學結論更為重要。教師應試著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教學,了解前人發現某一定理的思維過程,精心選擇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題目,讓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探索,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科學品質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為他們今后在學習工作中形成獨有的創新能力打好基礎。
論文摘要: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更注重學生個性的養成、潛能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和智力的發展。本文作者結合當前中學數學科的課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學實際,從新課程理念的角度談談自己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對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更注重學生個性的養成、潛能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和智力的發展,并且要求在加強基礎知識學習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還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的培養。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貫徹數學新課程理念,挖掘數學新教材,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培養他們的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28-129.
[2]陳旭遠.中小學教師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55-158.
[3]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沈陽出版社,2003:1-6.
[4]張奠宙,李士锜,李俊.數學教育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1-73.
- 上一篇:學生物理學習興趣分析論文
- 下一篇:美術多媒體教學論文